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的三个标准

09/04/22 16:04:36 标签:转载

好习惯的三个标准 

 好习惯是有标准可循的。首先,好习惯要符合科学规律。在生活中依照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好习惯;第二,好习惯要符合社会要求,具有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好习惯形成的保障;第三,形成好习惯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毅力是养成好习惯的内在因素。   对于好习惯的标准,很多家长在这方面不是非常清楚。其实,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格品质,人们的行为时刻都受着习惯的影响。那么,怎样养成好的习惯?孩子的习惯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又该怎样来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呢?关于这些,家长可以从好习惯的三个标准中找到答案。   帮助孩子适应社会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好习惯的首要标准就是要符合科学规律。举例来说,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要符合科学规律,生活习惯就是现实生活中怎样依照自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其中小到类似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等细节都是好习惯,大到一个人一天的生活安排的合理性、规律性,这也是好习惯。总之,好的生活习惯一定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好习惯的重要标准之二是要符合社会要求。社会要求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个是公德意识,另一个是法律意识。举个例子,桌上有一万块钱,但碰巧一个人又很需要这一万块钱,但是这一万块钱不是这个人的。那么,这个时候,首先制约这个人不拿走这一万块钱的行为的,是他的公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意识。他会意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因为这是别人的,这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有的时候家长会把问题复杂化,经常会给孩子讲很多大道理:“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等等。其实,更多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是一种习惯,在成长的整个过程中他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意识,遇到问题连想都不用想,非常简单,因为他知道这钱不能拿,这不是他自己的钱。这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或者是一种道德意识、一种习惯。有的人没养成这个习惯,虽然知道不是自己的但是还是想要,这就说明他的道德习惯的思维定势还没有完全养成。所以公德意识是社会行为的第一个基本制约。第二种制约就是法制意识,但是这种制约就比较危险了,为什么有好多人知道犯法还要去做呢?因为很多人存有侥幸心理。他会想:“哪有这么容易就逮着我啊!逮着了我活该,逮不着我就赚着了。”但是事实上,这种心理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价值观念不符合社会基本要求。所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怎样最大程度地符合社会规则、达到社会的要求。   好习惯的重要标准之三就是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培养那些能体现个人良好意志品质的习惯,比如意志力、注意力、思维习惯等等。有的孩子有很强的意志力,在课堂上,尽管他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但他仍然可以坐在那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这说明他在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其实就是好习惯。   除了意志力之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训练他的注意力。孩子小的时候总爱被声音和色彩吸引,总是觉得很新奇。从理论上来讲,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训练他的注意力。家长可以让孩子坐在地上,然后拿一个球推给他,让他再反推给你。一般第一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家长把球推给孩子后,孩子也会把球反推给家长,但是随后,孩子的注意力又会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那么,家长就再推给他,一次一次增加游戏的时间。这个游戏就会帮助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并逐渐地让孩子养成专注地去做一件事的习惯。   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孩子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实际上,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学习成绩的好坏一般并不取决于孩子的智力因素。而是学习品质,或者叫做好的思维习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上课能不能认真听讲,回家以后注意不注意思考,能不能专心致志地认真做一件事情等,实际上都属于习惯。而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这些习惯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的,所以,家长与其一而再、再而三地督促孩子学习,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正文从这里开始: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