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了,我也开始关注起中国的幼儿教育。在全民重视教育的热潮下,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开始十分重视起学前幼儿教育,以至不惜投入重金。但却往往因为对幼儿心理发展及其教育特点不了解而导致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对幼儿的成长反而造成了障碍。那么,为什么幼儿教育这么难进行呢?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在“怎样才算成才”,“如何才能成才”的根本问题上,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说要上大学,或说要当大官,或说要成名星,众说纷云。于是有些家长就开始胡子眉毛一把抓了。既要孩子学文化学知识,唐诗宋词要背,英语数学要学;还要孩子学特长,学舞蹈,练书法;还希望孩子有好体质,滑旱冰,练跆拳道。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育方向,弄得孩子天天走马灯似的连轴转,从四五岁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这不仅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快乐,甚至让他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和恐惧,彻底丧失学习的兴趣。而且,我个人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还是要在养成好习惯,培养好性格上下功夫,至于记了几个单词背了几首唐诗,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既使有的家长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希望让孩子进行一些学习,也应该从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上入手,讲讲故事,聊聊天也就可以了。
二、传统教育阻力大。作为家长,我们都会经常教育孩子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学会与人分享,做人诚实,等等,希望孩子集诸多优秀品质于一体。但实践中,受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影响,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长不去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并告诉他以后要当心,却是急勿勿地跑过去把他拉起来,还要在地上跺上几脚并口中念念有词“打死你,让你把我们宝宝绊倒了”,孩子笑了,也就把自己摔倒的原因归结为这该死的地板了,他的责任心如何培养?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端着碗在后面追着喂,还不时的提醒“快吃吧,要不就让爷爷吃了”,虽然可以哄他把饭吃了,但他脑子里可能从此会有“这是我的饭,别人不能吃”的意识,如何来培养他有爱心,能分享呢?孩子睡觉前要吃糖,家长不是耐心地告诉他这样不利健康会生蛀牙,却说“没有了,明天买了再吃”,结果在孩子执着的哭闹之下还得乖乖地拿出来,孩子于是知道家长也是说假话的,他又如何能诚信?孩子也知道了自己的要求不满足哭闹一下就可以达到目的,他又如何能成为听话的好孩子?
三、外界社会干扰多。学校是象牙塔,幼儿是一张干净的白纸,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按纯而又纯的理论来教育孩子。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但一走上街头却总能看到有不怕事的英雄顶着红灯潇洒前行;我们教育孩子要爱护环境,有公德心,但生活中乱丢垃圾乱折花木乱踏草地又是那么随处可见;我们教育孩子要行为语言美,对人有礼貌,却又总能碰到在街头拳脚相加国骂充斥的壮观一幕。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在神经稍微有所放松的时候,也会成为闯红灯、随地吐痰者中的一员,甚至会很自然地随口送出一个“他妈的”。只注言教不重身教,固然不行;只是学校家长教育,而社会不能给予正面的引导,这样的教育也同样效果不好。
四、学校家庭难同步。学校理所当然是教育孩子的主体,但家长也同样有责任。应当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重视的,也是积极参与的。但应当看到,由于学校和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也会无端给孩子赞成一些困惑。我自己的孩子现在正有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家里也给他买了几本入门的学习资料。但学了没几天,我就发现问题来了。他在学校里学得是“1象铅笔手中拿”,回家后我们教的却是“1象铅笔来画画”,于我们成人看这没什么,都一个意思,但孩子的思维却不是那样了,到底是哪一个对呢?孩子问我自行车的英语是什么?我说:“bike”,他却说:“不对,是bicycle”。我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释这些事情,既不能说我不对也不能说学校不对,但你说两个都对他就会生出诸多的不理解,明明是不一样的单词为什么是同一个物体呢?我只能告诉他这就好比是你的名字,有一个大名也有一个小名。但愿他的小脑袋能够明白一些了。所以,我们在家已经不教孩子任何东西了,只会问他“今天在学校里学了什么了啊”,就是怕再会引起什么知识上的冲突。但愿有一天,我们的幼儿教育也能有一个标准教材,虽是一家之言却能全国统一,少了家长不少麻烦。
应当说,幼儿教育是为孩子一生打基础,其重要程序甚至不亚于大学教育。但愿有更多的专业幼儿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及广大的家长都能够积极反思,最大限度地减少幼儿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