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倔,说明孩子很有个性,这种个性固然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良的一面。比如说,明明是错误的是他还是不承认,不去悔改,就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样。
我告诉你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那就是让他自己往南墙上撞,知道让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偏见的害处。当然了,这个南墙是要家长你能预料到并且能控制住的。让他自己悔悟,自我反省是最管用的了。
一件事情,咱们家长明知是错的了,可孩子就是不听我们的,那么,我们就让他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去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让他去错,我们不要批评他,他这样错的多了,他自己就会反思了,慢慢地他就会改了。
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能掌控的事。生活中的小事也行。
还有,改一个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小孩的性格 尤其在3岁年龄段左右性格的形成基本是因为父母因素影响的.
不用过分的担心这种问题,孩子还小,形成容易,改变也很容易,不过要及时和认真,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要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
所谓家长惯孩子,是最容易形成你所说的这种情况的.
脾气倔强并不是坏事,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做家长的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一下,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做出判断解决.
过分的倔强当然也是不好的,所以,从现在起,家长应该改变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例如,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辛苦,要体谅父母帮父母干活,当然做家长的可以从中给予小小的奖励,让孩子早些明白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付出劳动.
自然孩子就会通情达理,小孩子学会了通情达理,倔强又有什么坏处呢?呵呵.所有的事都有一个度,过了度就是消极的了.
竞赛法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与孩子开展竞赛比比看谁做得快、做得好比如,早晨起来孩子往往不愿意刷牙这时,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来刷牙比赛,看谁刷得好刷得快,孩子往往欣然应赛。当然在开始竞赛时,父母应有意让孩子获性以树立起孩子继续做的信心。
故事法故事里的人物(动物)形象往往是孩子模仿或崇拜的偶象。因此,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仿效的偶像,引导孩子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动物,做懂道理的乖孩子。
游戏法可以将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比如.孩子不肯识图形、辨颜色、数数字,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开展玩积木、拍皮球、画图画、跳绳等游戏,在游戏中教育孩子引导他完成有关的学习任务。
选择法当有些事情必须做但孩子不肯做时,可以采用选择法。所谓选择是要孩于选择“先做”还是“后做”,是“立即做”还是“等会儿做”,而不是要孩子选择 做”还是不做:比如,头发长了,但孩子不肯理发,父母不必强行要求,可以用商量的口气说:“是你先理,还是我先理?”孩子往往回答你先理。等父母理好发后,孩子就不得不理了。
转移法孩子不听话,有时可以采用转移法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看见一件玩具,孩子闹着要买,大人觉得不该买,怎么办?这时,父母可采用转移法,即不与孩子谈这件玩具该不该买,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他要买玩具的想法。
知道了管教孩子的科学方法,并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孩子会听话起来的
1、转变方式:不要坚持让宝宝按照你说的办。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个选择的空间。如宝宝该上床睡觉了,但宝宝迟迟拖延。在此情况下,你可以设定两个选择:你该睡觉了,上床去好吗?你还不睡?妈妈要睡了,妈妈要关灯了,你自己到客厅去玩好吗?”一般宝宝会依着自己的性子选择,但没关系,只要父母坚持信守承诺,宝宝会在总结失败的选择中,接受大人的建议。
2、适当中和:如果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非常重要的决策,当宝宝不情愿时,家长可以和宝宝商量,确定一个折中的办法,使双方都满意。比如,外出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吃什么.在非原则的大事上,让三四岁的宝宝参与讨论,比让他服从更有价值。即便宝宝的意见欠妥,也不妨听他的,引导他通过决策失误中形成经验,才能实现引导成长。
3、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宝宝不听话,大人不让步,会更有利于对宝宝的教育。如在公共场合耍赖、外出做客没规矩、影响妨碍别人的生活、活动等等。只要宝宝违背事先的约定,家长可以运用中断活动、带离现场等方式,让宝宝体验不遵守约定的后果。但是,家长切记:事先要针对可能发生和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和宝宝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约定,使宝宝心理上有准备,行为上有比照,这样宝宝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大人的意见。 如何对付脾气大的孩子
这是一位30岁上下的女士,五官端正,只可惜满脸菜色,皱纹过早地爬上额头。显然,其内心正经受着某种痛苦的煎熬。
助手给她倒了杯水,她只出于礼貌地接过呷了一口,便启开她的怨匣诉说:“我儿子小时候很可爱、很逗人喜欢。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发脾气,脾气一来,九头牛也拉不转。只要他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我们就必须立即满足他。否则,他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或毁物品,甚至自毁——用头撞墙或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他爸性格火爆,他一闹就挨他爸打。你越打,他越犟,一点也不示弱。眼看就要出人命,我只好央求他爸息怒,把他爸拉开。然后,又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的要求。我成了夹心饼.两面挨烙。他爸怨我太护着孩子,而儿子也不领我的情。”
这女士越讲越伤心,终于讲不下去了。
“你儿子多大了?”
“才4岁多,还不到5岁。”
心理医师心里有底了,他开始耐心详尽地给这位女士做解释。
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他们不愿事事受父母的管束,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当大人不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另外,孩子只不过刚刚具备了一些初步的简单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借大世界个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还不能理解,他们要独立,却又做不好,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发脾气。
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有些事情他们还说不清,因而在大人坚持要他做不愿做的事,或大人坚持不能允诺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情绪。
人小脾气大的孩子,除了脾气倔之外,还有点“小聪明”。他们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规律:只要先撒娇,再磨缠,最后向大人发一通脾气闹一番,什么目的都能达到。
孩子发脾气、耍赖,原是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并不希望太过火。可是,脾气一发,过分的兴奋就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呼啸,理智丧失,任凭情绪左右,只顾撒野,一点余地不留。过后,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的那种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的行为却也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尝到了对自己行为的无可奈何的滋味,也体验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对大发脾气的儿童,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
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过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犯犟是一种反抗。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所以,可别小看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反抗期,它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养教的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她)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作为家长,觉得孩子不顺从,是在与自己作对,可能在感情上一时不能接受孩子的这种倔强、这种顶撞。其实,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反抗可能是无意的,只是一种独立和自主精神的体现,家长大可不必为此烦恼。想当初,自己还不是这样过来的?只是现在的孩子胆子大了些,这种“犯犟”来得早了些。所以要理解: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可喜的、重要的素质,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压抑它。
孩子犯犟的时候,首先要冷处理,但又要尽快地沟通。
1、不管孩子为何而犯犟,大人首先要冷静,理解孩子的情绪。呵斥他(她),性子上来只会是火上浇油,自己也会自讨没趣,缺乏风度,伤孩子自尊,扫自家威信。毕竟你是大人,他(她)是孩子。“呆会儿再说”、“明天再说”、“下次再说”、“找到机会再说”是眼下最好的处理办法。
2、我们还可以把孩子犯犟视为是他(她)自由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虽然只是儿童、少年,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但主张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当他(她)表达不清或不知怎么办时,也许只能借发火来“自助”。你要能最终控制局面,就最好先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大闹的时候随他去,阵势减弱时开始安抚他,没脾气的时候再行严格教育;或者用其感兴趣的玩具、话题或什么事情吸引他(她)进入下一个活动。
3、包容孩子一时犯犟,不是纵容他,必须尽快的“秋后得算帐”。待他(她)冷静下来,而且机会又合适,可以讲讲道理,表明自己不满地态度,对事情的看法,以及对孩子的要求。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这样就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乐意听你的话,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4、家长也该经常自我反省。当孩子出现“犯犟”后,认真的想想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更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原因。我在网上征询这一话题时,网友们不乏这样的妙招:孩子都有犯犟的时候,首先你得理解;但先得培养孩子有好的习惯;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吧,大人也是要经常学习的;自己的孩子自己应该清楚;因材施教,慢慢来吧……
教育其实就是因势利导。孩子的成长之路也有许多站台,让我们在下一个站台等孩子。
末了,心理医师还谆谆告诫咨询者: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我告诉你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那就是让他自己往南墙上撞,知道让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偏见的害处。当然了,这个南墙是要家长你能预料到并且能控制住的。让他自己悔悟,自我反省是最管用的了。
一件事情,咱们家长明知是错的了,可孩子就是不听我们的,那么,我们就让他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去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让他去错,我们不要批评他,他这样错的多了,他自己就会反思了,慢慢地他就会改了。
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能掌控的事。生活中的小事也行。
还有,改一个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小孩的性格 尤其在3岁年龄段左右性格的形成基本是因为父母因素影响的.
不用过分的担心这种问题,孩子还小,形成容易,改变也很容易,不过要及时和认真,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要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
所谓家长惯孩子,是最容易形成你所说的这种情况的.
脾气倔强并不是坏事,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做家长的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一下,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做出判断解决.
过分的倔强当然也是不好的,所以,从现在起,家长应该改变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例如,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辛苦,要体谅父母帮父母干活,当然做家长的可以从中给予小小的奖励,让孩子早些明白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付出劳动.
自然孩子就会通情达理,小孩子学会了通情达理,倔强又有什么坏处呢?呵呵.所有的事都有一个度,过了度就是消极的了.
竞赛法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与孩子开展竞赛比比看谁做得快、做得好比如,早晨起来孩子往往不愿意刷牙这时,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来刷牙比赛,看谁刷得好刷得快,孩子往往欣然应赛。当然在开始竞赛时,父母应有意让孩子获性以树立起孩子继续做的信心。
故事法故事里的人物(动物)形象往往是孩子模仿或崇拜的偶象。因此,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仿效的偶像,引导孩子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动物,做懂道理的乖孩子。
游戏法可以将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比如.孩子不肯识图形、辨颜色、数数字,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开展玩积木、拍皮球、画图画、跳绳等游戏,在游戏中教育孩子引导他完成有关的学习任务。
选择法当有些事情必须做但孩子不肯做时,可以采用选择法。所谓选择是要孩于选择“先做”还是“后做”,是“立即做”还是“等会儿做”,而不是要孩子选择 做”还是不做:比如,头发长了,但孩子不肯理发,父母不必强行要求,可以用商量的口气说:“是你先理,还是我先理?”孩子往往回答你先理。等父母理好发后,孩子就不得不理了。
转移法孩子不听话,有时可以采用转移法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看见一件玩具,孩子闹着要买,大人觉得不该买,怎么办?这时,父母可采用转移法,即不与孩子谈这件玩具该不该买,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他要买玩具的想法。
知道了管教孩子的科学方法,并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孩子会听话起来的
1、转变方式:不要坚持让宝宝按照你说的办。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个选择的空间。如宝宝该上床睡觉了,但宝宝迟迟拖延。在此情况下,你可以设定两个选择:你该睡觉了,上床去好吗?你还不睡?妈妈要睡了,妈妈要关灯了,你自己到客厅去玩好吗?”一般宝宝会依着自己的性子选择,但没关系,只要父母坚持信守承诺,宝宝会在总结失败的选择中,接受大人的建议。
2、适当中和:如果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非常重要的决策,当宝宝不情愿时,家长可以和宝宝商量,确定一个折中的办法,使双方都满意。比如,外出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吃什么.在非原则的大事上,让三四岁的宝宝参与讨论,比让他服从更有价值。即便宝宝的意见欠妥,也不妨听他的,引导他通过决策失误中形成经验,才能实现引导成长。
3、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宝宝不听话,大人不让步,会更有利于对宝宝的教育。如在公共场合耍赖、外出做客没规矩、影响妨碍别人的生活、活动等等。只要宝宝违背事先的约定,家长可以运用中断活动、带离现场等方式,让宝宝体验不遵守约定的后果。但是,家长切记:事先要针对可能发生和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和宝宝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约定,使宝宝心理上有准备,行为上有比照,这样宝宝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大人的意见。 如何对付脾气大的孩子
这是一位30岁上下的女士,五官端正,只可惜满脸菜色,皱纹过早地爬上额头。显然,其内心正经受着某种痛苦的煎熬。
助手给她倒了杯水,她只出于礼貌地接过呷了一口,便启开她的怨匣诉说:“我儿子小时候很可爱、很逗人喜欢。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发脾气,脾气一来,九头牛也拉不转。只要他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我们就必须立即满足他。否则,他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或毁物品,甚至自毁——用头撞墙或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他爸性格火爆,他一闹就挨他爸打。你越打,他越犟,一点也不示弱。眼看就要出人命,我只好央求他爸息怒,把他爸拉开。然后,又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的要求。我成了夹心饼.两面挨烙。他爸怨我太护着孩子,而儿子也不领我的情。”
这女士越讲越伤心,终于讲不下去了。
“你儿子多大了?”
“才4岁多,还不到5岁。”
心理医师心里有底了,他开始耐心详尽地给这位女士做解释。
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他们不愿事事受父母的管束,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当大人不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另外,孩子只不过刚刚具备了一些初步的简单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借大世界个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还不能理解,他们要独立,却又做不好,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发脾气。
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有些事情他们还说不清,因而在大人坚持要他做不愿做的事,或大人坚持不能允诺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情绪。
人小脾气大的孩子,除了脾气倔之外,还有点“小聪明”。他们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规律:只要先撒娇,再磨缠,最后向大人发一通脾气闹一番,什么目的都能达到。
孩子发脾气、耍赖,原是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并不希望太过火。可是,脾气一发,过分的兴奋就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呼啸,理智丧失,任凭情绪左右,只顾撒野,一点余地不留。过后,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的那种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的行为却也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尝到了对自己行为的无可奈何的滋味,也体验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对大发脾气的儿童,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
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过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犯犟是一种反抗。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所以,可别小看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反抗期,它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养教的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她)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作为家长,觉得孩子不顺从,是在与自己作对,可能在感情上一时不能接受孩子的这种倔强、这种顶撞。其实,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反抗可能是无意的,只是一种独立和自主精神的体现,家长大可不必为此烦恼。想当初,自己还不是这样过来的?只是现在的孩子胆子大了些,这种“犯犟”来得早了些。所以要理解: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可喜的、重要的素质,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压抑它。
孩子犯犟的时候,首先要冷处理,但又要尽快地沟通。
1、不管孩子为何而犯犟,大人首先要冷静,理解孩子的情绪。呵斥他(她),性子上来只会是火上浇油,自己也会自讨没趣,缺乏风度,伤孩子自尊,扫自家威信。毕竟你是大人,他(她)是孩子。“呆会儿再说”、“明天再说”、“下次再说”、“找到机会再说”是眼下最好的处理办法。
2、我们还可以把孩子犯犟视为是他(她)自由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虽然只是儿童、少年,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但主张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当他(她)表达不清或不知怎么办时,也许只能借发火来“自助”。你要能最终控制局面,就最好先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大闹的时候随他去,阵势减弱时开始安抚他,没脾气的时候再行严格教育;或者用其感兴趣的玩具、话题或什么事情吸引他(她)进入下一个活动。
3、包容孩子一时犯犟,不是纵容他,必须尽快的“秋后得算帐”。待他(她)冷静下来,而且机会又合适,可以讲讲道理,表明自己不满地态度,对事情的看法,以及对孩子的要求。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这样就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乐意听你的话,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4、家长也该经常自我反省。当孩子出现“犯犟”后,认真的想想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更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原因。我在网上征询这一话题时,网友们不乏这样的妙招:孩子都有犯犟的时候,首先你得理解;但先得培养孩子有好的习惯;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吧,大人也是要经常学习的;自己的孩子自己应该清楚;因材施教,慢慢来吧……
教育其实就是因势利导。孩子的成长之路也有许多站台,让我们在下一个站台等孩子。
末了,心理医师还谆谆告诫咨询者: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