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疹的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麻疹疫苗的接种,麻疹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偶尔在流行季节也出现少数麻疹患者。
麻疹患儿在出疹高峰期,热度高,咳嗽重,两眼红肿,声音嘶哑,哭吵不安,除必要的药物治疗外,护理得当会使患儿早日痊愈,防止并发症发生。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隔离:麻疹流行期间应进行呼吸道隔离,以减少或防止本病传播,一般应隔离至病人出疹后的第五天。对密切接触者应严格隔离2~3周,如无症状出现方可离开隔离区。
居室通风:室内保持安静,经常开窗通风,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患儿应卧床休息,尽量保持环境安静,房间窗户上都要挂上暗色窗帘,使光线柔和,以避免阳光刺激眼晴。冬天最好一日开窗2~3次。
空气消毒:空气消毒可杀灭感冒病毒,此法既可防,又可治,效果较好。常用的有食醋熏蒸法:将市售食醋与水按1:2比例配好后加热熏蒸,每次熏蒸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中药艾叶、苍术点燃以烟熏消毒。
调理饮食:饮食要求是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如牛奶、果汁、稀菜粥、面片汤等,不宜吃油腻荤腥食物。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步调整饮食结构。患病期间要多喝开水,既可补充体液,又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
注意卫生:患病期间特别要注意患儿耳、鼻、口、眼的清洁卫生。眼、鼻可用温开水将毛巾浸湿后轻轻擦洗,口腔可在温开水中加少许食盐,用纱布或棉花一日清洗二次,口水或泪水流进耳朵要及时擦干。衣服要宽大柔软,棉被重量适宜而卫生,防止受凉。
药浴促疹:对麻疹出疹不畅者,可选用中药水煎取汁药浴,这对患儿有很好的发汗促疹作用。可选用香菇、或西河柳、芫荽等水煎取汁药浴,每日1~2次,连续2~3天即可。
谨慎退热:麻疹患儿发烧时一般不要进行冷敷或服用退热药,这样不利于出疹。如果高烧至39.5℃以上,可遵医嘱用透疹剂擦涂四肢或用小剂量退热镇静剂,以减缓患儿的痛苦。如发现患儿面色发青、呼吸困难、神志昏迷、抽搐等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时疫毒邪侵袭所为,当以清热解毒为治,可选用下列外治法。
■一、敷足疗法
1、白矾30克,二丑15克,小麦面适量,食醋适量。将白矾,二丑研为细末,与麦面混匀,加食醋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涌泉穴,敷料包扎固定,干后即换以保持局部湿润,连续3~5天,可配合敷脐。可下气平喘,适用于麻疹并发肺炎。
2、大麻子、小蓟各适量。将二药共捣烂如泥状,外敷双手足心,经3~5分钟后即可透疹。可清热透疹,适用于麻疹应出不出,或疹出不透者。
3、生大蒜1个。将大蒜捣为泥状,外敷足心涌泉穴,左鼻衄敷右、右鼻衄敷左,双鼻衄俱敷。1~3岁敷2小时,4岁以上敷3小时。可引热下行,适用于麻疹全身透现,而高热不退,鼻衄不止者。
4、朱砂1克,火麻仁5粒,轻粉0.6克。上方共捣烂如泥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12小时为度。可清热明目,适用于麻疹后眼生翳膜。
■二、药浴疗法
1、西河柳100克,芫荽50克。上方水煎取汁足浴及洗浴全身,每日2~3次。可解表透疹。凡小儿麻疹出疹不畅,洗浴后数小时即可透疹,麻疹危重逆证可转危为安。
2、大葱若干。将大葱捣烂成泥状,纱布包裹,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或敷于肚脐处,擦足心、手心、肘窝、腿弯、前心、后心,每2小时1次。可解表透疹,适用于麻疹应出不出,或疹出不齐。
3、白萝卜叶15克,蓖麻子8粒。将蓖麻子去壳留仁,与萝卜叶共捣烂如泥,纱布包裹,涂擦患者的双手心、双足心及心口窝。可解表清热。
4、鲜香菇100克,洗净,切细,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趁热熏洗全身,每日1~2次,连续2~3天。可托毒透疹,适用于疹出不畅。
■三、药敷疗法
1、胡椒9粒、葱白5根,共捣烂,加红糖适量调如泥糊样,布包,外敷于胸部及手足心10~30分钟,麻疹即可透出。可疏风解表,适用于麻疹疹出不透。
(2)胡荽1握,葱白3根,共捣烂如泥糊样,布包,外敷于胸、腹、背部及手足心10~30分钟,麻疹即可透出。可疏风解表,适用于麻疹疹出不透。
小儿麻疹的中成药疗法中成药治疗小儿麻疹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可选用下列中成药治疗。
■一、中成药内治法
1、初热期:又叫前驱期,主要表现为由发热至皮疹出现约3天,发热渐高,咳嗽流涕,目赤怕光,眼浮肿,泪水汪汪,神倦纳呆,或伴呕吐,泄泻,咽痛,热甚时或伴有惊悚,口腔颊部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当以辛凉透表为治,可选用银翘解毒颗粒,每次5克,每日2次冲饮;银胡抗感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饮服;强效片,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
2、见形期:又称出疹期,主要表现为皮疹开始出现至消退,约3~4天,高热不退,肌肤灼热,口渴引饮,咳嗽加剧,神倦懒动,目赤眵多,烦躁或嗜睡,或伴惊跳,抽风,皮肤出现玫瑰样丘疹,针尖大小,先见于耳后发际枕部,渐及头面、胸背、四肢,手掌足底见疹为麻疹出齐。初起稀疏,色较鲜红,以后逐渐稠密,融合成片,色转暗红,分布均匀,舌质红,苔黄,脉洪数。若已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或近期注射过“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者,发热咳嗽一般较轻,皮疹可见稀密不均,疹色淡红,手掌足底可以无疹。当以清热解毒透疹为治,可选用银翘解毒颗粒(每次5克,每日2次冲饮)合黄芩片(每次3片,每日2次口服);板蓝根颗粒(每次5克,每日2次冲饮)合羚羊感冒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柴胡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蓝芩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3、疹没期:又称恢复期,主要表现为皮疹按出现的顺序消退,皮屑细微如糠样脱落,皮肤遗留棕褐色斑迹,热退身凉,精神爽快,胃纳日增,咳嗽大减,舌质红,苔少,脉细弱或细数。当以养阴益气,清解余邪为治,可选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洋参雪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玄麦甘桔颗粒,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
■二、中成药外治法
1、紫雪散:紫雪散1支,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适用于麻疹发热。
2、柴胡注射液:将纱布1块,用本品浸透,而后取出覆盖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适用于麻疹发热。
3、柴胡注射液:将本品置于滴鼻瓶中滴鼻,每次1~2滴,两侧交替进行,每小时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适用于麻疹发热。
4、双黄连注射液:取本品2~3支,放入温水中,趁热洗浴全身,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连续2~3天。适用于麻疹见形期。
小儿麻疹的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寓药于食,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可减轻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
1、杏仁麦冬饮:杏仁6克,麦冬10克。将杏仁去皮尖、打碎,麦冬洗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续煮15分钟,去渣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连续3~5剂。可宣肺止嗽,养阴生津,适用于小儿麻疹后期,余热未尽,时有咳嗽,唇舌干燥等。
2、香菇汤:香菇、调味品各适量。将香菇洗净,切丝,锅中放菜油烧热后,下葱姜爆香,而后下香菇丝翻炒片刻,再下清汤及调味品等,煮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剂。可益气托毒,适用于小儿麻疹、水痘疹发不畅。
3、荆芥粥:荆芥10克(鲜者30~60克),大米50克,调味品适量。将荆芥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食盐等调味品,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将鲜荆芥洗净,切细,调入粥中服食,每日1~2剂,连续3~5天。可疏风解表,宣散毒疹。适用于风寒、风热感冒,风疹瘙痒或麻疹透发不畅等。
4、葛根粥:葛根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葛根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取葛粉适量,调入粥中煮熟服食,每日1~2剂,连续3~5天。可发表解肌,解毒透疹,升阳止泄,生津止渴。适用于外感风热,头痛项强,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脾虚泄泻,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等。
5、胡萝卜饮:胡萝卜适量,或可加香菇适量。将胡萝卜洗净,切丁,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去渣取汁饮服,每日1~2剂,连续3~5剂。可解毒透疹,适用于麻疹、水痘出疹不畅。《岭南采药录》言“凡出麻痘,始终以此煎水饮,能清热解毒,鲜用及晒干均可”。
6、青叶薄荷粥:大青叶10克,薄荷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大青叶、薄荷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再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疏风散热,解表透疹。
7、大力子粥:大力子1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大力子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可疏散风热,清利咽喉,解毒透疹,消肿止痛。适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热毒疮肿,痄腮肿痛,以及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或风疹瘙痒等。
8、川贝百合汤:川贝母10克,百合15克,荸荠50克,大鸭梨50克,冰糖适量。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碎,大鸭梨去皮、核,洗净、切片,与川贝、百合、冰糖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20分钟即成,每日1剂,分2次食完,连服3~5日。可清热生津,适用于麻疹后期,口咽干燥,舌红少津,小便短黄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末春初,临床表现为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等,以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特征,起病最初症状为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同时出现全身及呼吸道症状。如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伴咳嗽、流泪、流涕,两眼结膜充血、畏光,声音嘶哑等,起病两天后患儿口腔粘膜充血粗糙,颊粘膜有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初为针尖大小,逐渐增大或部分融合,称麻疹粘膜斑,有助于早期诊断,但出疹后2~3天即消失,经麻疹疫苗注射,患儿可不出现此粘膜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