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第二章 生下来时都一样 仅仅由于环境

08/10/19 17:20:56 标签: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
                                                                                  ——
爱尔维修 

儿子的天生禀赋与后天教育

    历经了满怀希望和担心的等待之后,我们的儿子终于诞生了。其时我已经52岁了,对于一个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儿子的出生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欢乐。
   
为了表达我的喜悦之情,我给儿子取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卡尔·威特。之所以用我本人的名字,原因旨在于表明我一定要将他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决心。
   
然而,上帝似乎在给我们开一个小小的玩笑。我们的儿子卡尔并不是一个称心如意的婴儿,他显得有些痴呆,并没有我和妻子起初想像的那么聪明。
   
面对这样一个婴儿,我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他能够成才吗?
   
对于妻子来说,这起初的事实更是她不愿接受的,她简直不敢相信在失去一个孩子之后得到的这个孩子居然还是那么让好失望。
   
在儿子出生的头几天里,我和妻子都陷入莫大的苦恼之中。
   
但是这种苦恼和忧伤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确信后天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
   
短暂的悲伤之后,我和妻子便开始全心投入到对儿子的培养之中。
   
得知小卡尔并不是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婴儿之后,一些关心我们的人便纷纷劝告我,有的人劝我不必太伤心,也有的人借此对我教育观点提出反对意见。
   
有人说:卡尔·威特牧师,您说孩子的才能在于后天培养,否定天生禀赋。可现在这种情况怎么解释呢?您的儿子在天赋上明显不足,你有把握让他成为优秀的人吗?
   
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有把握,我一定能使卡尔成为优秀的人才。


   
虽然当时我也并不知道卡尔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但作为父亲,我有决心将我的教育观念,以及我的爱心完全实施在卡尔身上。这一切绝不会白费,对此我深信不疑。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在儿子还没生下来以前,我已经坚信这一说法,并且常常向别人宣传。当然爱尔维修的言论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强调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时,忽视了他们在天赋上存在的差异。对这一点我有充分的认识,我决不像爱尔维修那样不承认孩子的禀赋有所不同,有人攻击我不承认孩子的禀赋不同,这是诬蔑。

   
其实在教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天才观之争。我举出两个例子就能使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一目了然。
   
哲学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有如下一则比喻:这里有两只狗,它们由一毒草所生,并在同一个地点接受同一母亲的教育,但是,其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其中一只狗聪明伶俐,另一种狗愚蠢痴呆。这种差异完全是由于它们的先天性不同造成的。
   
与之相对的是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一段寓言:
   
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得无厌,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被使用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与上述这匹命运迥异的是,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最后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
   
以上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才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的大小决定的,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此相反,后者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作用则毫不重要。
   
自古以来,在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很多人更倾向于卢梭派的学说,支持裴斯塔洛齐派学说的人寥寥无几。爱尔维修无疑是裴斯塔洛齐派失先驱者。我虽然也倾向于这一派,但并不是完全站在这一边的,我还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假设我们最幸运地生下一个禀赋为100的孩子,那么生就的白痴其禀赋大约只能在10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禀赋大约只能在50左右了。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确命运就决定圩共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
   
因此,倘能乘此之虚,实施可以发挥孩子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50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80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80禀赋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不过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是不多的,大多数孩子,其禀赋约在50左右。何况如果我们按照前文所述的方法进行生育,孩子的禀赋决不至于差,甚至得高超禀赋的孩子的机会也是很大的。

天才的失败来自于父母的极度催逼

    根据上述的理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总是只着眼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注重全能培养,对他们过分挑剔,要求太高,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压力过大而半途而废的天才不是少数。
   
卡尔出生之后的第三天,格拉彼茨牧师来到了我家。
   
在发现小卡尔并不是一个机灵的孩子之后,格拉彼茨牧师有些担心起来。
    “
威特先生。您知道,我一直相信您的说法,也一直支持您的教育观点。可是现在,我真为您担心。格拉彼茨牧师说道。
    “
担心什么呢?格拉彼茨牧师。虽然,我已经获到他是在担心什么,但我仍旧想让他亲口说出来。
    “
请原谅,我知道这样说会使你感到难受,但我不能在事实面前装作什么也没看出来。格拉彼茨牧师说道。
    “
哦,格拉彼茨牧师,请直说。
    “
我看得出来,小卡尔显得并不那么聪明。虽然这是令人遗憾的事,但我想,我们都应该面对这个事实。格拉彼茨牧师说道。

    “
是的,小卡尔的确不太聪明,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决定性因素。我回答。
    “
当然,先天不算太聪明,但并不意味着他永远也不聪明。不过,这样一来,您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格拉彼茨牧师鼓励说。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的说法。
    “
我不妨给你出一个主意,格拉彼茨牧师继续说道,既然孩子不太聪明,现在惟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后天培养上。我的意思是从现在起,您和您的妻子,包括您的儿子都要准备作出某种牺牲。
    “
牺牲?我不解地看着他,等待他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
既然孩子先天不太聪明,那么你就应该充分利用后来的教育来改变他。你应该让他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严格的训练,甚至是残酷的训练。这样虽然会牺牲他享受一般孩子那种美好童年的权利,但一定会对他的将来有好处。至于您和您的妻子,更应该为此您为牺牲,比如牺牲小家庭不定之间的夫妻的温情等等。格拉彼茨牧师认真地说。
    “
天哪!格拉彼茨牧师,你怎么会这样想?听完格拉彼茨牧师的话,我立即否定了他的观点,这种牺牲有什么意义?难道还有什么比幸福的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事吗?
    “
难道孩子的前途不重要吗?格拉彼茨牧师问道。

    “
孩子的前途当然重要,可是不要忘了,你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可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它只会使孩子既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也不会学到他所必需的一切知识。要知道,任何的催逼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毁了孩子。我肯定地说。
   
许多知名的人在成年后都说过,他们年幼时曾受到父母的极度催逼,结果留下张生的创伤。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父亲在他少儿时期就无情地催逼穆载,不允许他有假日,惟恐破坏他天天刻苦学习的习惯,也不给他丝毫的自由,事无巨细都对他严加管束,不允许他有随意的爱好。穆勒在青年时期经常精神抑郁,终生都感到有心理障碍。在自传里,他痛心疾首地回忆了受父亲压制的情景。
   
一有错误就得立即纠正。开始讨论时,父亲往往采用轻松愉快的交谈式口吻,一旦出现数学错误,这种口吻便会戛然而止。继而这位和蔼可亲的慈父就一下子变成了血腥的复仇者。
   
卡尔··路德维希是一个著名而悲惨的例子。卡尔是一个学业天赋极高的孩子,但因为父亲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过早地功成名就,他半途而废了。卡尔的父亲亲自教儿子高等教学,强迫他的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得学习。他反对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他来说无足轻重。卡尔8岁时父亲就让他上大学水平的数学课程,9岁时他就在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了。他不断跳级,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大学课程,11岁大学毕业。他主修数学,大学的确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级数学家。
   
然而,开始的辉煌瞬间转为暗淡。卡尔上研究生院的一年后,对数学全然失去兴趣,随即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最后他从事办事员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担责任。
   
我听说的这两个实例说明,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实施了错误的教育法,不要说禀赋一落千般的孩子了,就是拥有高超禀赋的孩子也会被扼杀掉。

人如同瓷器,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

    格拉彼茨牧师劝我用严厉甚至牺牲幸福生活的方式来迫使孩子成长,这是一种极端。另一种极端就是听任孩子自然发展,甚至放弃做任何事情的努力。
   
我认为培养孩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特别是对于我这个不幸的父亲来说,因为我面对的是惟一一个天赋并不高甚至还低于正常人的孩子。
   
我妻子的母亲,一个善良的天主教女人曾这样劝我:威特,既然小卡尔天生不那么聪明,你也就用不着为此而烦恼心。让他顺其自然地发展吧。千万不要因为曾在别人面前夸口就因此而困扰。其实那些都不重要,只要你们家庭幸福就足够了。
   
我知道她是一番好心,在那种情况下还能够如此理解我并对我予以同情和安慰。对此,我感激不已。

   
然而,对于小卡尔的教育,我并没有别人想像的那么悲观。虽然小卡尔的智力不那么令人满意,但对他的将来,我始终充满信心。
   
因为我相信婴幼儿时期的教育足以克服那些所谓的天赋不足,我坚信合理的教育能够改变一切。
   
我曾告诉我朋友们,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
   
而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如何。所以说国民的道德如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其子女的教育如何。在世界各地,人们崇尚不同的伦理,信奉不同的主张。便是,不论东方人的天命和宿命论也好,希腊人的知识主义、艺术主义、自由主义也好,罗马人的保守主义、黩武主义也好,犹太人的宗教主义、热情主义也好,这些都是他们在幼年时期所受教育的结果。
   
柏拉图曾经在他的《理想国》中对他心目中的未来的理想国家有过全面的描绘。在他所勾勒的那个理想国中,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这一见解实在高明。
   
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威谦就曾经教导我们:幼儿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长为接受完美的人。
   
我想,只要能够尽早地教育小卡尔,我看他一定能够战胜所有的困难,并最终获得教育的成功。

我的教育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能达到十成

 这就是我与人们冲突的地方所在了。我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而时下流行于世的主导思想是:儿童的教育应当开始于七、八岁。这种论调为人们所深信不疑。除了此一论调之外,还有一种让许多父母感到十分恐惧的观念,
那就是早期教育有损于儿童的健康。面对这些错误观念我常常感到软弱无力。由于它们的盛行,我的教育理论,在世人的眼里简直是荒唐至极,更谈不上指望父母们会运用我的理论将一个凡夫俗子训练成天才了。即便小卡尔经过教育后当时就已表现出许多优于常规儿童的方面,但人们仍然普遍认为,他的才能是天生的,并非教育的结果。对此,我感到实在无可奈何。卡尔出生时是怎样一个婴儿,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一些。现在我还想向诸位描述一下他出生时的某些细节。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有一个准确的印象,看看我的这个儿子是不是什么所谓的天才。可以这样说,任何人只要在那时看见了我的小卡尔都绝不会说他是个天才,反而会不加思索地认定他是个白痴。儿子出生时的情形让我伤心极了,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毕竟是我的儿子。卡尔是提前出生的,他比预计的时间早了一个月,他还未得到母亲子宫足够的孕育便突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时,这个小倒霉蛋被脐带缠住了脖子,差点窒息而死。在医生的抢救下,小卡尔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在他表现出能够存活的迹象之后仍然四脚步投搐,呼吸困难。当时,医生说了一句令人难受而又非常客观实在的话:这个孩子虽然能够存活下来,但明显先天不足,他的大脑看起来发育不健全。虽然他今天活了下来,恐怕将来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比今天更加可怕。事实上,那段日子正如医生所说的一样没有让我和妻子看到卡尔有美好将来的丝毫迹象。小卡尔不仅没有显示出任何一种具有天赋的迹象,反而连本能的反应都极为迟钝。他不能像其他婴儿那样主动地寻找母亲的乳头,只能靠母亲把奶挤出来一点一点地喂他。看着儿子的这种情形,我既伤心又着急,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为了儿子在成长中不至于落在于同龄人后面,我决定仍然按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的试验。我想,既然这孩子天生的禀赋不太好,那么就一定要尽力使孩子的禀赋发挥出八、九成,甚至更多。要做到这一点,对儿子的教育必须与儿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那么,为什么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从儿童的潜在的能力谈起。根本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潜在能力。比如,这里有一棵橡树,如果按照理想状态生长的话,可以长成30米高,那么我们就说这棵树具有能够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潜在能力。 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人人内心都潜藏着的。
可是,要达到理想状态,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即使橡树具备长成30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长成30米高还是很困难,的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是15米左右。假若环境不好,则只能长到6-9米。不过,如果给它施肥等等,好好侍弄,则可以长到18米或者21米,甚至也可以长到24米或27米。同样的道理,即使是生来具备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充其量也只能变为具备20度或者3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只能达到其潜在能力的二成或者三成。但是,如果教育得好,那么就可能达到具备60度或者70度,乃至80度或者9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成、九成。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我们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不得法,人们的这种潜在能力大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是为何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天才。

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

    需要提起诸位特别注意的是,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必达期是很长的,但也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是很短的。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国司各特伯爵的儿子。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时遇到大风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难,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妇带着儿子爬上了一个海鸟。那是个无人的荒岛,岛上长满了热带丛林。司各特伯爵夫妇很快就被热带丛林里的各种疾病夺去了生命,只留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后来一群大猩猩收养了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他就跟着这班动物父母成长。二十多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那里抛锚,人们在岛上发现了小司各特,他已经长成一位强壮的青年,跟一群大猩猩在一起,像大猩猩那样灵巧地攀爬跳跃,在树枝间荡来荡去,他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一句人类的语言。人们将他带回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力求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以便他能够重归人类社会。他们花费了十年功夫,小司各特终于学会了穿衣服,用双腿行走,虽然他还是更喜欢爬行。但是,他始终也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猩猩那样吼叫。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发达期是在人的幼儿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的这种能力永远消失了。
   
以上的事例都说明,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使生下来具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会只剩下40度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要是杜绝这种弟减。而且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从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的递减呢?当然是尽早教育。但是这个尽早'又早到什么时候呢?我的经验是,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进行。教育家们听了以后可能马上就会站出来提反对意见了,因为他们认为,这么早就开始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有害的。
   
虽然有许多人反对我尽早开始教育孩子的观点,但我仍然这样去做了。
   
或许有人会问:卡尔先生,您真的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培养他了吗?他难道真的对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抱有如此之大的信心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事实上,我的儿子卡尔,他从一出生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了。而且,我从来对他没有失去这信心。

   
记得儿子卡尔刚出生的那几天,我们全家人都陷入一种苦恼和不安的氛围之中。这时,就连一直支持着我的妻子也开始怀疑我了。

   
有一次,妻子悄悄地对我说:告诉我,为什么上帝会这样安排?为什么偏偏我们的儿子是个弱智儿?上帝对我们公正吗?
   
我说:亲爱的,请相信我,上帝永远是公正的。价钱还记得我说过的话吗?世界上像大多数人都没有将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我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开发他的潜能。

   
妻子说:这个我明白,可是面对我们的小卡尔,你能够改变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吗?

   
我说:虽然我现在无法改变这个不幸的事实,但我能将他现有的潜能发挥到极点。尽管卡尔现在没有别的孩子聪明,但总有一天他会超过其他的孩子。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才。我们的小卡尔虽然现在的起点很低,但如果得到了合理的教育,他的潜力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会超过其他的孩子,超过所有人,他一定会成为德国最优秀的人才。

   
不仅对我的妻子,对其他所有关心小巧玲珑卡尔的人我都这样告诉他们我的观念以及我的这种永不动摇的决心。

   
我为什么能够如此自信呢?因为我得知后天教育有多么大的力量。
   
事实上,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同。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在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就像古谚说的那样: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后的样子。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质素。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3岁以前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质素的影响。所以,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重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负担。

正文从这里开始: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