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12 23:46:50 标签:謝謝
謝謝大家進來對莪們家妞妞的支持...!
還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喔....!
沒事的時候多到莪們妞妞的小窩來坐坐吖!
在這謝謝大家啦!
Thank You~!
正文从这里开始:
阅读(0) | 留言(3)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 她舅对妞妞说:2008-10-27 11:58:35
- 再转一篇: 婴幼儿教育细节失误
导致儿童心理疾病
谢雏鸣! 秦! 伟(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一、前言
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
象。而由于对儿童心理问题的不够重视和诸多误解,造
成了儿童进入青少年时期更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也是教
育中不得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种研究表
明,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据保
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 万到$### 万孩子存在行
为问题。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
常,如多动症,学习困难,抑郁、不懂人际交往、离家出
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
面对这一现象,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研究者都认
为,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诸多外界因素是造成问题
的根本原因,但是,很多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却没有得到
足够的重视和改进。
从家长的角度讲,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各个方面
都足够的优秀,一旦孩子的表现出现任何问题,责任都
会落到孩子的头上,诸如“不懂事”,“性格不好”,“太淘
气”等等,很多家长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加在孩
子身上。实际上,很多临床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问题基
本上就是父母的问题。如果在遇到教育问题时,家长不
客观地分析自己,从细节上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
点,就很容易造成教育的失误,以至于从根本上教育好
孩子这个目的,基本上是不能成功地达到的。
二、情绪引导失误和婴幼儿的依恋模式
从情绪方面分析。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一个
开放的系统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在以母体中的
温暖、安全的空间作为心理寄居的背景。在这个复杂多
变的现实世界中,婴儿作为一个尚还缺乏能力的个体,
必须依托于一个类似于母亲子宫的温暖环境的呵护,从
心理的角度上讲,婴儿也不能迅速地改变这种感情上的
依附。这个时候,抚养者对婴儿的照料实际上就是儿童
教育的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会表现出对熟悉亲
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这种焦虑最
初大约在% 个月的婴儿身上出现,&———’( 个月时到达
顶峰,知道’$ 个月以后才逐渐消失。也可以说出生后
的焦虑是婴儿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如何帮助孩子顺利的
克服这种障碍,使孩子的情绪能在应对挫折和改变的过
程中顺利平稳地过渡,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婴儿在此时
的情绪体验也是以后应付各种挫折和转变的心理蓝本。
研究表明,婴儿和儿童的情绪健康,和抚养者的情
绪状况是息息相关的。美国心理学家)* 艾恩斯沃斯。
通过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
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型(回避型):约占(#,,
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
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
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
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
度。(()- 型(安全型):约占.#,,当最初和母亲在一
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
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
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
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
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型
(反抗型)约占’#,,这个类型的婴儿显出很高的分离
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
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
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婴儿的依恋类型形成,不仅和婴儿自身的气质有
关,更重要的是产生于抚养者对婴儿的养育方式。那些
对婴儿的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回应的养育者,
让婴儿感觉到更多的安全,和更少的缺失感和焦虑,这
些婴儿一般是属于安全型的。而那些对婴儿的各种表
达方法不敏感的父母,甚至对婴儿表现出各种粗暴行为
的抚养者,更容易培养出回避型或者反抗型的婴儿。而
所有的这些依恋类型都对儿童以后的人格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回避型和反抗型的婴儿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容
易形成自卑或者暴力等人格,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
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父母在养育婴儿期间,自
己的情绪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快乐常常通过非
语言的方式传递出来。而敏感的婴儿也会在和父母的
互动中感觉这些情绪,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加以理解。而
情绪和心理的不健康由于在行为上表现得更为不稳定,
所以,更容易被婴儿所感知。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产
后患上抑郁的母亲抚养的婴儿,在!! 岁以后,更容易表
现出明显的暴力行为,例如,在打架中使用武器。而那
些反复患病的母亲养育的儿童,这种暴力的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说,忧郁的母亲抚养的婴儿日后之所以会面临
较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的风险,可能是由于他们较难控制
包括愤怒等情绪。抚养者为婴儿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之一,就是安抚他们、对他们讲话,使他们感到舒适,而
这些都有助于使婴儿平静下来;而以前的研究认为,忧
郁的母亲较难把精力集中在婴儿身上,或难以像正常成
年人那样,用“逗趣、夸张”的口气跟孩子讲话。所以,
忧郁母亲抚养的孩子可能较难学会如何减轻自己不安
的情绪,从而面临日后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风险。
所以,要想作好孩子的教育,使儿童拥有健康的人
格,父母在最初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
的情绪特点和需求,以适应儿童从婴儿期开始不断变化
的各种心理情况。
三、语言失误和婴幼儿的人格形成
随着婴儿的成长,语言的问题又成为一个儿童教育
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非常不注重这方面的
问题,低估了婴儿的理解能力和感情的敏感度,造成了
很多对婴儿教育的不当和对婴儿心灵的严重伤害。各
种研究都表明,婴儿在出生" 个月以后,已经产生了明
显的自我意识,因为,他已经能够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对
身体的边界已经有了明确的感觉。而婴儿虽然还不会
说话,但是,他已经能够理解父母语言中的一些简单的
表达,更重要的是,他对养育者的语气已经十分的熟悉。
到婴儿一岁以后,开始掌握更多的语言,把自我的意识
和词汇结合起来,这时,他对别人特别是最亲密的养育
者对他的态度和评价就变得尤为重视。
有一部分家长很不注意这方面的细节,对婴幼儿经
常使用较为恶意的言语或者态度,这对婴幼儿是十分不
利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
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
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
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而
在婴儿刚学会讲话的!———# 岁这个阶段,正是影响到
孩子人格中自主的人格特征的时期。抚养者的表扬是
形成自尊的基础,批评则是形成良知的基础,但是,无缘
无故的反对和过分的斥责,都会在儿童的自我中造成严
重的压抑,这些压抑的恶果就是使孩子形成自负、怀疑,
过于关注自我,空虚的人格缺陷。
非常有趣和出乎很多家长意料的事是,日常生活中
父母的很多“善意”语言或者表达,都能给这个时候的
儿童造成不小的困惑甚至是伤害。中国的养育者经常
喜欢用一些较为贬抑的词来称呼自己的孩子,这和我们
的文化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这些带有恶意的语言,
对婴幼儿造成的心理障碍是不可轻视的,这些影响有的
时候还会延续很远,造成很严重的精神疾病。有很多家
长并不注意这个细节,而且,即便这个方面被提出来,养
育者们也很认同。对孩子的一种亲热表现怎么会造成
伤害,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因为,儿童
的理解力,并不达到能分辨真假的程度,他的人格也完
全依附于抚养者。父母的评价,是他衡量自己的重要甚
至是唯一的尺度。而父母是否在有意无意中给予孩子
健康正面的鼓励或者让他感觉到自卑的伤害,对儿童的
成长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带有贬抑的称呼,对于儿童,
一般会造成很大的困惑,很容易使儿童受到刺激,甚至
在他分辨力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仍然无法扭转这种
心灵的创伤。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自卑
与超越》一书中,曾列举丰富的材料说明,一个人的心
理特征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其蛛丝马迹。而一
个人病态心理的形成,也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所经历
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经历的挫折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
的阴影。
实际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昵称”,表面上看
起来,是一种不可厚非的亲热,但是,经过一些心理学家
的分析,这种行为之下,隐藏的正是父母自己身上深刻
的自卑情结,和在这个情结下始终郁积未被解除的高度
压力和焦虑。这种自卑的焦虑通过各种看似正常的形
式实现代际间的传递,所以,这也是父母、甚至是老师们
需要挖掘和重视的问题。
四、总结
作为抚养者和教育者,父母们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
状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
作。有很多人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不知道“孩子的问
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婴幼儿时期,对于儿童是常敏感和关键的阶段。在
这段时期,儿童处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会
使孩子遭受不可逆转的智力上的损伤。更为重要的是,
这个时期也是婴幼儿人格模版形成的阶段,是心理发展
的关键期,之后的人格都是由此时的基本形式丰富出来
的,如果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引起的各种心
理问题也是丰富和深远的。所以,作好婴幼儿的心理建
设,以细致耐心的态度和方法来改进对婴幼儿的抚养方
式,避免和减少各种教育上的事物,对儿童心理问题的
预防和减轻是很重要的工作。
- 她舅对妞妞说:2008-10-27 11:55:02
- 转一篇文献:
谈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反思
新郑市市直幼儿园王伟平
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
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
努力思考, 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
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为。”反思作为一种思维的形式, 能够让
我们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根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
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
性。法国的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个好士
兵”; 拿到我们教育上来说, 那就是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就不是
个好老师, 而要想当一个教育家就必须学会反思。因为教育反
思是通向教育家这个理想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反思个别化幼儿行为的成因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教师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
动和发展的空间, 尊重每个幼儿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都有这
样的体会, 班中总有那么一些特殊的、个别的孩子。有的孩子是
生理上有缺陷; 有的孩子是行为习惯怪异; 有的孩子是因为特
殊的原因心理不够健康, 不管这些孩子存在什么问题, 我们作
为教师的只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要教育好他们, 使他们在集体
中健康成长。我觉得教师首先要着重反思造成幼儿个别化现象
的原因。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看病, 先要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
药, 高洋洋是本学期新来的小男孩。他生活常规极差, 和同伴不
能友好相处; 自控能力差, 兴之所至, 为所欲为。我想高洋洋的
这些行为一定有其特别的原因。在和他以前的老师以及他爷爷
的交谈中, 我了解到, 原来他的妈妈在国外打工, 而爸爸、爷爷、
奶奶除了供他吃饱、穿暖外都把心思扑在自家开的饭店上。这
使高洋洋常常得不到良性的常规行为和心理教育。他的顽皮和
常常出现的无理取闹自是必然的。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效果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的反思和探索是最为重要
的。幼儿不良的心理或行为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 所以,
要对他们进行改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 不仅需要老
师的信心和耐心, 更需要老师进行反思的睿智。因为幼儿还没
有完全的思考智慧, 他们的某些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表现, 严格
地说, 是成人不良心理或行为的辐射反映。当教育航船搁浅的
时候,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而不应该
是牢骚满腹, 怨天尤人, 否则, 不但不能矫正孩子的不良心理或
者行为, 反而会使之加剧。因此, 作为幼儿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
教育行为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天经地义的。在我所教的班里,
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叫史一凡, 她不仅性格孤僻, 而且有时
行为还很怪异。初来乍到时, 她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说话玩耍,
__连别人摸她一下, 她也会哭闹不休。说实话, 当时, 我对她很反
感, 每当她哭闹不休劝慰无效时, 我便抱以置之不理、冷眼相待
的态度。没过多久, 孩子便不愿来上学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
法, 我发现严重失当。孩子需要温情与呵护, 而我给予了什么
呢? 于是, 我亲自登门将史一凡抱回了幼儿园。此后, 我经常有
意无意地和她聊天儿、逗乐子。时间不长, 孩子便焕发出她天真
烂漫的天性, 还与我特别的亲近, 一到幼儿园, 便走动不离地跟
着我, 小鸟依人般嘁嘁喳喳和我说个不停。通过这次实践, 我更
加坚信反思再教育, 尤其是幼儿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苏州大学的教授朱永新说过:“教师不能成为只知道机械
教书的教书匠, 而要成为善于实践、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育
专家, 教育也是需要反刍的”。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如
果套用这句名言来形容缺少教育反思的教育行为, 那就是“ 教
而不思则惘”。一个只知道教书而不会反思、总结、调整教学行
为的教师, 只会越教越迷茫, 越教越感到手足无措, 直至黔驴技
穷。
三、反思家园教育同步化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提出:“要确立大教育意识, 积极开
展家庭教育指导, 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个别
化幼儿的教育尤其要注重和家长的配合, 幼儿个别化行为的形
成和家庭的环境、家庭的教育观念、以及家人的影响有着密切
的关系。在这过程中, 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该如何得到家长的
信任、得到家长的重视, 从而达到得到家长配合的目的。我在对
幼儿的教育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 第一, 教师态度要诚恳, 要具
有耐心和爱心, 要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 这样家长就愿
意正视孩子的不足; 第二, 向家长宣传个别化行为对幼儿发展
的影响。许多幼儿的家长还未能意识到幼儿一些不良的心理和
行为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影响。因此, 只有让家长了解这种情况,
才能得到他们的重视, 得到他们的配合; 第三, 家、园的教育要
一致, 因为教育的一致性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的进度,“一松一
紧”“ 你东我西”的教育是不会有成效的; 第四, 经常和家长沟
通, 反馈幼儿的表现和行为是更好的开展个别化教育的基础,
也是获得家长配合, 形成家园合一的教育共同体的唯一途径。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
康快乐的成长起来。所以, 只要教师能以幼儿发展为起点和家
长进行沟通, 一定能得到家长的配合,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恩格斯说过:“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
发展的”。同样教师的教育能力是从如何学会反思而得到提高
的。因为学会了反思, 才能使我们在个别化教育中取得成效, 反
思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必然途径。
- 她舅对妞妞说:2008-10-14 17:14:41
- 祝福妞妞健康快乐
1 共有记录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