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 2009年5月1日

09/05/01 15:08:04 标签:日常生活中避免语言的教条化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这些日子,我总结一下,感觉洋子最近的语言越来越丰富,甚至是幽默风趣,应该还是得益于家长和老师的默契教学,让孩子时刻感知。

比如最近经历了天气的无常,结合情景,让他理解了晴天、阴天和雨天之后,又开始进行拓展。每天从家里出来,如果是挂着大太阳的晴天,我就会和他一起感叹“今天天气不错,太阳大大的!”如果还有风,我就会加上一句“就是有点而风,还挺凉的!”

这种随意之中的刻意,让孩子自然掌握了这种生活化的语言,并且很快的就能够灵活运用。

肖老师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也从来不是呆板的介绍身边的老师“这是张老师,这是*老师……”,都是给孩子富有灵性的语句“这是莹莹美女,这是柴美女,这是……

结果洋子回家以后,就会自言自语这些他认为很有趣的词句,并且在我问及“哪位是莹莹美女啊?”的时候,他能准确的回答“李老师”,还可据此进行记忆力的培养,比如“**美女是那位个子高高的,扎着辫子的,眼睛大大的,姓*的老师……”

幼儿园每天的早操时刻,都会播放一首歌,具体的内容我不知道,但是其中有几句歌词“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

也被洋子吸收为己有。在我认为他完全不可能会自己玩那个高难度的玩具却在他的坚持下做得很好的时候,竟然自己对着玩具说“等着洋子啊!”然后跑过来向姥姥和妈妈炫耀,还自己夸赞自己“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样子虽然充满滑稽之态,但也可爱至极!

很久没用过的小喇叭今天被他发现,非要拿来吹,竟然不曾忘记亲子班时候学过的“滴滴答滴答,我吹小喇叭!”

在学句式“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时候,生活中也是刻意的拓展运用。结果现在人家正在和我在一起的时候,猛然想起就自己后退几步,指着我“那是谁呀?是妈妈!”也会指着他的挂图书本等等的问我“这是谁呀,那是什么”等问题。

有时候也很感叹童言无忌,自己臭臭了,竟然告诉我,“妈妈看看,洋子大便了,像毛毛虫!”放个屁,还及时的说“听见没有?什么声音?洋子放屁啦!”

呵呵!随笔记一些!

今天看了一本台湾的《感冒不是你想的那样》的书,里面说到一些理念,总算是让我放心。摘录一些:

小孩三天两头有呼吸道感染不用太担心。

呼吸道病毒约有两百种,每次都是孩子感染了一种病毒之后过了一到三个星期好转一些,又遇到了新的病毒感染,这样就会让人觉得是反反复复总也不好。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四五岁以前的儿童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

估计每个月有一次感染都不令人意外,通常有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婴儿六七个月到两岁多,是因为刚开始与外界接触,加上母体中带来的抗体消失;第二次是进入托儿所活或幼儿园的第一年,因团体生活本来就是感染的温床,越早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就越早生一大堆病,慢一点儿进就慢一点儿得到,早得晚得,早晚都要得这些病。上幼儿园前如果很少生病,那么初上幼儿园就可能很很惨。

假如每次得的病都是门诊可以治愈的,总纵使高烧六七天,最后还是退了,如此都算不上是“抵抗力不好”。真正的抵抗力不好,指的是免疫上的缺陷,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得很重的病,多是肺炎、肺积脓、严重气管炎、脑膜炎、败血症、慢性肠胃炎等。

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免疫缺陷,他们可能在某段时间造成家长极大困扰,但都是“小病不断,大病不患”,有惊无险的一次次度过,换来的是免疫系统的逐渐成熟,偶尔出院,也多半很快康复。上小学后看病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

还有,经常生病的小孩,将来过敏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会减少长大后患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几率。

呵呵,这些好像是在说洋子一样!

还有,这本书的作者真是挺神的,当初他就预测推断大概在2008年前后会发生一次全球性的A型病毒感染,并说或许会是H2N2。后来看到新闻报道已经正式把猪流感病毒更名为A(H1N1)病毒感染,更加佩服那位作家的远见了!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