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也只打她打过两次,(我家小孩根本不用打,只要说话声音严历一些,她眼泪就滚滚的),她这么脆弱,我都不知道如何办才好,而且太听话了,一点自已的主见都没有,好象也不太好。
另外,我女儿很受不了批评,在幼儿园里,老师有时候批评她们组的小朋友,她都会深受打击,回家后就可怜惜惜抱着我说:妈妈,我不上幼儿园好不好?或是说:妈妈,你给老师讲,叫她每天都要表扬我诸如此类的话。有时候感觉她为了让家长喜欢,老师表扬,太压抑自已的个性发展,我们平时也从未要求她事事争先,总是告诉她第二名也光荣。其实我只是想她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健康快乐的一生。我应该如何引导她呢。”
这个女孩子其实是乖乖型的,好处是听话,容易达成沟通,比较好教育。需要调整的是,第一,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也就是要加强她心理上的抗挨打能力,这当然是个长期工作,比如可以通过讲克服挫折勇敢型故事,给她模范;在生活中给予鼓励性的教育,经常说,孩子,你行的。培养实践能力,把一些义务分担给她,帮助和鼓励她完成。总之,让她明白,挫折是一种过程。相信如果家长有这个意识,孩子渐渐会心理强大起来。第二,她没有主见。这一点请你参考我第九章“培养判断力,让他有主见”。
比如说还有人的孩子爱欺负别人。这里有两面性,第一,有进攻性,积极性,把孩子在这方面的强烈欲望引导在正确的兴趣上来。第二,欺负别人,观念有悖,应该在观念上调整,认识到这是不文明的行径。
那么家长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孩子的不良习惯,有的特别头疼。如果都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将习惯中的积极一面发挥到正确的道路,同时消极一面必然也能够消除,这需要家长的智慧,长期的有效的法子。好习惯要慢慢来。任何坏习惯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分不清好坏在哪里,疏导不了,将来根深蒂固,为时已晚。
15.饭桌教育,你不知道却最重要
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地方孩子最容易受到你的影响?
我给出的答案是饭桌上。
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言行举止精神气质乃至价值观跟他父亲,那么你可以观察他们家庭一天的生活,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言传身教的场所,是在饭桌上。
一个三口之家,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只有吃饭的时候,三个人在聚在一起。虽然我们提倡吃饭时不要说话,避免一嘴两用,但是吃饭期间,你们还是不得不聊起一些烦恼或者开心的事。比如,妈妈会抱怨单位一个同事特别讨厌,老是喜欢在领导面前讨好,言语之间颇为不屑,也许还夹杂着其实比不过人家的酸溜溜的无奈;比如说爸爸会吹嘘自己如何耍了点滑头,在同事间争取了一次半出差半旅游的机会。放心,你们这些牢骚和伎俩,包括精神气质,你的儿子绝对全盘接收。
如果碰上来朋友客人了,在饭桌上客客气气,客人走了后又掰扯与朋友客人的矛盾,说人家不是,也请放心,也阴阳一套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继承。
如果你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把婆媳不满的矛盾夹带到饭桌上展览,相信我,你的孩子将来心里肯定不会健康。
我刚才说的基本上是负面的情景。相反,如果你的饭桌上讲的是正面的,善意的、开朗的话题,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
至于强调负面,是要让家长们警醒:我们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将自己身上的猥琐的、恶意的、乖戾的、讨巧油滑的一面教给孩子了,但你自己完全无意识。家长们不要不承认自己性格中没有这一面,你好好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天所做的事,一天所说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有很恶心的一面,一个人像在生活中表演正面角色是不可能的。而我正是强调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一个很明白的事实:加入你在饭桌上跟你父母老是争吵,那么对孩子的立场则是个为难的选择。或者,他认为,也许生活就是一个计较与斗争的过程,更别提你的那些小心理必然也传给他。
那么饭桌教育一般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这是长期的,从内心到习惯到价值观乃至到处理方式,都有影响。如果你看到一个自私的、与别的同学老斤斤计较的学生,你到他家里去拜访一下,绝对是他父母的德性。古人说,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个话有一定道理,但道理并不在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那样,农民的孩子就是农民,知识分子的孩子就是知识分子,黑社会的孩子就是黑社会,不能按照职业去分,现在都多少知识分子都是农民的孩子呀!我认为更多的指的是人格气质的潜移默化,龙凤是大气之物,高瞻远瞩,胸怀远大,这种气质的培养下,不论孩子将来是扫垃圾的还是开公司的,必定具有光明正大的气质,良好的生活追求;而老鼠,干偷偷摸摸的活儿,鼠目寸光,眼中有小利而无大义,这种人格气质,将来即便当官,也差不离是个人人小瞧的混混儿。饭桌教育在人格气质培养中,绝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的饭桌是个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也是个代表,也是个比喻。也许对有的家庭来说,更常规的也许是床头教育(比如说跟孩子共处一室,那么在睡前的谈话会往往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最重要场所)。我们平时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而这个场合是无意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影响孩子的无意识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弱点传染给孩子。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经有这样的性格缺陷了,就别让人家说自己的孩子:这操性跟他爹似的。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些场所可以谈些健康的,培养光明气质的话题,而把那些见不到人的夫妻私己话题、矛盾争端问题移到更加隐秘之处,那么相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已经创造了比一般人人更健康的家庭环境了。
16.懂得爱,一生快乐
爱是一种教育吗?当然,而且极为重要。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我们先认识一下没有爱的教育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
从心理学上来说,成长中缺少爱的孩子,长大后有两种极端倾向,第一,具有情感饥渴症。情感饥渴症的人缺少情感安全感,喜欢接触人却往往没有恰当的方式,感情的表达总是过分,乃至让人觉得很怪,甚至厌烦,喜欢合群其实又不能合群。有的埋藏着恋父恋母情结,甚至畸形的情感渴求,在压抑中变化,决定一生的命运。
第二,冷漠症。缺少爱,会造成真正的内心的冷漠,心如铁冷,内心容易产生仇恨。像马加爵一样的案件现在不是一件两件,根子上是有冷漠症。如果有爱的教育,绝不至于发展到那么极端的。
以上是两个极端。但在我们生活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又怎么知道还是是不是缺乏一些爱的教育,需要不需要对这个问题重视呢?恩,是的,其实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早就赋予了爱的教育,但是一些家长很忙,或者有不恰当的接触方式,孩子就可能出现一些缺少爱的苗头。
我举几个例子,你也许就能举一反三,知道孩子在爱的教育上需要不需要加以关注。比如一个我朋友的孩子,特别爱翻脸,说不高兴就高兴,为了一点小事就跟同学、朋友、甚至跟父母产生绝交的念头,别人不理他,他就永远不理别人。这就是缺少爱的表现。那么正面的例子是,孩子跟小朋友产生别扭,闹翻了,但是过一两天,他就忘了不愉快的事,又跟没发生过任何事一样玩在一起。仔细分析,闹别扭呢,是属于情绪反应,产生矛盾了,情绪不愉快,所以不跟你玩了。但是情绪波过去以后,哦,底下的感情涌上来了,同学之情,朋友之爱,父母子女之爱,他内心有这些东西,情绪过后这些东西就占据内心的主宰地位,所以他很快就回到爱的世界,正常的情感世界。那么没有受过爱的教育,心底里没有这些东西,不愉快产生的仇恨情绪冲不掉,甚至成为心底的沉淀物,一个人内心埋着恨,却没有爱化解,不出事才怪呢。
再举例,有的孩子,什么不高兴的事在心理憋着,不愿意跟周围的人交流;同样,快乐的事情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他是孤独的,这也是缺少爱的教育的征兆。还有一些孩子,从小表现出特贪婪、自私,妈妈买了水果他就一个人都包了,吃不完也不分给家人。其实很多恶习,都是缺少正确的爱的表现。父母只要有这个意识,一般能够发现的。
总结一下,爱可能是孩子一生中解决矛盾的最好的润滑剂,化解危机的最佳良药,万万不可轻视。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这个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给予爱,一个部分是学会爱。
给予爱,就是你必须让孩子有爱,享受爱,自己有了爱,才懂得爱之妙处,懂得爱别人。从婴儿开始,父母就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爱。比如说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喜欢在妈妈的怀抱里的感觉,怀抱和体温让孩子有安全感。父母的轻轻抚摸和轻声话语以及摇篮曲,都对孩子早期的心理健康的基础,爱的基石。孩子学会沟通之后,父母要了解他的快乐和烦恼,与孩子分担和分享,这里面有点点滴滴的爱(但绝不是你爱),这是爱的教育的很重要的手段。
那么对于能沟通的孩子,让他学会爱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学习爱,自己的潜移默化其实是最重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更是这样。有的家长对老父母态度不好,甚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个很要命,孩子有一定理智的时候,一定不相信你曾经对他有爱的教育。即使他相信你是给他爱,但这种爱也是很狭隘很自私的,你的孩子绝对不会把这种爱融入他广阔的生活,他只会有选择地爱,爱对自己有利的人,是一种势力的爱。有爱心的父母,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抱着友好和关心态度的家长,他的孩子必定也有健康的爱的基石。甚至爱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对初涉人世的孩子都有至深的影响。有了爱,孩子的世界都是美好的,无所畏惧。
那么对于已经发现还有有缺乏爱的迹象的家长来说,也一样,还是从沟通入手,改变他内心的世界观,慢慢改变,给予他爱,让他学会爱,让爱代替恨。如果发现他已经发展到有心理缺陷了(很多心理缺陷是由于缺少爱的教育形成的),则可以让他专门看心理医生来矫正。
爱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技巧,一种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说得容易做起来有时候不到位。最经常出现的是溺爱的行为,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注意,溺爱不是爱)。下一章再讲如何避免溺爱。
17.1.溺爱是人格杀手
你的孩子有溺爱倾向吗?
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7.2.溺爱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是一个心理治疗例子。“妈妈,让我安乐死吧!”晚上,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给母亲发去短信。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小伟深受打击,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这是溺爱的一种后果。让孩子没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却承受任何一种压力。
其实,如果我们按照之前讲的,自小给孩子分担责任,就不会有溺爱存在。而事实上,在中国,隔代教育如此普遍,或者年轻的父母本身没有这个意识,加上中国传统的心理影响,溺爱之风无所不在。
另外,我女儿很受不了批评,在幼儿园里,老师有时候批评她们组的小朋友,她都会深受打击,回家后就可怜惜惜抱着我说:妈妈,我不上幼儿园好不好?或是说:妈妈,你给老师讲,叫她每天都要表扬我诸如此类的话。有时候感觉她为了让家长喜欢,老师表扬,太压抑自已的个性发展,我们平时也从未要求她事事争先,总是告诉她第二名也光荣。其实我只是想她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健康快乐的一生。我应该如何引导她呢。”
这个女孩子其实是乖乖型的,好处是听话,容易达成沟通,比较好教育。需要调整的是,第一,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也就是要加强她心理上的抗挨打能力,这当然是个长期工作,比如可以通过讲克服挫折勇敢型故事,给她模范;在生活中给予鼓励性的教育,经常说,孩子,你行的。培养实践能力,把一些义务分担给她,帮助和鼓励她完成。总之,让她明白,挫折是一种过程。相信如果家长有这个意识,孩子渐渐会心理强大起来。第二,她没有主见。这一点请你参考我第九章“培养判断力,让他有主见”。
比如说还有人的孩子爱欺负别人。这里有两面性,第一,有进攻性,积极性,把孩子在这方面的强烈欲望引导在正确的兴趣上来。第二,欺负别人,观念有悖,应该在观念上调整,认识到这是不文明的行径。
那么家长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孩子的不良习惯,有的特别头疼。如果都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将习惯中的积极一面发挥到正确的道路,同时消极一面必然也能够消除,这需要家长的智慧,长期的有效的法子。好习惯要慢慢来。任何坏习惯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分不清好坏在哪里,疏导不了,将来根深蒂固,为时已晚。
15.饭桌教育,你不知道却最重要
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地方孩子最容易受到你的影响?
我给出的答案是饭桌上。
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言行举止精神气质乃至价值观跟他父亲,那么你可以观察他们家庭一天的生活,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言传身教的场所,是在饭桌上。
一个三口之家,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只有吃饭的时候,三个人在聚在一起。虽然我们提倡吃饭时不要说话,避免一嘴两用,但是吃饭期间,你们还是不得不聊起一些烦恼或者开心的事。比如,妈妈会抱怨单位一个同事特别讨厌,老是喜欢在领导面前讨好,言语之间颇为不屑,也许还夹杂着其实比不过人家的酸溜溜的无奈;比如说爸爸会吹嘘自己如何耍了点滑头,在同事间争取了一次半出差半旅游的机会。放心,你们这些牢骚和伎俩,包括精神气质,你的儿子绝对全盘接收。
如果碰上来朋友客人了,在饭桌上客客气气,客人走了后又掰扯与朋友客人的矛盾,说人家不是,也请放心,也阴阳一套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继承。
如果你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把婆媳不满的矛盾夹带到饭桌上展览,相信我,你的孩子将来心里肯定不会健康。
我刚才说的基本上是负面的情景。相反,如果你的饭桌上讲的是正面的,善意的、开朗的话题,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
至于强调负面,是要让家长们警醒:我们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将自己身上的猥琐的、恶意的、乖戾的、讨巧油滑的一面教给孩子了,但你自己完全无意识。家长们不要不承认自己性格中没有这一面,你好好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天所做的事,一天所说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有很恶心的一面,一个人像在生活中表演正面角色是不可能的。而我正是强调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一个很明白的事实:加入你在饭桌上跟你父母老是争吵,那么对孩子的立场则是个为难的选择。或者,他认为,也许生活就是一个计较与斗争的过程,更别提你的那些小心理必然也传给他。
那么饭桌教育一般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这是长期的,从内心到习惯到价值观乃至到处理方式,都有影响。如果你看到一个自私的、与别的同学老斤斤计较的学生,你到他家里去拜访一下,绝对是他父母的德性。古人说,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个话有一定道理,但道理并不在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那样,农民的孩子就是农民,知识分子的孩子就是知识分子,黑社会的孩子就是黑社会,不能按照职业去分,现在都多少知识分子都是农民的孩子呀!我认为更多的指的是人格气质的潜移默化,龙凤是大气之物,高瞻远瞩,胸怀远大,这种气质的培养下,不论孩子将来是扫垃圾的还是开公司的,必定具有光明正大的气质,良好的生活追求;而老鼠,干偷偷摸摸的活儿,鼠目寸光,眼中有小利而无大义,这种人格气质,将来即便当官,也差不离是个人人小瞧的混混儿。饭桌教育在人格气质培养中,绝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的饭桌是个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也是个代表,也是个比喻。也许对有的家庭来说,更常规的也许是床头教育(比如说跟孩子共处一室,那么在睡前的谈话会往往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最重要场所)。我们平时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而这个场合是无意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影响孩子的无意识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弱点传染给孩子。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经有这样的性格缺陷了,就别让人家说自己的孩子:这操性跟他爹似的。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些场所可以谈些健康的,培养光明气质的话题,而把那些见不到人的夫妻私己话题、矛盾争端问题移到更加隐秘之处,那么相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已经创造了比一般人人更健康的家庭环境了。
16.懂得爱,一生快乐
爱是一种教育吗?当然,而且极为重要。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我们先认识一下没有爱的教育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
从心理学上来说,成长中缺少爱的孩子,长大后有两种极端倾向,第一,具有情感饥渴症。情感饥渴症的人缺少情感安全感,喜欢接触人却往往没有恰当的方式,感情的表达总是过分,乃至让人觉得很怪,甚至厌烦,喜欢合群其实又不能合群。有的埋藏着恋父恋母情结,甚至畸形的情感渴求,在压抑中变化,决定一生的命运。
第二,冷漠症。缺少爱,会造成真正的内心的冷漠,心如铁冷,内心容易产生仇恨。像马加爵一样的案件现在不是一件两件,根子上是有冷漠症。如果有爱的教育,绝不至于发展到那么极端的。
以上是两个极端。但在我们生活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又怎么知道还是是不是缺乏一些爱的教育,需要不需要对这个问题重视呢?恩,是的,其实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早就赋予了爱的教育,但是一些家长很忙,或者有不恰当的接触方式,孩子就可能出现一些缺少爱的苗头。
我举几个例子,你也许就能举一反三,知道孩子在爱的教育上需要不需要加以关注。比如一个我朋友的孩子,特别爱翻脸,说不高兴就高兴,为了一点小事就跟同学、朋友、甚至跟父母产生绝交的念头,别人不理他,他就永远不理别人。这就是缺少爱的表现。那么正面的例子是,孩子跟小朋友产生别扭,闹翻了,但是过一两天,他就忘了不愉快的事,又跟没发生过任何事一样玩在一起。仔细分析,闹别扭呢,是属于情绪反应,产生矛盾了,情绪不愉快,所以不跟你玩了。但是情绪波过去以后,哦,底下的感情涌上来了,同学之情,朋友之爱,父母子女之爱,他内心有这些东西,情绪过后这些东西就占据内心的主宰地位,所以他很快就回到爱的世界,正常的情感世界。那么没有受过爱的教育,心底里没有这些东西,不愉快产生的仇恨情绪冲不掉,甚至成为心底的沉淀物,一个人内心埋着恨,却没有爱化解,不出事才怪呢。
再举例,有的孩子,什么不高兴的事在心理憋着,不愿意跟周围的人交流;同样,快乐的事情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他是孤独的,这也是缺少爱的教育的征兆。还有一些孩子,从小表现出特贪婪、自私,妈妈买了水果他就一个人都包了,吃不完也不分给家人。其实很多恶习,都是缺少正确的爱的表现。父母只要有这个意识,一般能够发现的。
总结一下,爱可能是孩子一生中解决矛盾的最好的润滑剂,化解危机的最佳良药,万万不可轻视。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这个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给予爱,一个部分是学会爱。
给予爱,就是你必须让孩子有爱,享受爱,自己有了爱,才懂得爱之妙处,懂得爱别人。从婴儿开始,父母就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爱。比如说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喜欢在妈妈的怀抱里的感觉,怀抱和体温让孩子有安全感。父母的轻轻抚摸和轻声话语以及摇篮曲,都对孩子早期的心理健康的基础,爱的基石。孩子学会沟通之后,父母要了解他的快乐和烦恼,与孩子分担和分享,这里面有点点滴滴的爱(但绝不是你爱),这是爱的教育的很重要的手段。
那么对于能沟通的孩子,让他学会爱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学习爱,自己的潜移默化其实是最重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更是这样。有的家长对老父母态度不好,甚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个很要命,孩子有一定理智的时候,一定不相信你曾经对他有爱的教育。即使他相信你是给他爱,但这种爱也是很狭隘很自私的,你的孩子绝对不会把这种爱融入他广阔的生活,他只会有选择地爱,爱对自己有利的人,是一种势力的爱。有爱心的父母,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抱着友好和关心态度的家长,他的孩子必定也有健康的爱的基石。甚至爱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对初涉人世的孩子都有至深的影响。有了爱,孩子的世界都是美好的,无所畏惧。
那么对于已经发现还有有缺乏爱的迹象的家长来说,也一样,还是从沟通入手,改变他内心的世界观,慢慢改变,给予他爱,让他学会爱,让爱代替恨。如果发现他已经发展到有心理缺陷了(很多心理缺陷是由于缺少爱的教育形成的),则可以让他专门看心理医生来矫正。
爱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技巧,一种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说得容易做起来有时候不到位。最经常出现的是溺爱的行为,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注意,溺爱不是爱)。下一章再讲如何避免溺爱。
17.1.溺爱是人格杀手
你的孩子有溺爱倾向吗?
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7.2.溺爱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是一个心理治疗例子。“妈妈,让我安乐死吧!”晚上,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给母亲发去短信。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小伟深受打击,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这是溺爱的一种后果。让孩子没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却承受任何一种压力。
其实,如果我们按照之前讲的,自小给孩子分担责任,就不会有溺爱存在。而事实上,在中国,隔代教育如此普遍,或者年轻的父母本身没有这个意识,加上中国传统的心理影响,溺爱之风无所不在。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