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放现在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动手打人,跟妹妹玩的时候,用手拍妹妹,在家的时候,用手挠爸爸妈妈的脸,如果手里拿着羽毛球拍,就用球拍往人家身上打,昨天就是这样,跟他好好说他不理,还是任性而为,我索性将球拍抢下,他就大哭,跟他讲完道理,将球拍还给他,他还是往我身上打,后来我就干脆不理他了,他自己闷头在那玩,也不吱声了。不知道如何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赶快上网搜一下。
打人是一种试探和情绪反应
对于1到2岁的孩子来说,类似闹闹这样的攻击行为非常普遍。有时候孩子打人,看不出有任何的理由,他们常常怀有一种玩的心理去试探自己的行为能力,或者试探大人们的反应。打完人,他们就等着看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情。对他们来说,打人是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试验。
另外,孩子打人也是带有很强烈的情绪因素的。想一想1岁孩子们的生活世界,你就会发现,宝宝的每一天都在努力掌握各种新的技能,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各种情形。因此,打人成为了孩子们表达挫败感,或者遭受打击后的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
打人是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
当一个4岁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之后,他会说:“还给我!” 但是,1岁的孩子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于是就用拳头来代替语言。而且,一两岁的孩子也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即使大人告诉他别人会疼,这么大的孩子也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避免攻击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
由此可见,阻止孩子打人行为出现的最好方法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应该仔细观察是什么促使孩子产生了打人的欲望,然后抢先有所行动。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饿了以后就会爱打人?还是当他在人多的场合爱攻击人?或者是当他去一些陌生场所的时候
如果带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游玩,无论是在途中还是到了终点,父母都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按原来的习惯午睡,并为他准备一些小甜点。如果你的宝宝以前就因为想要好朋友喜爱的玩具而打了人,那么就告诉那个孩子的妈妈当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把这根“导火线”藏起来。
父母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惩罚
即使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也并不能完全杜绝孩子的打人行为。一旦打人事件发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过分强烈的反应。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这些反应,对打人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变相鼓励。父母过于强烈的反应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击是解决冲突和引起注意的一个非常恰当的方法。惩罚也是白费力气,1岁的孩子还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到一起,还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对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任何处罚都是没有作用的。
另外,父母态度的前后一致性至关重要。比如说,当孩子打人的时候,父母不能这次还无所谓呢,下次就生气了。
放放现在跳舞比以前更胜一筹了。这几天我一直给他从电脑上看少儿舞蹈,他看得津津有味,还跟着上面的小姐姐们跳。以前光是坐在地上左右晃,现在站着也能跳了,手和腿都动得很到位,哪天等他爸爸在家了录个视频,嘿嘿。
这两天放放有点儿拉肚子。每到早上醒来之后,玩 了一会儿,就听到“噗哧”一声,拉到纸尿裤里了,我就赶紧把他拉过来,脱掉尿裤,那个味儿啊,真难闻,估计是肚子消化不太好。人家一边躺在我怀里玩一边拉,不时的还对我“嘿嘿”的笑。难道是拉舒服了?
最近忙着弄房子,都没时间教放放认字了,这家伙这两天也变懒惰了,教他的时候注意力明显的不集中。看来,教的过程要持续才好,不管怎么样都不能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