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的发展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孩子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没有区别,会用抓握、微笑等几乎完全相同的方式来“回应”。大多数孩子在出生后第五周左右会对人微笑,但这时候的笑容并非表示对某个人的偏爱。
第二个阶段:3个月到8个月,孩子开始与人建立真正的依恋关系,他一反过去对任何人都友好的态度,而变得有所选择。就说微笑吧,他不再像3个月以前那样见人就慷慨地给予,而是将对象限制在熟悉的几个人。他对于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产生了依恋行为。到了七八个月大时,孩子的变化更大,当陌生人靠近他时,他会大叫或者哭闹,转而寻找母亲,当他接近母亲时往往伸出双臂做出让母亲抱的姿势。这一切都表明他已能辨别熟人和陌生人了,真正的依恋行为产生了。
第三个阶段:8个月到3岁,孩子特别黏母亲,对母亲以外的人很少有亲近的举动。此时,他已经学会说话、走路,当母亲离开他时,他会采用喊叫或快走紧跟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并把母亲作为唯一的安全保障。
心理学家将孩子的依恋行为分为3种:安全型依恋、淡漠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前面所列的在依恋关系的发展阶段中的依恋行为就属于安全型依恋,是值得提倡的。至于秋秋那样的行为则属于淡漠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一样,属于消极的、不良的依恋行为。
有研究表明,孩子依恋行为的类型取决于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其中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否得当更为重要。父母忽视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致使他发出的需求信号屡受冷遇,因而对父母逐渐变得冷淡。父母对孩子的热情缺乏一贯性,时而热情时而冷淡,使他无所适从,对亲人缺乏信任感。另外,有些母亲因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保姆或奶奶、姥姥带,孩子自然难以和母亲有正常的依恋关系。
父母要想让孩子和自己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抓住孩子与自己的依恋关系形成的敏感期。即孩子出生后6个月到18个月左右,父母要在这短短的12个月里增加与他接触的机会,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关心他,如多抚摸、搂抱等。
2.父母双方都要积极参与,因为两者对孩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就说母亲吧,与孩子接触最多,不仅能满足他的生理需求与解除情感“饥饿”,更是他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而父亲最易与孩子进行活泼而激烈的游戏,如果让他选择游戏伙伴,他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的是父亲。但当他受到挫折时,寻求帮助的目光首先投向的是母亲。
3.帮助孩子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触、玩耍。特别是他一岁半以后,父母更要有意识地让他从家里走向社会,融入集体之中,培养他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