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夏以后,“上学”“到哪里上学”“花多少钱上学”成了很多有孩子家庭的最大话题,“上学”也就成了显示家长本领、关系和财力的评比指标,家长们为了能让孩子有个“好学(校)”上,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托关系跑路子,花钱送礼,陪笑脸搭时间,只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小学、好中学。孩子的户口落在哪里,民族填什么成了宝宝还没有出生就开始谈论的话题。以前就听说某著名小学附近的一个厕所的门牌号上挂靠了三家住房。
更有精明的开发商看中了这块肥美的大蛋糕,将上学与买房子挂钩,周边的著名学校也成了一个重大卖点;学校更是在教育产业化这个话题上大做文章,收编周围的不知名小学,吞并远方弱小的学校,统统挂上分校的大牌,于是卖方买房各取所需,收学生的卖房子的,忙得不亦乐乎。只是可怜了那些家长,不花钱买房就掏钱交赞助费,总之除非有天大的路子才能免受腰包被宰之痛。
强妈在本周有幸进行了一次名校之旅,一路下来还是有很多心得的,也感受到重大的压力,深深感到作为平民百姓的小职员生存之艰辛,想仰天长啸,以抒郁闷之气。
在天空被一场宿雨被冲刷得异常清朗的清晨,强妈陪领导来到坐落在京城旧城区胡同深处的北京府学小学。因胡同内的顺天府学而得名,顺天府学是明清两朝的官办学校,顾名思义是古代的官宦子弟的蒙学。顺天府官员的子女都要到这里上小学,长大以后到国子监里面上大学。以往的顺天府学就是现在的府学胡同小学。
一到学校门口便感受到一股皇家之气,高高的牌楼宽宽的台阶,镏金的匾额高悬在半空中,参观人和上学的学生都只能从挂了学校牌子的侧门进入,普通人是没有资格走挂着“顺天府学”大牌匾的正门的,因为据传说正门只有皇帝来的时候才能走的。进入学校参观了学校的庭院,古色古香的堂屋已经被用于做学生的活动室,有飘着墨香的书发室,有余音缭绕的古琴室,有紧跟时代的奥运展览室。大殿的匾额多是由学生写成,楹联却还保留着古人的墨迹,无言的诉说着今天与往昔,现代与历史的传承。天色微阴,厚厚的云压在我们的头顶,大殿的屋檐下一群群的雨燕穿梭飞翔,长长的甬道上绿绿的青苔蔓延开来,在孔子像下让人产生一种“静心”的念头,觉得想再上一次小学,再体味一次传统国学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我们去的是北京市二中,一直对二中的了解仅限于孟艳的舞蹈队,想着一个能允许有如此充满活力的舞蹈社团存在的学校应该不差吧?二中是清末建立的学堂,大门极具当年中西合璧特色,和前门楼子仿佛是一对姊妹建筑。学校校长亲自接待参观了学校的各种设施。最为特别的是学校的教师展室,里面除了有老师的获奖情况外,还有一本本的教师备课本,里面有各科老师的备课笔记,整洁的字体不同于现在的电子文本,凝结着一代代老师们的心血。还有令人感动的学生展室,有学生的各科作业,语文的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上面还有老师的红笔点评,心中涌出丝丝感动。看着难度如此大物理数学。。。等各科作业,一时间有点恍惚,仿佛自己从来没学过一样,感慨这么多知识都还给了老师。
完成了参观,领导心情很好的开着玩笑,问我:“孩子中小学就在这两所学校解决问题吧,将来上个北大没问题。大不了学学孟母,三迁一下就成了。”正沉浸在无数感慨中的我认真想了想自己的综合实力,毫不犹豫地说:我也有三迁的计划,“一”要迁工作,要迁一个相当高工资的单位,才能交得起赞助,支付得起学习期间的附加费用;“二”要迁个家,努力买套附近的房子,免去孩子天天早起晚睡、路上奔波之苦;“三”要迁个人际关系,寻找到适当渠道,托对关系把咱的娃弄进名校名老师手里。领导听了我的孟母三迁计划后,无语了一阵后不得不承认,是个工程。事实上,在北京如此高房价的情况下,我做不了孟母,也不可能三迁。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宣武区著名的中小学完成的,但那时要想到这些学校学习,只有一个字:考!想想自己的成绩也还是可以骄傲一下的。记得在我拿到大学的入取通知书的时候,爸爸曾经很感慨的说:高考虽然苦,但却是让我们这样“出身不好”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可以站在同样起跑线上竞争!多年过去了,社会发展了,现在没有“出身”的问题,但是教育不均衡的结果却是让更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失去了和“有钱”“有权”人家孩子竞争的机会。
常常想,这样的“错误”到底出在哪里了?是不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有点太虚荣了,上好学校是实力的象征,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让孩子与众不同,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家长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参加各种学习班,取得各种证书,上各级好学校。但是孩子们快乐吗?作为家长的我却不知道!
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学校都向全体孩子们公平敞开;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家长不用考虑学校的名气;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能平等享受教育;我希望有一天,孩子们同在一片蓝天下享受同样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