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童年(三)小人书

08/12/17 13:48:06 标签:童年 小人书 卡通

  我有一个金色的童年。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时光让我至今仍“不想长大”。悄悄说句私心的话---迟迟生孩子,心理上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现在,我终于还是做了妈妈。我从自己的记忆宝盒里,捧出这些金子般的快乐和你分享,我的孩子。因为,我想做一个好妈妈。除了抚育你长大,我更希望你快乐。
  我的快乐,可能成为你的快乐吗?而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我的快乐之三---小人书

  小红豆,从你满月开始,妈妈和奶奶就坚持每天给你看五彩缤纷的图片和图书,教你认识各种颜色、形状、水果、蔬菜、日常用品和小动物等。妈妈不知道,捧着高级卡通漫画书的你,能不能体会妈妈对黑白色小人书的这份感情。

  小人书,是妈妈不说话的老师,给了我最初美与丑的鲜明标准。
  巴掌大的开页,一页一页的画面接连不断,人物栩栩如生,景物层次分明,文字精练简洁,说明言之到位。娇弱的黛玉,莽撞的李逵,贪吃的八戒,黑脸的张飞......一个个人物活泼泼跃然纸上。谁在圆明园放的火,谁在上甘岭上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谁又从一个杂货店小伙计成为大数学家......大好河山、历史传承、英雄人物、美好传说等,一一入心。

  小人书,是妈妈最亲密的伙伴。看小人书,是妈妈童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幼年,妈妈在乡村生活,“公社保育院”设在保育员阿姨的家里,设施简陋,有桌子、有黑板,仅此而已。有一天,我的父母送给我一本小人书。这本小人书不仅是妈妈的宝贝,也是乡村里少有的稀罕物。那一天,妈妈走到哪里就把这小人书带到哪里,象只骄傲的小公鸡四处炫耀,馋得别的小朋友眼睛都绿了。保育员阿姨让妈妈把小人书借给她,她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念给大家听。可是,妈妈舍不得。阿姨伸手来拿,妈妈死抓住不放,小人书被撕成了两半。那一天,妈妈大哭了一场。那时的伤心,妈妈印象深刻,以至于30年过去了仍然隐约记得。
  后来,妈妈回到城镇念书。城镇里的学校旁,有不少小人书摊。几排一米多高的木头书架靠墙支着,书架上一格一格放满了各种小人书,那地方在我眼里就是最完美的天堂。省吃俭用,攒上几分钱,租本小人书,坐在长板凳上,津津有味的一看就是个把小时。忘记回家,忘记吃饭,沉浸在小人书”演绎的天地里。没钱的时候,就蹭在别人旁边,伸长脖子,看上两眼。如果遇见小气的(象妈妈当年一样的)人,不肯和别人分享,妈妈就只能用贪婪的眼睛一遍遍地仔细浏览一本本小人书精美的封面,在心里默默地记下书名,然后,恋恋不舍地离去。
  渐渐地,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我可以买越来越多的小人书。这时,相互借阅小人书是和小伙伴们最快乐和最苦恼的事。为了一本丢失或损坏的小人书,我们哭过、骂过甚至动过手。但更多的是在一起看、一起笑、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小人书里的正反人物和情节。
  再后来,获得小人书越来越容易。我们不安心只是看着小人儿在书里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开始用剪刀把舞刀弄剑的小人剪下来,放在桌子上、地上,小伙伴们吹着气,让小人被我们指挥着跑动,互相对决。我们呐喊着,拳头擂得咚咚响,仿佛化身小人儿在热血沸腾的战场冲杀。如果我的小人的刀剑恰好刺在对方的小人身上,我就光荣地赢得一场战斗,赢得对方的小人做我的俘虏。这是莫大的荣誉。因为事关荣誉,为了一个姿态优美、武器锐利的小人,越来越多的小人书变得千疮百孔。

  人,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现在,妈妈为当年的破坏懊悔不已。如果这些小人书都完好无缺,闲时翻翻也是一种情趣。妈妈开始试图购买当年的那些小人书,既作为自己童年的纪念,也作为给你的成长礼物。因为,与风行的卡通出版物相比,传统连环画在资讯的传递和想像力的发挥上或许有所不及,但就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珠联璧合而言,则远胜一筹。特别是连环画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别的文图读物所不具备的,不仅可以让孩子从中获益,得到历史知识,更能提高审美品位。

  但是,如今可以在书店购买到的小人书,图画和印刷质量今非昔比。质量好的小人书,由于收藏者众多,又价格今非昔比。难道,小人书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小人书的欢乐时光和妈妈的童年一样,再也不会回来? 


相关资料一:

  连环画的黄金时代在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精彩纷呈的连环画作品争相问世,连环画界有“四大名旦”(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四小名旦”(赵三岛、笔如花、颜梅华、徐宏达)、“南顾北刘”(顾炳鑫、刘继卣)之称。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雅致细腻、栩栩如生;王叔晖的《西厢记》隽永飘逸、维妙维肖;刘旦宅的《屈原》质朴凝重、遒劲奔放;王弘力的《十五贯》虚实相间、梦笔生花;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杨逸鳞的《青春之歌》色彩鲜明、独树一帜;聋哑画家毅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触生动、振奋精神;贺友直表现湘西农村题材的长篇连环画《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连环画发展到80年代末,经历了最后的辉煌,终于走到了尽头,其真正消亡的原因众多,许多与美术无关的出版社纷纷提笔上马,出版起连环画书,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作品充斥市场,令连环画质量大幅下降,各种新娱乐活动的出现,使读者的注意力大大分散,人们在开放时期变得忙碌,心态也变得浮躁,连环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缺少成人的导向,也使连环画的读者群进一步减少。取而代之的,就是来自东瀛日本的新式故事漫画,从此,连环画在图书市场上的份额就慢慢萎缩了。

相关资料二:

  上海收藏家康伟收藏了上千部连环画,但是他4岁的女儿对此丝毫没有阅读兴趣,在连环画市场上,着名画家戴敦邦仍然是个含金量颇高的品牌,但是他的孙子也不喜欢看祖父的作品。
  连环画为什么无法和卡通漫画竞争?
  一些动漫迷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连环画太简略,表现力不强,不如原着好看,而漫画色彩漂亮,情节引人,即使是对于原著的表现也不是遵循“忠实原着”的传统,而是用自己的观点加以再现。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新认为,漫画与连环画相比优势明显:漫画不像连环画那样必须依附于文学脚本,而是用画面讲述原创的故事;同时,漫画画面动感强烈,人物形象夸张,而连环画画面力求稳妥,人物追求写实,与青少年读者求新求变的心理有较大差距。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