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幼儿对父母如何产生依恋说起,然后再谈这种依恋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所在。
婴儿在出生时,尤其在头几个月生活的全部内容似乎都集中到了两个地方:口腔和肛门。这样的一个状态更多地集中在父母对他生活上的照顾。当他的身体出现一点情况,比如:拉了,吐了,尿了,或者哪里不舒服了,最初的那个照顾者是否能对他的身体产生及时的回应,然后这种回应是否能持续性地、良好地进行,是否能做到一千次、一万次积极地回应婴儿,这样的重复的照顾,将决定儿童是否与这个照顾者之间产生依恋关系。
这样的依恋关系究竟给儿童带来了什么呢?实际上,一个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依恋关系建构他最早期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自我价值感的基础。这样在身体上的照顾派生和发展出了儿童与人的关系的基础,派生出了人对世界的信任,这是关键的意义所在。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首先表现在一种需求的循环上。比如:昵昵刚出生的时候,从饥饿开始一直到尿湿尿布都会用一个声音告知父母:哭泣。昵昵的妈妈在得到这个信息过后就立刻走到她的身边,用爱的语言呼唤她,用目光和她接触,用手触摸她,寻找她求助信号的原因所在。昵昵的妈妈很快就发现她尿湿了,湿尿布紧沾着她的屁股。这个感觉对刚出生的婴儿来说,简直是太难受了。昵昵的妈妈给她去掉尿布,轻柔地把她提起来,使她的臀部变得更加舒服,这样一系列的照顾非常及时地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得到这样一个体验后婴儿有一种获得解脱的愉悦感,然后变得安静,有了满足感。紧接着昵昵又有了第二个需求,对她的照顾与回应又重新开始。这样持续的循环式的照顾,以及母亲跟她之间的互动和及时的回应,对她的大脑以及透过肌肤所给予她感官上的感受和体验,大大地满足了昵昵的心理需求,从而建立和发展了昵昵情感上的满足。这样昵昵就对妈妈有了更高的信任。情绪上有了很好的自我调整性,情感上有了更为积极的、主动的情感倾向。当然,昵昵还同时建立了比我们现在所写的更多的东西,比如:因果的思考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些能力之后,更重要的是昵昵得出了一个对自我的价值判断:我是很重要的。这正是母亲积极回应孩子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依恋的一个结果。
我们再来看看豆豆的生存状态。豆豆出生之后他的需求和昵昵的需求是相同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照顾豆豆的成人在豆豆产生需求的时候并没有及时地回应豆豆,豆豆用哭声召唤父母的时候父母并不能很好地回应孩子,这样会致使豆豆的哭声从原本的需求层面所发出的讯号转变为愤怒,有时是绝望。这样豆豆与父母之间缺少了一种需求的循环,从而导致了豆豆无法在此循环中拥有被照顾的经验,无法形成对父母的依恋,因此在心理上和情绪上获得更多的是负向的东西:缺乏信任、情绪冲动、无自我价值、无自我调整能力、无自我满足感。这样的状态就成为成人后最基础的心理和情感。
有的时候当幼儿发出一个需求的哭声我们大部分的情况下会认为这对儿童来说没有什么的,我们不回应儿童。这种不回应最直接的结果是缺乏对儿童身体和感官的触摸和刺激,同时也将导致缺乏这种刺激所发展出来的其他系统。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将会扭曲一个人在生理的、智能的、心理的、情感的、乃至于精神上的极大的匮乏和亏欠,引发一系列的负面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导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出问题的开端。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后续的问题就会持续不断。因为,婴儿正是依靠同母亲的依恋关系建立与母亲的连接。这样的连接一旦失去,人就丧失了成长过程中获得机会、被理解等等太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