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教孩子 

09/01/15 16:08:09 标签:

     提起管教孩子,有人就会说:树大自直。仿佛管教纯属多余之事。这未免太过自信了。我尚没有看见过弯曲的小树长大以后会自然变直的。所以就有另一部分人站出来说:不打不成人,棍棒之下出好人。不过,从现实的效力计,这也不能算是好方法。
对于孩子的管教,历来颇有争议。现在也恐怕没有定论。著名作家聂绀弩先生对于“打”好像有些耿耿于怀。以他自身的经验,他以为“打”一般会产生三种不良后果。一是使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在热闹场中过不惯;二是使孩子变得对人缺乏热情,也缺乏对热情的感受力;三是使孩子变得比较热衷于自我否定,办事劫懦萎缩。他认为“打”是做父母的不负责任、避重就轻的懒惰的表现,因为“教”需要方法,需要麻烦最尊贵的东西“脑”。可是也有主张“打”的。梁实秋先生在《孩子》一文对于“体罚”似乎就颇为推崇。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一母亲带孩子去百货商店,孩子看见了商店里陈设的木马,就一跃而上,在不肯下来。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商店职员请来当时正在该商店的一名儿童心理学专家解围。只见他低声对孩子附耳说了一句话,那孩子就像触了电一般滚鞍落马,牵着母亲的衣襟仓皇遁去。你猜那心理学家说了些什么?很简单,他说:“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效力可还真不小!但梁先生的“打”是否就是我们平常所惯用的“打”呢?我看不见的。因为他一面表示“推崇”,一面却也在责其不合潮流。我感觉他推崇的“打”多少带有一点微妙的艺术性。只是巧妙地利用“打”之无形的效力,从心理上镇住他,而非从生理上令他屈服。
一般说来,主长顺其自然者,是怕管教孩子太严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认为管教孩子过严必会损伤孩子的棱角,会妨碍孩子棱角的自然生长。不过,假若这棱角生长较旺、较茂的恰恰是有悖于社会有悖于自然的,恐怕就有些不妙。至于主张“严加管束”,即“打”的为人父母者,恐怕都抱有这样的心态吧!自己的孩子越听话,越惟命是从,越不在外惹事生非,也惧怕“棍棒”之威力,甚而滞钝一点也无妨,似乎自己在管教孩子方面就越成功,越是教子有方,邻里面前就越有骄傲的资本。只要人家垮他(她)一句:你这孩子可真听话、真乖!他(她)晦暗的脸上(这些人多半是自己在事业上或别的方面一事无成者,寄希望于孩子为自己挽回些面子)就会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她)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这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是否适宜时代的潮流?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面临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该如何去应对?他的智慧、他的才华是否能够无遗的得以发挥?如果我们大家都以这种态度去培养孩子,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办?他们的负罪感麻木得很哩!
所以为社会计,为孩子的将来自身的利益计,我们对孩子必施以教,但教不能避重就轻,去难取易,热衷于“加法”(家法)。譬如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甚而在外还弄破了皮肉,不闻不问当然是不行的,但不管三七二十一,举手就打,恐怕也很成问题。因此,“教”、“打”得发才是最重要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之间吵架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谁在小时候没跟人相过争、打过架呢?如果因为孩子“弄破了皮肉”,惹出了是非,就不分青红皂白,棍棒齐下,并从此“软禁”起来,限制行动,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后果。李霁野先生说:我们的生活必具备三个条件,即“深”、“广”、“高”。要是生活“深”,必“不能敷衍”,不能畏惧;要是生活“广”,除了学习、工作之外,还要到社会、自然环境中去吸取营养,“要接触人”,“要接触大自然”;要是生活“高”,就得跳出自我,珍惜友谊和爱,珍惜崇高的追求。试想我们用这样近于法西斯式的方法来治孩子,他们的生活能“深”吗?能“广”吗?能“高”吗?我可不敢对此抱乐观态度。因为远离了人和大自然,一般也就远离了崇高,易坠入畏惧的深渊,行路总感觉如履薄冰,做事总是要畏首畏足,难以自拔。
面对孩子,我们是否可以学得耐心一点,学会同他讲道理,用积极的较为文明的方法去引导呢?相信是可以的。而且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正文从这里开始: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