人间一昼夜,天上16日
在发射升空的24小时里,神七航天员经历了16个日出日落,飞行了大约68万公里。26日22时许,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分别组装完成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顺利通过各项测试。经地面控制中心确认,航天服各项测试指标正常。
【衣】舱外航天服组装测试完成
26日早些时候,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对“飞天”、“海鹰”舱外航天服及舱载对接系统进行启封后,分别对两套服装可更换部组件进行了安装与检测。
然后,他们对航天服液路系统进行了检查和确认,将两套服装的电脐带与舱载设备进行连接,加电测试结果显示正常。
经过地面控制中心对3名航天员进行第二次医学检查确认,他们的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正常。22时10分,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开始在轨道舱进行在轨训练。
【住】躺着站着都入眠
26日上午的画面显示,在返回舱里值守的景海鹏半躺在坐椅上,安静地睡觉。
神舟飞船的睡袋固定在轨道舱的舱壁上。这种用保暖织物和羊绒絮片做成的睡袋,重量不到两公斤。航天员钻进睡袋,一拉拉链,就可以睡觉。有意思的是,在微重力条件下,睡觉不受姿势的限制,可以躺着睡、坐着睡、站着睡,甚至倒立着睡。
不过,睡觉时,航天员一定要将手臂放进睡袋里,把双手束在胸前,以免无意中碰到仪器设备的开关。神七飞行中,每人每天安排了4到8小时的睡眠。不过,在飞行初期,翟志刚似乎有些睡眠不足——26日凌晨飞船变轨时,出现在返回舱里的翟志刚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
【行】“游来游去”忙干活儿
25日23时20分左右,刘伯明轻轻托了一下翟志刚的脚,翟志刚像鱼儿一样“游”进了轨道舱,航天员开始“干活儿”了。这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围绕着“穿衣”来进行的。舱外航天服的启封、组装、测试、穿戴到在轨训练,持续进行了十几个小时还未结束。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室刘伟波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适应了太空环境,能够自如、高效率地进行工作了。 据新华社电
“神七”发射为何零失误?
□今报特派记者 李长需 殷晓章
在神七发射中,最早进场的是航天服,进场时间为7月4日;之后为航天飞船,进场时间为7月10日;最后进场的是火箭,时间为8月5日。
随后就反复进行了各种测试。但不管是地面保障系统还是测试系统,各个系统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这和以往从“神一”到“神六”任何一次发射都会出现一些小插曲相比,实在让人感到意外。不少人为此曾经担心太顺利会出大问题。
但“神七”一飞成功,不能不让人思考它为何这么顺利?在发射当天晚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控站(发射场)政治部副主任徐晓然在发射现场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发射场到底有多少设备?牵涉多少问题?又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徐主任说,发射场有几千套大型设备,涉及30多个比较大的单位的近万人,涉及具体工作项目成千上万个,加上跟踪、测量、回收等部门,参加神七发射的有几十万人。
徐主任说,他们开发了一套相对科学的组织指挥模式,这也是神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模式中,每周甚至每天各个单位都要制定出详细的计划网络图,内容包括各个系统当天进展情况、次日进行到哪个节点等,按照问题当天归零的原则,讨论是否该转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24日上午,在为火箭加入推进剂之前,先对推进器进行了气密检查,这次采用的是红外仪器检测法,方便、精准。要是在以前,气密检查方法相当“土”,使用的竟然还是肥皂泡检测法。
徐主任说,之前有很多的操作方法比较土,比如要想看清楚火箭里面的情况,之前的方法是里面站个人、外边也站个人用肉眼看,现在坐在办公室内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因为里面安装了舱内监控系统。
徐主任说,正是采用了一套严密的测试检测手段,才保证了“神七”各个环节的安全。比如在发射场,投资上百万元安装了监控仪器,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查到。
昨日上午,神七航天员解包启封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开始准备训练。今日下午4时30分,随着神七飞船运行进入第29圈,01号航天员翟志刚将穿着舱外航天服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航天员的舱外活动时间应该是20分钟左右,此次航天员出舱主要肩负两个任务,一个是回收润滑剂的试验装置,另一个是回收太阳试验极板的装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究员林西强昨日介绍说。
●出舱活动仅20分钟
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分为4个阶段:在轨组装、检查与训练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舱外活动段以及返回过闸段。其中最长的是第一阶段,历时14.5个小时;最危险和最难的,则是舱外活动段。但这一段舱外活动时间非常宝贵,前后只有20分钟。
●头先脚后“爬”出去
今日下午4时30分,飞船运行到第29圈,神七上的航天员将开始打开轨道舱门。开门要完成开保险锁、开关转动手柄、拉开舱门、给舱门套上保护罩等一套规定动作。
太空环境直接影响到开关舱门,特别是在真空、高低温、失重等太空环境下,将舱门打开,并不是像在地面开关门那么轻而易举。而且,舱门若不能保证密封,轨道舱内就无法复压,这意味着两名航天员将无法脱掉舱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舱。
等到出舱时,航天员会先把半个身子探出舱外,也就是专家所说的“头先脚后”。然后,负责出舱的航天员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像头“打招呼”,然后通过解锁提拉,把80个放置在轨道舱外壁的试验样品取下,递给舱内的航天员,带回到返回舱内,最终带回地面。
●“行走”距离不会很远
下午4时43分左右,飞船运行到第30圈,负责出舱的航天员将开始沿着轨道舱壁行走。
航天员将在舱外“走”多远呢?目前还不知道,但是“轨道舱的直径也就2.2米,电脐带的长度是有限的,因此可以估计航天员的‘行走’距离不会很远。”专家表示。
下午5时05分,飞船仍然运行在第30圈,出舱航天员开始返回。
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会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到了返回舱内时,再进行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等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为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被打开,出舱活动全部结束。W 综合新华社、广州日报报道
■神七航天员乘组分工揭秘
“01号”是翟志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介绍,神七乘组第一次设置了指令长岗位。担任这个岗位的是01号航天员,他同时也是出舱航天员。02号和03号分别为轨道舱航天员和返回舱值守航天员。
在船箭上升段,三名航天员都在飞船返回舱里进行相关操作。01号正对飞船仪表板,02号和03号航天员的坐椅以30度角分别位于01号的左侧和右侧。在仰卧状态下,02号与03号航天员的头部,紧挨着飞船的左右舷窗。
飞行进入出舱活动段后,01号和02号航天员进入轨道舱,03号航天员则留在返回舱,负责飞船监测和地面联络。
01号航天员将穿上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出舱回收试验样品并进行舱外行走。02号航天员穿上俄罗斯产“海鹰”舱外服,在轨道舱内为01号提供支持。据此前报道,指令长为翟志刚,所以,此次应为翟志刚出舱行走。 据新华社电
航天员出舱三大“高难动作”
作为中国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神七航天员将要进行的出舱行走包含了不少“高难动作”。
“穿衣”难
完全穿好重量12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需要数个小时。飞船发射时,舱外航天服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组合,再把净化器、氧气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安全性能测试。
“穿衣”过程中,两名航天员需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确认,以确保万无一失。舱外航天服启封共分为21个操作单元,仅“解开舱外航天服包装物”就含12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10多个动作。
“开门”难
要开启飞船通往太空的轨道舱门需要10多个钟头,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才能把舱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还要用一个类似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出舱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
吴斌说,神六航天员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进行了开关操作。但他们是戴着舒适手套,穿着舱内航天服或舱内工作服来实施操作的,这些服装对人的限制都很小。这一次,神七航天员穿着结构复杂、内有40千帕余压的舱外航天服,又在失重手脚难找到发力点的情况下,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
“行走”难
在没有重力的状态下,要按照规定的方向和路线行走,一点也不容易。航天员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连,太空活动进行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轨道舱壁的把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的交替换位,是最关键的一环,否则,航天员就可能脱离母船,成为“太空飞人”。
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吴斌说,出舱行走这件看上去“最浪漫的事”,其实是件最辛苦的事。神七航天员操作的难度和强度,远远大于神五、神六。 据新华社电
亲历“神七”发射瞬间河南妞带航模回家乡
□今报特派记者 李长需 殷晓章发自航天城
神七发射的那一刻,来自济源的留守儿童原红豆在现场亲历了那个永恒瞬间。昨天,记者和她取得联系,得知她在航天信息中心的叔叔阿姨的带领下参观了航天城。
今年12岁的原红豆就读于济源市克井五小,她在参加《小学生学习报》航天知识竞赛后,幸运地被航天信息中心选为全国唯一的学生代表零距离观看神七发射。
原红豆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见到了不少在这里工作的河南人,这些河南老乡都为她感到骄傲。28日,原红豆将返回济源,她告诉记者,航天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给她准备了包括神七在内的航模,她会把这些航模带回济源,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