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古怪,妈妈奇怪
他看的书籍里,包青天变成了风流的公子哥,《西游记》变成日本的情色漫画,观音和唐僧谈恋爱,最难忍受的是那些被搞怪的 “红色经典”,他居然朗朗上口地念着: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等等。难怪他的成绩越来越差,都说他聪明,记这些古怪的东西,他反应这么快,怎么在学习上就下不了一点功夫呢?有时候说他多了,他就直接说我们老土。在学校,老师也反反映,儿子让班里的同学又爱又恨,平时嬉笑鬼怪话题多,大家越喜欢听,他讲得越来劲。自习课的时候,他也不安分,吵得大家很厌烦。是不是他的心理有问题?” 小东的妈妈很困惑。
古怪,猎取缺匮的表扬
心理医生认为:小东喜欢“恶搞”,从其个体来分析,需要了解其成长的背景,以及当前生活的许多细节,才能追根溯源寻找到问题症结。就母亲当前提供的信息,有一些分析可以供其思考。
母亲应该思考一下,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是不是没有及时给予表扬?一些孩子,成绩一般,即使有一点进步,家长认为是应该的,没有表扬,没有抓住时机给孩子良性的心理刺激。反而是有一点退步就严厉批评,负性刺激过多,孩子的内心需要的表扬和肯定在父母身上得不到,于是转向其他途径,比如做一些古怪动作,说一些笑话,闹出古怪的事情,引起关注。如小东,喜欢在班上说学着恶搞片里的动作语言,引来班上的同学的簇拥和笑声,满足他的被关注感和肯定感。
而恶搞的内容,往往能带来诙谐的娱乐心情,小东沉迷于其中,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他内心的潜在压力。孩子不会言说自己的心理感受,于是,当这种方式带给他快乐的时候,而他又不具备能力分辨是非时,便开始慢慢对此产生依赖。所以,要想帮助孩子,最好借助专业机构,具体分析,施以有效心理教育帮助。
Q友心言
“太寂寞了,来关注我吧!”
就小东妈妈的烦恼,《健报》心理QQ群的网友们,分别发表了自己对“恶搞”自我心理剖析。
CP秋秋:恶搞,可一笑置之,不用背负那么多高尚深沉的思考,工作忙时看看,超级发泄啊!有种巨喜的感觉,是忍不住哈哈大笑的东西,用此缓解紧张郁闷情绪,不错。
R&B:我喜欢学习(恶搞)这方面的,我以前的朋友都说我是恶魔。不过这几个月,收心了。我想以后一定会用到的。我的恶搞在学校可是很多“光荣”事迹。可以说是我引以为傲的一项技能了。
MAOMO:感觉特别过瘾,那些表达着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被现实的后现代主义者们草根化,喜欢这种新锐的感觉,有朝气!
AMY:有时候蛮好笑的,但是看到一些红色经典,被糊弄得不成样子,还真是哭笑不得,这过份了,该有尺度! 适度的恶搞说明他是健康活泼向上的,过度的恶搞说明他是心理扭曲和变态的
军花:不喜欢,总感觉是哗众取宠。无聊人士之作,要不就是对社会的不满,在生活中受到压抑,然后把愤怒转向社会。有点心理畸形。
玄:他们实际是在表达 “我太寂寞了,来关注我吧!”
陈皮:恶搞的人,行为外表狂野,内心正好相反……
专家说法
以恶搞宣泄和表达逆反?
谈及恶搞心理,心理专家表示,很多喜欢此种方式娱乐的人们认为,通过恶搞可以来宣泄自己的某些情绪,如发泄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不满,或者表示喜爱、尊敬等,既是创意的体现,又能给人带来欢乐。另外,他们因此得到很多人的欣赏时,获得成功感的体验。也有研究说,恶搞是逆反心理的反映,这种心理既是对“权威”的蔑视,也是对“正统”的蔑视。
网络上的“恶搞”,还反映出人们的从众心理的体现。如自从胡戈把《无极》“一搞成名”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恶搞”的行列。总之,“恶搞”满足了人们缓解内心压力、寻求解脱的心理需要,也满足了人们内在的逆反心理和人们追求角色认同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