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于孩子的完美敏感期只是有一个初步印象,现在康愉也到了这一时期了,从昨天开始特别明显,我从超市买了巧克力回来,打开一块递给康愉吃,康愉很开心地吃起来,确切地说是舔起来,巧克力依然很完整,我说:“给妈妈吃一口好吗?”小家伙大方地递给我,我也大方地咬了一大口(其实是为了他可以少吃一点),当我把嘴从巧克力上移开正开心时,康愉马上就发现巧克力缺了一块,马上就开始抓狂地哭,怎么也哄不好,爷爷和康愉爸都说再拿一块巧克力给康愉,我不想惯他毛病,就没搭理他,小家伙就一直指着自己手里的巧克力哭着说:“这个,这个。。。”,因为捏得太用力,巧克力开始融化了,更加变形了,小家伙就一直哇哇大哭,我都快崩溃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后以给他喂奶才和平解决,剩下的半块巧克力放那儿也不吃了。。。
今天早上康愉爸买了螃蟹,康愉拿一把小叉子吃着蟹黄,我想帮忙用勺子喂他一口,小家伙又哇哇大哭,怎么也哄不好,我只得把我勺子里的蟹黄吃了,康愉哭得更厉害了,还过来用手扣我的嘴,逼我吐出来,哭得可厉害了,最后放英语光盘给他听才慢慢好了。。。
今天上午带康愉去看挖掘机,回来时碰到同事给康愉一支小布丁,康愉可高兴了,一直不停地说谢谢,然后开始舔起来,太阳很大,小布丁一会儿就开始融化,看到快滴下来了,我没有征求康愉的意见就帮他舔了一口,小布丁马上就变形了,康愉开始狂哭,歇斯底里,声音之大整个小区都可以听到,这个时侯我已经可以确定康愉的完美敏感期高峰来临,所以我没有斥责他,而是安静地听他哭,心想哭完就会好了,小布丁彻底化得不行了,我只得三口两口赶快吃完了,康愉哭得更厉害了,我用纸包好冰棍棍儿,抱起康愉就往家走,小家伙开始挣扎,终于到了楼下,放下康愉开门,康愉扒开我手里的纸,找到冰棍棍儿,放在嘴里舔着,似乎这样才可以找回一点点安慰,但是紧接着又委屈地哭起来,哭声响彻整栋大楼,我抱着康愉狂奔到六楼,放下开门,小家伙再次大哭,我不理他打开门进来,小家伙跟在后面自己进来,依然是哭,我只好找出冰箱里的盒装冰淇淋来缓解一下小家伙的情绪,康愉很配合地和我去卫生间洗手洗脸,可是当我帮他打开冰淇淋盒盖时,他又开始大哭,还非逼我盖上盖子,我真的快崩溃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干脆不理他了,小家伙哭累了过来拽拽我:“妈妈,奶奶吧。。。”,和宝贝手拉手一起进卧室吃奶,一会儿竟然睡着了。。。我突然想起来好多天以前我吃了康愉一小块海苔,康愉就哇哇大哭,还逼我吐出来,我当时还想康愉怎么开始护东西了,竟然不给妈妈吃,还有好几次也是这样,其实也不是康愉不孝顺妈妈,只是宝贝更喜欢完美,不知道完美敏感期到底得持续多长时间,但是,宝贝,妈妈的好儿子妈妈一定陪你度过你的完美敏感期!
趁康愉睡觉的时间我赶快从网上查了一下关于完美期的情况,得想想应对之策啊!
宝宝的成长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其中有一个“完美敏感期”,你知道吗?
两岁半到四岁这个阶段是宝宝的“完美敏感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宝宝,会非常在意周围的事物是不是符合他自己的审美要求、是不是完整没有缺陷,如果不是,便会哭闹,或是奋力将之恢复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当孩子关注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就开始出现了有关物体形式的审美。当他们爱上一个物体,就连它的形状也一起爱护起来,发现一个完整的形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到愉悦和受到鼓舞。如果有人破坏了物体的形式,或达不到他们对事物形式的要求,他会不依不饶地发脾气、哭闹。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发现完整与残缺,建构起自己内在的对于美的需求。
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或者其他物品必须是完整的。比如,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只,擅做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咬了一口,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画画的纸破了一点点他们也会伤心不已,要求拿一张新的完整的。
完美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当一个小娃娃为了没有摆整齐的木头块儿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儿是“错”的。事物有了“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有“好、坏”、“正、误”之分,儿童的自律感应运而生。儿童开始意识到什么是“标准”、“正当”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
如果父母不了解儿童完美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成心找碴儿”,批评、斥责甚至镇压孩子的情绪反应,从而逐渐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也扼杀他们的自律感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发展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