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代教育”算不算教育?
“隔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是一种有别于父母直接教育和机构教育的形式,是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参与到孩子成长环境中的教育形式,它跟父母直接教育不同的是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因为人文环境的变化将会产生的一系列的与教育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对人或对物的行为、语气、态度、处世方式等等,这些影响因素有的是对孩子有利的,有的是不利,既然是一种教育形式,这种形式本身是可以没有问题的,可在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观念和观点上的分歧,这些观念包括教育上的、养育上的、生活细节等等。
二、“老人真的落后了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老人落后”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呢?客观地说:不是老人落后了,是科学进步太快了。参照物发生的剧烈变化,让我们感觉“老人落后”了,而其实,老人一直就是那个老人,只是因为在科学的迅猛发达(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媒介的发达和多元化:电视、电脑、玩具、音响制品)进步的现实面前,老人在观念上、看待问题上没及时跟上先进的步伐而显得落后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如此发达先进的高科技和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给予长辈们获取先进信息的机会并不多,我们为长辈们创造接触现代先进的育儿理念的机会也不多,所以,“老人落后”的真正原因,不是老人不愿意改变,而是他们不知道要改变什么,要怎么改变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如果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愿意也能够客观地来看待这个现象,相互尊重,做晚辈的尊重长辈的经验,为老人创造接近科学理念的学习机会,长辈们学会尊重科学,尊重孩子的大脑结构和不同时期的内在需求;“隔代教育”这个越系越紧的铃就会放松,就会自由地发出悦耳动听的铃声!为孩子的成长合奏出最美的乐曲!
三、解决育儿中(理念、观点、操作细节等)分歧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解决分歧的方法是:不做无知者无畏的事。就是说:以前我不知道就过去了,现在我知道了,就要谨慎为之。那除了在第一节课里,我们知道了婴儿的大脑脑重量的发育和脑细胞的突触连接以外,我们还需要知道0—3岁是婴幼儿潜意识(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我们需要深刻地领悟“分歧”环境对孩子人格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这三年是他们形成最早期、最深层的“自我意识”时期,是建立良好完善的自我评价系统时期(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这种“自我意识”建立和完成的机制,从本质上讲,取决于婴幼儿的内在需求;从条件上讲,必须通过与适宜的外界环境的交互关系来建立,特别是与人的关系来实现。处于 0—3岁潜意识形成期的婴幼儿与成人的每一次互动关系中,都是以这个人作为他的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的一面镜子。因为他们本身还不具备高级复杂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模式,他只是简单地通过这面镜子来“看见”(投射)自己,认知自己,确定自己。
这种认知和“看见”的形象(结论)将会以“印刻”的方式储存在他意识深处——潜意识里,这些形象不断地重复“印刻”和储存形成他对自我的本质性认知和判断,并伴随其终生,深层次影响其后来的所有行为。如果被“印刻”和储存的形象具有一致性,则形成具有统一性质的图象——人格;反之,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分裂性人格。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0~3岁的婴幼儿是通过“看”而不是“听”,更不是“想”!来建立和形成自我意识的,当家长们因为对孩子的目标、理念、态度、方法、细节……等等问题出现分歧时,一旦分歧的产生是直接暴露在孩子面前,就会让孩子的自我意识陷入矛盾和困惑中,出现“分歧反应”:他看到眼前的困惑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是家里的宝贝还是引起不和的祸根?我重要还是不重要?如果我重要为什么我摔交了他们还在互相“讨论、埋怨”,不一起来关注我呢?
值得爱VS不值得爱?
棒VS不棒?
有用VS没用?
厉害VS不厉害?
勇敢VS懦弱?
聪明VS愚笨?
行VS不行?
安全VS恐惧?………
由此可见,当我们无意识地为孩子制造“分歧环境”时,孩子就不断地接受到“分歧”散发出的不愉快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矛盾或分裂的双重性格特质。早期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尽最大程度的减少孩子人格上的分裂性,让“分歧反应”对孩子的人格影响降到最低。 所以,解决分歧的第一个方式就是:不做无知者无畏的事。我们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让自己保持做一面平光镜,而不是放大镜或凹凸镜。平光镜就是把当时的情况,用喇叭播报的形式真实的反映,而不是放大或扭曲对方的行为和想法。
第二个解决分歧的方法: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不是将心比心,‘将心比心’常常容易误导自己把想象等同与现实:“我对他这么好,他应该知道,也应该对我一样的好!”这种误导产生的后果就是——因为无法或不愿面对现实而觉得受伤害。所以,将心比心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因为受个人的思考模式、心智模式、看问题的角度、立场、评价标准、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客观地去用自己的“心”比照对方的“心”。
而换位思考会让我们更理性地面对和接受眼前的事实,换个位置想一想:一、我对他好还是不好,不是我说了算,是对方说了算;二、即使我对他很好,未必他就一定要对我好。所以,当我们做晚辈的能够换个位置想一想:“我以后老了,我的孩子也这样嫌我落后,我怎么办?我又有怎样的心情呢?”当我们做晚辈的愿意换个位置想一想:“长辈们是在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在为孩子好,他们也不十分清楚这样做究竟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否合适,究竟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时候,自然就会体谅、理解老人的难处,我们中国有句俗语:不知者不为过,长辈们确实是有经验的,只要再多了解一些科学的方法就一定比我们要做得更好!因为他们养育过我们这一代优秀的儿女啊!想到这些,你自然就能冷静下来跟老人一起去探讨一起去成长,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更好的。而不是心理权力的抗衡,更不是谁赢谁输的面子!况且现在因为心理不健康而选择自杀来放弃生命的孩子已经很多了。因此,大人们争了输赢,却输了孩子的健全人格!实在是得不偿失的疼哪!
第三个解决分歧的方法是:记住目标。每个家庭成员都记住:我的目标就是做好宝宝的一面镜子!然后,大家再一起来学会用“目标统一法”也就是一分钟目标法。来统一全家人的观念、细节和目标,大家一起齐心合力、朝着同一个方向为孩子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第一步:每个人设定一个育儿目标,想在什么时候做到什么事情,写下来,如:这个月要做到让宝宝自己动手吃饭。
第二步:制作目标卡。大家一起来投票选定两个目标,并制定出做到的步骤(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要怎么做?)然后,一起检查“想和做”是否相符。写在目标卡上,内容要求是一分钟可以念完的。
第三步:温习“目标”。每当大家发生分歧时,请共同去温习目标卡。如果是偏离了目标就及时调整,因为,婴幼儿教育不是观念之争,更不是心理抗衡,如果大人为了嘴巴快活,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而耽误了孩子,忘却了孩子的成长才是目标的话,那我们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我相信没有一个家长愿意承认自己是绊脚石,愿意成为绊脚石,对吗?
我常说:老师需要辅导,家长需要教导,孩子需要引导。只有充分满足各自的内在需求才能形成良性的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