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贝美德--公德心篇

10/01/07 01:15:42 标签:良好性格

        缺乏公德心的行为处处可见:公车上的座椅涂写不雅的字眼;公厕脏乱不堪;风景区的垃圾筒周围堆积未投进的残渣剩肴;人行道、树下瓶瓶罐罐不知是谁的“杰作”,这些都是你我常见的情景。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洁净干爽的环境中,不但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更能直接提高生活质量。在成人的世界里似乎严厉重罚的约束力比道德良知来得大,但那毕竟是消极的想法和做法,很希望是由内省自发的力量,来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道德发展从童年开始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但却不能刻意用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是个体在人格成长中由社会化的历程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道德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人类的道德是可以培养、可以训练的。“道德”的萌生和渐进都是在童年期发展而成的。幼童期所养成的习惯,会成为日后长大成人的固定行为。因此,孩子的人格成熟发展,有利社会行为的产生,在幼年时期就要得到重视才是。

  让孩子习惯做家务事

  公德心的养成要从“私德”开始做起。从小培养处理自己生活琐事的能力:穿衣、沐浴、扫地、擦桌、洗碗等等,再扩展分担家务事,从“分担家事”中落实最基本具体的生活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负责、勤劳、体贴、包容和自信的优点。当你称赞他对整个家的贡献时,孩子的心里肯定会很高兴、很得意。从小养成习惯,到了学校会欣然接受劳动教育,乐于打扫教室和校园,毕竟学校也是大家的。爱家、爱校的孩子长大之后,也将会是一个爱护社会环境的好公民。

  宠爱孩子不让他们做家事,既苦了父母也害了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薄弱,处处需要别人代劳,到了学校除了上课外,各方面的表现都令人担心。因此,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就要从“习惯做家务事”入门!

  大人是孩子的道德标准

  孩子在幼儿期的可塑性很大,模仿力也很高,父母和老师就要作为小朋友的模范,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别忘了,孩子可是“有样学样”的哟!佛洛伊德大师认为3~6岁的儿童,在日常生活当中逐渐将父母的道德观和行为的准则加以内化,而形成其自身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用这些标准来判断面临事情的是非曲直,以及是否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



摘自小脚印亲子网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