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托班幼儿的生活教育

10/01/29 12:32:50 标签:浅谈托班幼儿的生活教育

儿子就要上幼儿园了,近期特别关注幼儿入学的问题:特转一篇文章,自己开始学习! 

要切实有效地对托班幼儿实施生活教育。首先要了解他们身心特点,其次要了解对他们实施生活教育的特点,生活教育是养成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教师既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施生活教育,又要为托班幼儿创设良好的、宽松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不断积累健康生活的经验,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把生活能力培养寓于易读易记的儿歌中,寓于有趣的情景中。 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2-3岁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例:学吃饭:我们在培养小朋友自己吃饭时尊重和培养让其自己吃饭的欲望,让孩子自己吃饭,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老师还是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随时帮助纠正拿勺的姿势。我们老师还不时提醒幼儿:“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现在孩子进餐时偏食现象较多,有的则是咀嚼能力不够所致,多数幼儿不喜欢吃菜是嫌老,不愿多嚼。老师就在吃饭前设计成兔妈妈请客的情节,先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请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着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纷纷说:“妈妈我也要吃。”在进餐时,“兔妈妈”及时鼓励吃得好的“小兔子”。有的孩子不会啃骨头,不会吃鱼,老师则分别扮演“狗妈妈”、“猫妈妈”,教孩子怎样吃肉骨头和鱼,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孩子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 穿脱衣裤:幼儿在自己支手穿脱衣裤时,常常穿反,或穿错,男孩子把小鸡鸡洞穿到了后面,女孩子把花纹穿到后面,两脚穿在一起。老师在边指导的同时边用儿歌的形式教他们:“小朋友穿裤子,先把前后看仔细,再让两脚钻山洞,一只脚钻一只,比比哪只先出洞。”在穿衣袖时小朋友常常会忘记拉里面的衣袖,我们形象地称里面的衣袖为弟弟妹妹:“拉上小弟弟,拉上妹妹,钻钻长长的象鼻子,钻呀钻,钻呀钻,钻出来后再放开。”这样小朋友掌握了这一技巧,里面的衣袖就不会缩进去了。 可见,语言的参与,使托班孩子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幼儿在说说学学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 (二)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2-3岁的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孩子的指导培养。 比如,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在一面墙上用布布置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背景图上树上钉在一些钮扣,雌雄扣等,让幼儿随意设计、制作画面内容,如把果子扣到树上,树干上粘上一只啄木鸟,在汽车上装上两个车轮等,让幼儿在钮钮扣扣、撕撕粘粘等操作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 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 (三)加强班内老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配合。 培养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相信每个孩子,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动作操作,以积极的语言肯定每个孩子的点点进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加强生活各环节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特别是在午睡前后给孩子穿脱衣服是个很大的工作量,我们老师总是在几张床铺间走动,不时提醒,小朋友分清衣服的前后,提拉里面的衣袖等,注重个体差异对能力弱的边帮边教,对个别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并可以在班内几位老师中达成了一个竞赛内容,比比分管的孩子哪些穿得快又好,老师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好点子,帮助孩子提高生活的自理技能。每周有一个重点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加以巩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橱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我们还特地为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个漂亮的小鸟,小鸟中有孩子的照片,当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自理能力达到要求或有所提高时,即在他的小鸟上贴上相应的颜色的羽毛,比比谁的小鸟最漂亮。这样即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长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不少家长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敢自理能力。” 五、小结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幼儿园应该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托班幼儿的情感教育研究:

03岁是人生的起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托班教育已经在各地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很多领域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样也是托班教育的首要目标不过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孩子在幼儿期有许多的情感需要,特别是托班幼儿,情感需要的满足与发展在幼儿成长发育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对23岁托班孩子来说,老师及时的、细致的、信任的、鼓励的情感应答十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然而,人们并不重视这些基础情感的培养。
        观念陈旧,促使托班情感教育薄弱。大多数人认为,03岁的孩子不需要正规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对他们的心理、生理及情感情绪的发展研究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通常将托班教育视为幼儿教育的简化,认为只要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加以简单化就可以在托班进行教学,同时只要将孩子照顾周到就是托班教育的所有,缺乏对托班教育全方位的计划和思考。甚至有些托班的保教人员在观念上也存在着只要孩子吃好、睡好就行,根本不重视孩子的情感发展。例如我班凯凯小朋友入托后,不适应。他的母亲把家里的一块小毛巾带到幼儿园,向老师交待午睡时让他摸抱着睡。其实凯凯小朋友对这块毛巾存在着较强的依恋感,并通这种依恋获取一种安全感。又如小朋友进入托班以后,产生焦虑恐惧的情感,逐渐累积起来。如果老师不会正确处理,就会防碍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家长的宠爱影响了幼儿对教师依恋感的形成。托班孩子处于依恋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些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某些行为阻碍着孩子对教师依恋感的形成。托班孩子的家长在心理上“依恋”着孩子,对孩子的老师、同伴所处的环境不放心,在孩子刚入托时陪着孩子哭;或者找借口来托班看孩子,或干脆躲在某个角落,偷偷地观看孩子,往往使情绪刚刚稳定的孩子,一看到自己的家长又哇哇大哭起来……如此循环,家长的这种不稳定情绪及言行有着暗示性,感染着孩子,阻碍孩子与老师形成良好有依恋感。
         孩子的家庭抚养方式及居住环境影响着幼儿合群感受的发展。很多孩子入托前由祖父母、外祖母或保姆抚养。对孩子往往百依百顺,易造成孩子任性、孤独、胆怯等个性或产生负性情绪;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单门独户的居住状况,使得孩子较少接触同龄伙伴。如本班的王杨小朋友一出生便由保姆抚养至上幼儿园,孩子的合群感几乎是零,从来不与同伴交往,充满着敌意,同时也充满着好奇。可23岁孩子已有了探索外界、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想和同伴玩,却不知道怎样玩,同伴间出现了矛盾,又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成人往往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处理问题,不知道通过创设合理的环境,让孩子去探索,也不知道用积极的语言指导孩子的行为。由此导致了孩子的不会交往、不合群。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惟一成功的基础。”托班一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改变现状,了解孩子,关心孩子,让孩子有信心接近老师,接受教师的指导,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