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回乡扫墓的日子。给儿子做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补习。按照妈妈故乡的习俗,大家都在这一天到山上去给先人,祖宗上坟。先要祭山神,然后给坟培上新土,折了新枝挂上纸制彩条插在坟头,然后依次是上饭菜,水果,糕点(其中有一样是只有清明时节才会做的叫“青米粿”,是用田间的一种野菜叫青,捣碎以后和烧熟的米粉搅拌,加上糖再搓成一个个圆形,蒸熟即可。)点上蜡烛,烧纸钱,祭拜以后,还要放鞭炮,才算礼成。在妈妈的家乡,除了过年和过时节,清明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基本上只有在这三个日子里,回家的是最多的。当山上的坟都扫过以后,中午回家还要摆一桌饭菜,进行祭拜,这样整个过程才算圆满。 对于小孩子来说,上山扫墓,其中还有一项活动,就是可以满山遍野的采竹笋,采蕨菜。这对我们江南人家的饭桌来说是很重要的两样菜色。
对于爸爸这里习俗,其中大致差不多,但是他们这里上山打墓的日子却不是清明这一天去的,而是在清明前半个月,各家各户就开始陆续上坟了。因为妈妈还没有上过山祭拜,下次有机会再补充。但是在家里的祭拜也略有不同,首先是这里只摆桌子,没有凳子,酒杯是五个并排,七个菜。而妈妈那里,是要摆三面凳子,六个杯,一面两杯的。
PS: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但寒食的习俗,在我们江南却没有留传下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