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发生时,不要自我诊断错误 自我诊断误区一:感冒与过敏性鼻炎分不清 每年入秋时节开始,总有不少父母为小孩的“感冒”伤脑筋,原因是稍不注意孩子便开始鼻塞、咽痛、头疼、喷嚏连天,感冒药、消炎药吃了一大堆,效果却不明显,搞得父母很是烦恼。其实,这些小孩患的并非“感冒”,而是一种季节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尽早认识过敏性鼻炎,尽早治疗是最好的方法。 自我诊断误区二:过敏性咳嗽与普通慢性咳嗽分不清 慢性咳嗽一般指咳嗽持续3至8周以上,经常困扰孩子及其家长。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过敏是重要原因之一。患儿往往长期咳嗽,久治不见好转。由于咳嗽一般是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白天通常不咳嗽或很少咳嗽,家长容易以为孩子是着凉感冒引起的而不太在意,或是一味地给孩子用抗生素和止咳药,却不见效。其实,孩子得的是过敏性咳嗽。 过敏性咳嗽的孩子,一般不发烧,由于体内没有感染源,所以吐出的痰是白泡痰。常见症状还有:宝宝喜欢揉眼睛、揉鼻子、抓头皮;蒸笼头(躺下去满头大汗);睡觉时不安分,喜欢蜷曲着睡,一会儿床头一会儿床尾;过敏性咳嗽多以咳嗽为主,不带有喘的症状,实际上其中一部分是一种咳嗽变异型的哮喘。时间长了,患儿可以发展成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困扰终生。所以,及时明确诊断和进行规范治疗很重要。 自我诊断误区三:过敏性结膜炎与细菌性结膜炎分不清。出现眼部瘙痒等症状,服用抗生素却不见好转。(2)症状发生时,及时治疗 出现过敏症状要及时治疗,儿童最好服用抗阻胺药物治疗。第二代抗组胺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抗过敏药物,如盐酸西替利嗪,无色微甜,可直接口服或与食物,饮料一起服用。但切忌长期大量服药行为和症状一好立即停药行为。应该按照医嘱症状消退后,采用间接阶梯式方法逐步停药。(3)症状消退后,尽量避免过敏原 在服用药物症状消退后,继续预防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长时间观察记录孩子的饮食情况,如有过敏出现,要完全避免接触过敏性食物。但是牛奶是个例外,虽然有些宝宝对牛奶过敏,造成湿疹,但仍然要给宝宝喂牛奶。牛奶是宝宝很好的营养食品,只要了解湿疹常识,保持皮肤凉爽,湿疹会自行消退。还要保持室内清洁,注意宝宝日常护理。如选择经过专业测试鉴定并且低敏感,不含色素和香味的沐浴油,有效缓解瘙痒并滋润宝宝的干燥肌肤。 常见的过敏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动物的毛发皮屑、室内尘土、尘螨、霉菌、羽毛等。食入性变应原:某些药物、食物特别是鱼、虾、蟹等海产品、蛋、奶及坚果类等。接触性变应原:羊毛、染料、化妆品、乳胶手套、镍制品。注入性变应原:昆虫叮咬毒液及某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