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一个还不足1岁半的小男孩,但有时却有点个性:有时叫他拿东西,他正好看广告的话,他就理都不理你,但是有时看完了他会记起你说的话就帮你拿了......出去见到朋友,有时叫他叫人,也是“呆呆”的看着另一个方向,有时不出声,有时叫了一句,但实际上好像“目中无人”一样……这种情况和吴子晋“浑浑噩噩”的状态很类似,但有时候有客人来了,他还会打开饮水机的门,拿出塑料杯给客人装水喝,还要求客人喝完,如果没喝完就放下杯子,洋洋就会端给客人让客人继续喝完(从来没有人教他这样端茶给客人喝的,因为怕他怕他把衣服弄湿)... 为什么有时那么“冷漠”,有时又那么“热情”?我想这和他的心情无关,只不过是他的思想感觉没被我们打断,他有他的行为,所以继续着他的“我行我素”。 孙瑞雪说:“一个正常的孩子,他们整个思维状态和认知状态一直在思考。他看上去不那么“机灵”,但他总在”启动他的思维机器“,实际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通过感觉、认知才能够得到对象,这叫智力。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长大以后,他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创造力并不好。这个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是人为刺激出来的(出处:http://blog.ci123.com/jinjinwu/entry/465673#a2262738)。所以,以后如果让BB和别人打招呼时,BB不理我们的时候,是不是不应该再“强迫”他来say hello & goodbye kiss呢?我正在考虑着往这个方向走,不知是对是错? 另外在子晋妈妈的《跟着孩子的“感觉”走》还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 关于智力发展方面,我们没必要过早去教BB认图片,卡片之类的东西,更没必要教诗词之类的东西。因为蒙特梭利说:“引导儿童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她把这个过程,称为智力教育。(引用晋妈的),而单从图片认识,根本就没经过感觉所以也不可能形成概念,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记住的东西也只能称为“死记硬背”。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认动物卡片时,加上声音模仿然后使小孩记住了,这样是否也可行呢?第二, 关于感觉,我觉得这个更重要。成人不要过过份去打断小孩的思维,相反是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感觉,这样既可以尊重小孩也更有利于他的发展。而且,要在孩子感觉到的时候,成人要把孩子感觉到的东西和词语对应起来,这就是真正的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