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性行为是宝宝成长中的正常表现,一岁多的宝宝已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初步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经知道自己的名字,并且对自己的玩具和衣服等也有一种独占心理。
宝宝的抗拒性行为就是这一心理发展的外在行为表现之一,此外还有宝宝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探索的热情等。
宝宝不听话时,家长简单粗暴的禁止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容易挫伤宝宝的自尊心,自信心,抑制了独立自我意识的发展。较好的办法是转移宝宝注意力,比如要想不让宝宝玩脏东西,家长就要拿一样干净的,宝宝更感兴趣的东西来替代。此外,在对待宝宝的抗拒行为上妈妈可做一些非原则性的让步,也就是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可不必太在意,让宝宝顺着自己的意志去做,给宝宝多一些发展的机会。
但在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方面还是要注意对宝宝的培养,比如良好的睡眠习惯,卫生习惯等。
如何对待宝宝的抗拒行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宝宝任性的程度,宝宝的主动表现和自我主张是培养独立性的起点。
家长应该知道开放式的关怀可以长期影响宝宝的自我形象和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是他们的健康。
几点参考:
适当地赞扬宝宝的行为,如宝宝画的画真漂亮等。当然,这种赞扬应该准确,真诚,避免过分言辞。
不要提问或发布命令。家长的任务只是观察,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控制或指导宝宝。
当宝宝开始调皮时警告或提醒他们,这是培养宝宝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办法。
用表扬或欣赏来肯定好的行为,以此塑造积极性行为,对宝宝故意吸引家长注意的行为不要去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