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21卡卡错了,还是妈妈错了?
卡卡平日里看到阿姨在拖地板就总想冲过去抢拖把。晚上在客厅里玩,不知谁把拖把放边上,他看见了,很是兴奋,踉跄着走过去抓起拖把就开始“拖地”,东一下,西一下,不亦乐乎。时不时还抬起头冲大家笑,特别得意,全然不顾抓着学步带的外公跟在后面气喘吁吁。妈妈觉得这么丁点小人儿抓这么大的拖把,有些危险,便想方设法要拿回拖把。可是小家伙抓得紧紧的。好不容易趁他手松了些一把抢过来,小家伙登时就哇哇大哭了。鼻涕、眼泪,哗啦啦的。要命的是哭声,底气十足,撕心裂肺,估计整栋楼都听见了。妈妈有些心软,又一想,不能因为他哭了就妥协,索性让他哭个痛快。这家伙个性强,最近脾气特别大,一不顺心就大哭,如果对他说“不行”、“不可以”,他不乐意,便打人,甚至“自虐”——拍打自己的头。妈妈特别头疼。
快睡觉了,卡卡进书房和妈妈说晚安,看见书桌上的鼠标,马上又兴奋起来,抓着鼠标,移动,点击左键、右键,转鼠标轮,看见屏幕上的变化便乐呵呵地笑。又是妈妈,想着已经夜深了小家伙也得睡觉了,便掰开他的手把鼠标拿开。又是一阵大哭。掰指头算一下,这一天里卡卡就这么耍性子大哭了好几回了呐。 趁卡卡睡着了,打开以前的日记,看到一篇先前转载的文章,那时卡卡很小,文章转载了,看过了,好像也就忘得差不多了。看到这一段:
“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妈妈爸爸们不要束缚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间判断能力。同时,鼓励你的小猎人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带给他的是更健康的发展。
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这是睾丸素的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他人的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却不能够很快地接受,他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比女孩子缓慢许多。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他接受事实后,会自己离开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
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侵略、冒险和竞争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体来表达他的情感的。他不会像女孩一样,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生气了”“我很难过”等情绪,即使表示对你的爱,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时男孩在非常高兴的时候也摔东西,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这个小男子汉成长中的正常行为。2~5岁男孩会越来越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这时,孩子容易发火,爸爸妈妈不要压制他的反抗,否则可能会破坏他一生的性格。你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同时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样东西比如沙发或者沙袋等,让他捶打。”
当时就有人和我说,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的,对妈妈来说,这又是一门新课程了。今天卡卡这么耍性子哭闹是不对的,可是妈妈也做错了。好好反省,该怎么做。不过应该坚持的是,永远都不能迁就、纵容、溺爱孩子。
附:网上找来的资料
宝宝脾气大怎么办
遇到宝宝无理要求的时候可以采用不以理睬他,并让家里人都远离他。当然要作到这点就要求全家人要意见同意不能有分歧以免给宝宝有依赖的对象。如果是两岁多的宝宝他的表现是很正常的。这是孩子处在第一个反抗期的表现。一般孩子到两岁左右,心理迅速发展、自立、成熟的表现,是发展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大好时机。这时,他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行动更独立了,手也更灵活了。这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他开始把自己从周围的人和事物中分离出来,从认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逐渐认识了“我”和“别人”的关系。国外的研究机构进行追踪研究,结论是有反抗精神的儿童,张大后能办事果断、有个性和意志坚强的人。因此,我们建议对小儿反抗期的行为表现不要横加指责、干涉,要因势利导,尊重他们的主张,支持和帮助他们干他们想干的事情。其次,要对他们有耐心,不要强迫命令,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转移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当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也要敢于说“不”,不能一味顺从,重要的是要使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对今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很有好处。
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要多一些理性,该宽松是就宽松,该严格时就严格,宽严有度才能培养出能屈能伸、进退自如、动静皆宜,既刚且柔的孩子。如果爸爸一味软绵绵,那么孩子就无法坚强起来;如果妈妈总是苛刻无度,那么孩子就缺乏爱心的哺育。另一方面,爸爸一味严厉也容易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妈妈一味软弱更不利于女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
宝宝显得脾气大、个性强,这既可能是其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可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还可能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不良的反映。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2岁左右孩子开始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主张,进入第一个“反抗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让父母觉得特别有主意,好发脾气。如果父母此时能够认识到孩子寻求自我权利的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况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同时制定明确而合理的行为规则,那么反抗期就会顺利结束,孩子的自我意识与独立能力顺利发展,亲子关系也进入新的格局。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仍然时时事事控制,而不给予儿童自主活动的机会或者因为害怕孩子发脾气而放任儿童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儿童行为发展的异常。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活动水平高、不易转移等特点,因此也往往显得比别的孩子更易发脾气或脾气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和父母的交往容易出现消极循环,导致孩子的行为更加难以控制。由于孩子本身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有意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家长对自身与孩子交往行为的控制尤为关键。
引导孩子逐步发展行为控制能力,家长首先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控制孩子行为的范围,既避免放任,也要避免控制过多、过频,适当给予孩子决定自己行为的机会。其次,父母与家人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日常行为制定明确、合理的规则,严格、一致地执行,当孩子有正确、积极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当孩子出现消极行为则予以冷处理或适当处罚。第三,为孩子制订明确的每日活动计划,提供足够的认知与社会性刺激的活动机会,减少孩子无所事事、闲晃悠的时间,也同时减少了孩子违反规则或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机会,避免亲子消极互动的重复。在孩子行为的调控过程中,家长始终需要保持耐心、信心、恒心与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