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的真经
教育的真经在哪里?有吗?恐怕一时说不清楚。有些时候,言为心声,语言表达出来,但用到实践上,未必是真经,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放到我们的孩子们的身上,也未必是良方。我在这里反思,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任务是教育,教育失败,祸害家庭,教育成功,家庭中兴。也许,今天一些家庭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在是否有钱,而在于自己子女是否能成材。所谓材者,无论大小,只要于已于公的有用之才,都可以称得上是材。
家庭的成员中,父母之责是抚养孩子,如何抚养他们,成了一个课题。所谓抚,爱之谓也,抚其头而爱其人,这样的抚养是尽责的。天下所有的父母那怕是老虎,也深爱其子。但是,爱的方式不同,爱的结果不同。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现在的爱,往往成了溺爱,满足孩子的是身体,而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不予重视,而沉溺于物质之中,在成人之时而成无用之人,十足的溺杀子女。
通篇读下中国教育报《一个22岁剑桥博士生的家庭教育--杨文教子的经典案例与启示》与《一位辞去百万年薪的博士生》二篇文章,似乎找到了自认为是教育的真经,但这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经,只能算作一个教育案例。所为谓案例,对人终究是有启发意义的。
杨文教子第一句话说的是家庭教育要顺应天性,遵从自然。说夏母教子时让不合家长行为规则的举动登堂入室,为孩子购买玩具一掷千金,对夏杨爱慕女孩听之任之。这使我又想起了老子。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恰恰是符合为教之道的。什么意思?教育上的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的一种教育方法,并非是无所作为之意。浙凯如果他要玩剪纸,则剪纸工具给他,不强求他去听英语。浙凯如果要听音乐,则由之听音乐,而不会让他去写字画画。我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不听孩子的话,吃苦的是两个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就是我和孩子。如果强行执行我的命令,效果不好,浙凯不高兴,心里学不进,心为形役,劳命伤财。当然,对孩子而言,不存在什么规则,购买玩具也不必一掷千金,对孩子爱慕女生听之任之还不如听之引之,这是我的观点。
杨文教子第二句话说的是家庭教育要让每一个时空都具有教育意义。夏杨的知识是在一般孩子流失的时间获得的。如果孩子一天呆坐三个小时的话,十年就是一万多个小时。人的幼儿、童年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段,一万多个小时的利用与浪费,将使原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孩子走进天地之别的两个天地里。说到这里我有同感。浙凯所获得的知识与同龄人比,还算超前,这个超前我是做了有心人的。在家里,我是在饭桌上看片子学语言,睡觉时听唐诗听英语儿歌。做个有心人,不让时间白白地流失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这是真理。夏母还设置有利于孩子交往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场景,凡事皆有利弊,看哪头重哪头轻,就象做生意一样考虑孩子之利。而品德往往铸于小事凡事中,所以古人说见微知著是有道理的。孩子随地扔了垃圾要纠之,纠之之前要自己不乱扔垃圾。如果一个家长常年嗜赌,则孩子也会来两把,家长不分善恶,则孩子也敢与老师争斗。夏母对孩子自我学习状态听之任之,那是已进入状态后对孩子的放手,如果孩子尚未进入状态,谁能对孩子那么放手?
夏母认为课外是一个更大的学习课堂,拒绝课业学习辅导班。夏杨课余爱好特别广泛:绘画、武术、音乐、电脑、播音、写作、旅游等。这种课外活动与业余爱好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正业”一点儿也没有误。我欣赏老子的无中生有的道教思想,有为形,无为用。课内时无课外,课外时无课内,课外之无是为了更大的“有”。
杨文教子第三句话说的是家庭教育要享受以书为伴的快乐。当年,尚不会文字笔画的夏杨,年仅6岁,还未入学,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等报纸,更不用说小儿故事书。进入小学,他不但感到学习语文轻松自如,而且跳了一级,成绩依然非常优秀。
6岁小儿,不能写,写不是他的擅长,但他已经有了读的功底,这个功底就是他已经认识了中国的3000个常用汉字,这就是早期教育的结果,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所在。浙凯现在虽然读了认,认了忘,忘了再认,我允许他忘记,同时我又训导他再认,只有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把3000汉字化整为零变成自己的基础知识,变成阅读的敲门砖。
夏母教育的方法中还有让孩子走出去见世面和放飞心灵,在社会课堂上寻师觅友,做到大爱无形、真爱无我;故意偷懒,让夏杨代母行事;夏令营让夏杨找回了自信,最终夏杨走遍天下母无忧。
这使我想起了现代教育中常说的话:一个人的成功,20%是智力因素,而80%来自于情商和财商。现代社会毕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除了文化之外,还有经济、政治,所以有人认为知识不仅包括文化的东西,一个文盲的社会经验也是知识。最近流传的梵高奶奶便是很好的例子,虽然他目不识丁,没有拿过笔,但一次偶然的画画使他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她没有文化但她有知识,因此别人称她为梵高奶奶是恰如其分的。浙凯除了学所谓的文化外,还需要学习社会各层面的东西。我是一位记者,我的想法是等他稍大一点时,让他也参加与我同行的社会采访工作。而现在,我到超市,我让他去付钱,这是一种锻炼,我不能把他应该做的事全包了,包了之后他会形成一种惰性,变成一个懒汉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害人之举。
夏母认为当今学生所学内容,大多主要锁定在了课本知识。可是,这样尽管可以应付考试,却未必真的拥有智慧与能力。夏杨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在课外下了功夫,且由此形成了很多课堂之上不能获得的能力。夏杨课下几乎不看课本,他甚至不做那些“破题”,更感兴趣的是课外学习。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素质教育问题。学习不能程式化,不能走一种模式。所谓学,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学习目标,但世界太大,我们又不可能什么都学,学我们感兴趣的,学习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学又不能为有形所役,学习的真谛是要寻找未知的世界。课本的东西仅仅是学习内容中极小的一部分,更大部分的则在课本之外。我的想法是,浙凯今后的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不以课本为目标,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走传统之路,学书外之智。
夏杨所看的电影大多是英文电影,听的歌曲也多是英文歌曲,这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他的英语语言系统。这种方法很好,我也试过,让浙凯听英语儿歌,音乐、英语两不误,这也说明了学习要注重方法,要找到快感,找到了快感,事半功倍。
夏母说只要是他喜欢参加的,父母都给予全力的支持。夏杨高效率地进行学习与工作,就成了他一贯的风格。社团成为他挥洒才思的一个平台,吃苦是锻炼自己的机遇,受罪是用钱换不来的资本,简朴是种美德,能力决定命运等等论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与教育中屡见不鲜。我认为只要用一种爱去探求我们的教育之道,把教育熔于生活之中,家庭教育完全可以结出丰硕成果,这是我的一已之见,是否有理,请大家去践行一下便可知道。
家庭的成员中,父母之责是抚养孩子,如何抚养他们,成了一个课题。所谓抚,爱之谓也,抚其头而爱其人,这样的抚养是尽责的。天下所有的父母那怕是老虎,也深爱其子。但是,爱的方式不同,爱的结果不同。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现在的爱,往往成了溺爱,满足孩子的是身体,而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不予重视,而沉溺于物质之中,在成人之时而成无用之人,十足的溺杀子女。
通篇读下中国教育报《一个22岁剑桥博士生的家庭教育--杨文教子的经典案例与启示》与《一位辞去百万年薪的博士生》二篇文章,似乎找到了自认为是教育的真经,但这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经,只能算作一个教育案例。所为谓案例,对人终究是有启发意义的。
杨文教子第一句话说的是家庭教育要顺应天性,遵从自然。说夏母教子时让不合家长行为规则的举动登堂入室,为孩子购买玩具一掷千金,对夏杨爱慕女孩听之任之。这使我又想起了老子。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恰恰是符合为教之道的。什么意思?教育上的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的一种教育方法,并非是无所作为之意。浙凯如果他要玩剪纸,则剪纸工具给他,不强求他去听英语。浙凯如果要听音乐,则由之听音乐,而不会让他去写字画画。我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不听孩子的话,吃苦的是两个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就是我和孩子。如果强行执行我的命令,效果不好,浙凯不高兴,心里学不进,心为形役,劳命伤财。当然,对孩子而言,不存在什么规则,购买玩具也不必一掷千金,对孩子爱慕女生听之任之还不如听之引之,这是我的观点。
杨文教子第二句话说的是家庭教育要让每一个时空都具有教育意义。夏杨的知识是在一般孩子流失的时间获得的。如果孩子一天呆坐三个小时的话,十年就是一万多个小时。人的幼儿、童年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段,一万多个小时的利用与浪费,将使原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孩子走进天地之别的两个天地里。说到这里我有同感。浙凯所获得的知识与同龄人比,还算超前,这个超前我是做了有心人的。在家里,我是在饭桌上看片子学语言,睡觉时听唐诗听英语儿歌。做个有心人,不让时间白白地流失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这是真理。夏母还设置有利于孩子交往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场景,凡事皆有利弊,看哪头重哪头轻,就象做生意一样考虑孩子之利。而品德往往铸于小事凡事中,所以古人说见微知著是有道理的。孩子随地扔了垃圾要纠之,纠之之前要自己不乱扔垃圾。如果一个家长常年嗜赌,则孩子也会来两把,家长不分善恶,则孩子也敢与老师争斗。夏母对孩子自我学习状态听之任之,那是已进入状态后对孩子的放手,如果孩子尚未进入状态,谁能对孩子那么放手?
夏母认为课外是一个更大的学习课堂,拒绝课业学习辅导班。夏杨课余爱好特别广泛:绘画、武术、音乐、电脑、播音、写作、旅游等。这种课外活动与业余爱好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正业”一点儿也没有误。我欣赏老子的无中生有的道教思想,有为形,无为用。课内时无课外,课外时无课内,课外之无是为了更大的“有”。
杨文教子第三句话说的是家庭教育要享受以书为伴的快乐。当年,尚不会文字笔画的夏杨,年仅6岁,还未入学,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等报纸,更不用说小儿故事书。进入小学,他不但感到学习语文轻松自如,而且跳了一级,成绩依然非常优秀。
6岁小儿,不能写,写不是他的擅长,但他已经有了读的功底,这个功底就是他已经认识了中国的3000个常用汉字,这就是早期教育的结果,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所在。浙凯现在虽然读了认,认了忘,忘了再认,我允许他忘记,同时我又训导他再认,只有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把3000汉字化整为零变成自己的基础知识,变成阅读的敲门砖。
夏母教育的方法中还有让孩子走出去见世面和放飞心灵,在社会课堂上寻师觅友,做到大爱无形、真爱无我;故意偷懒,让夏杨代母行事;夏令营让夏杨找回了自信,最终夏杨走遍天下母无忧。
这使我想起了现代教育中常说的话:一个人的成功,20%是智力因素,而80%来自于情商和财商。现代社会毕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除了文化之外,还有经济、政治,所以有人认为知识不仅包括文化的东西,一个文盲的社会经验也是知识。最近流传的梵高奶奶便是很好的例子,虽然他目不识丁,没有拿过笔,但一次偶然的画画使他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她没有文化但她有知识,因此别人称她为梵高奶奶是恰如其分的。浙凯除了学所谓的文化外,还需要学习社会各层面的东西。我是一位记者,我的想法是等他稍大一点时,让他也参加与我同行的社会采访工作。而现在,我到超市,我让他去付钱,这是一种锻炼,我不能把他应该做的事全包了,包了之后他会形成一种惰性,变成一个懒汉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害人之举。
夏母认为当今学生所学内容,大多主要锁定在了课本知识。可是,这样尽管可以应付考试,却未必真的拥有智慧与能力。夏杨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在课外下了功夫,且由此形成了很多课堂之上不能获得的能力。夏杨课下几乎不看课本,他甚至不做那些“破题”,更感兴趣的是课外学习。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素质教育问题。学习不能程式化,不能走一种模式。所谓学,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学习目标,但世界太大,我们又不可能什么都学,学我们感兴趣的,学习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学又不能为有形所役,学习的真谛是要寻找未知的世界。课本的东西仅仅是学习内容中极小的一部分,更大部分的则在课本之外。我的想法是,浙凯今后的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不以课本为目标,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走传统之路,学书外之智。
夏杨所看的电影大多是英文电影,听的歌曲也多是英文歌曲,这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他的英语语言系统。这种方法很好,我也试过,让浙凯听英语儿歌,音乐、英语两不误,这也说明了学习要注重方法,要找到快感,找到了快感,事半功倍。
夏母说只要是他喜欢参加的,父母都给予全力的支持。夏杨高效率地进行学习与工作,就成了他一贯的风格。社团成为他挥洒才思的一个平台,吃苦是锻炼自己的机遇,受罪是用钱换不来的资本,简朴是种美德,能力决定命运等等论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与教育中屡见不鲜。我认为只要用一种爱去探求我们的教育之道,把教育熔于生活之中,家庭教育完全可以结出丰硕成果,这是我的一已之见,是否有理,请大家去践行一下便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