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写作,父母可以怎么做

09/10/27 08:05:11 标签:

笔记]《让孩子爱上写作,父母可以怎么做?》随摘随感
文/阿甲
2009年02月02日,星期一
 

这两天在读台湾天下杂志的《教出写作力:写作该学什么?如何学?》(何琦瑜 吴毓珍 主编),书中提出:写作是可以教可以学的、学习写作并不是多写自然就会的、写作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等等观点颇有启发。其中有一篇专门写给家长的《让孩子爱上写作,父母可以怎么做?》(方雅惠)我读得比较用心,随摘随感如下(摘文用楷体)。

引导孩子写作其实比教孩子英文、数学容易,父母可以扮演关键角色。

——这句话听来让人颇有信心。但我想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毕竟较英文、数学,更为擅长文字(阅读与写作)的家长更多一些吧。

“改进写作别无他法,就是广泛的阅读,”出身作家的朱天衣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阅读的自由与空间,不要急着验收成果,“蚕不是吃一点点桑叶就会吐丝。”

——这是个早已公开的秘密。但大人们仍然常常很焦虑,一是总忍不住急着看成果,二是对于“成果”的期待很可能也有偏差,特别是当“写作”与考试所需的“作文”各行其道时。这篇文章的作者立刻举例,说一位十八岁的女孩出版了一本诗集,就得益于从小长期的“吃桑叶”。这个例子其实很无奈,因为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吃桑叶”的孩子肯定也吐不出这种丝的。如此“吐丝”也不是目的。阅读和学习写作的目的不必如此局限。到底如何?话题太大,以后慢慢再说。至少在我看来,学会写打动人心的文字,哪怕只是用来写写情书,猎取“那一半”的心儿乃至成就终身的幸福,亦可大叹知足矣。

培养语文能力不像教数学,大部分父母应该能够自己来,举凡写写日记或看看孩子考卷的造句,“亲子能够共学,一起进步,其实最有效。”

——很在理。不过有时我也发现,父母如果太心焦(特别是总感觉自家孩子不如别家孩子时),最好什么也别做,效果反而会更好。

作家简媜有一套自称“投机取巧”的方法:“学校给肉吃、我就给菜吃,学校给菜吃、我就给肉吃。”

——这句俏皮话的意思是说家长可以根据学校教学“供应”的状况,补充其不足的营养。不过这确实对家长的要求很高,要有清晰的“教育营养学”的体系,同时能分辨学校供应的到底是“肉”还是“菜”。这种方法极不易掌握。不过后面谈到作家给自己孩子读书的招儿倒是简便易行的,可以多多参详:

如果孩子抗拒自己看书又该怎么办?简媜会先把书的开场读出来,“有些书的开头,一读就让人想要看下去。”

在内湖国小任教的王淑芬一直到女儿读高中了,如果女儿对她选的书不感兴趣,仍像儿时读绘本一样读给她听,通常女儿无意间听着、听着便会被吸引,最后把书接过来自己看比较快。

——这两位女作家兼妈妈所采用的方法很类似。读到这段有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因为身为爸爸我也是这么做的。读进一本书(尤其是较长的文字书)其实并不容易,用这种方法可以把孩子往里面带一带、推一推,如果尽力了,孩子还是不愿意自己走进去,没关系,书可以放下来,随缘吧。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开始拿笔,便可以开始“写作”了,是错误的观念。康轩作文补习班教学专员陈香君说,孩子开始学习写作时,如果缺乏适当引导,甚至有不好的经验,轻则对写作失去兴趣,重则造成恐惧。

——这进一步说明,有时不教比教更有效。

如果孩子不想动笔,或许可以尝试“动口”。

——关于“动口”的招数这篇文章讲得挺好的,比较长,我简化一下,大概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母帮助孩子将口述的语言转换为文字,就是孩子说大人写,这比较适合擅长口头表达的孩子;另一种是帮助孩子录音,然后孩子根据自己的录音整理成文字,最后再处理修辞和结构,完成一篇文章。

除了动口,“动手”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为家电用品写“使用说明书”、帮喜爱的书制作书腰或小海报,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传单、海报,可拼贴成艺术作品,再让孩子写创作想法,“重点是不要求长篇大论,从简短的字句开始写。”

——在“全语言”学习的理论中,这属于“制造真实的读写事件”的范畴,就是在生活中“制造事件”,让孩子感受到“读写”的真实感和必要性,不是为写而写,而是为了生活为了游戏不得不写。

简媜认为,写作最重要的是感受力和想像力,她常假想一些情况,譬如外面刮风下雨,叫孩子想像自己打了一把伞出门,再写会遇到什么事情,以此激发他想像与感受的能力,“让他心思很细腻,也慢慢学习怎样把心里的那些东西叫出来。”

鼓励、鼓励、再鼓励

当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一篇作文,却看到内容贫乏、修辞不当、错字连篇的惨状,鲜少父母不叹息、甚至动气吧?此时请记得深吸一口气平静心情,力行三个原则:鼓励、鼓励、再鼓励。

鼓励的原则是诚实、具体。具体指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而不是敷衍了事或一味讨好,“孩子很敏感,不可以骗他、哄他,你赞美得客观、诚实,他就会相信你的批评。”

——鼓励和赞扬的妙用已经越来越多被宣扬和采用,甚至有时也到了滥用的程度。不过相对而言,我想孩子更需要的还是真诚。但从另一方面说,也需要恰当的“鉴赏能力”。当我们面对一篇孩子的文章时,应该如何鉴赏和评判呢?我总觉得这个问题是最不容易弄清楚的。错别字、修辞错误那是硬伤,慢慢改总是有的,谁都会有个过程,所以我认为不重要。一篇文章没有用几个漂亮词、漂亮句子,更加没有关系。在我看来,孩子的文章里那种真实细腻的感受、奇思妙想、有趣的表达方式是最值得称道的。写作应该是与呼吸一样自然的表达,真实而有趣是最重要的,再到深一些的需求,能为人类的智慧和审美做一点贡献当然更好。站在这样的角度看,鼓励、赞扬或批评孩子的文章,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朱天衣提醒父母要引导、欣赏孩子的写作,不要当评鉴家或批阅者,用小孩的眼光看小孩的文章,分享他们的想法与看法。

除了口头赞美,珍藏孩子的字句对他也是一大鼓励。

父母埋首写作的身影更是一种最好的示范与鼓舞。

——换个角度说,父母如果真的想在孩子的写作问题上起一些作用,自身的学习和进步同样也很重要。

开设写作班的朱天衣遇到急着看孩子拿高分的家长,会和他们沟通,养成孩子主动写作的能力和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简媜则认为,为了考试而训练作文能力,学了模式、拿了高分后,应该还要做一件事,“要把它放下来”。……方法仍是大量阅读,“就好像吃了一个特效药,然后要喝大量的水,自然而然把模式破除掉。”

“或许父母可以试着拉高视角,将焦点摆在及早培养孩子对阅读、写作的兴趣,考试只是一时,孩子享受阅读并愿意透过文字表达,才是终身受惠的关键能力。”

——简单地说,还是“心态”最重要。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很好的,说得也很实际,可参考借鉴之处很多。不过从文章的持论者和多处例子来看,基本上取的都是作家、文字工作者和写作教师的视角,但凡成功的案例也是以孩子成为“准作家”为模式的。我想其实也不必。

书写文字应该是来自一种本能的东西,一种表达的手段,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但只有少数人才有必要练就到成为作家的程度,单以求生活为目的,大多数人能完成公文写作就足够了。我更倾向于把书写文字看作学习和普通生活(非工作的部分)的需要。比方说,就说现在这互联网上吧,充斥着文字信息,有许多文字肯定是完全不入写作教师的法眼的,放在任何级别的语文考试都有望得零分,但书写(更准确地说是“敲打”)这些文字却能带来生活的乐趣,对于年轻人甚至是吸引异性眼球的上佳手段。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当我们一旦进行价值判断时,“目的是什么”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前提设问。

“让孩子爱上写作——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也许是更不易回答的问题。

阿甲  2009年2月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