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大解惑

10/03/19 23:14:46 标签:

孩子发烧大解惑  春天气温变化大,感冒发烧的孩子不知不觉地多了起来,成为年轻父母们的一大心病。如何看待孩子发烧?怎样应对才算科学?且看本文为你解惑。   发烧——“祸兮福所伏”   发烧表明孩子生病了,在父母眼里当然是“祸”。其实呢?发烧相当于机体颁布的“紧急动员令”,促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因而大大提升了体内免疫系统对入侵细菌或病毒的战斗力,有利于缩短病程,加速病情康复。  同时,发烧是疾病临身的警号,提醒你“狼来了”,体温曲线的变化往往反映病情的变化,对医生寻找病因、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果乱用退烧药,将体温曲线搞乱了,势必增加医生诊断疾病的难度,增加误诊误治的几率,最终吃亏的还是孩子。  最近,医学研究人员还发现,发烧不仅有利于孩子抗御疾病,还是某些疾病的“克星”。美国医生报告,婴儿如果能在一周岁前发几次烧,将会减少日后患过敏症的风险。他们查阅了835名儿童从出生到1岁期间的医疗记录,发现1周岁前从未发过烧的儿童中,有一半在7周岁前发生了过敏反应;而在那些发过一次烧的儿童中,7周岁前发生过敏反应的比率是46.7%;至于在那些发过两次烧以上的儿童中,这一比率则降至31%。另外的研究资料还显示,经常感冒发烧的孩子(包括成人),得癌症的危险会有所减低。得益于免疫系统能经常得到锻炼,从而增强了一种称为干扰诱生素的浓度,干扰诱生素能刺激人体生产更多的干扰素,而干扰素是公认的癌症杀手。——“祸”不是就这样转化成“福”了吗?从此新妈妈们面对宝宝发烧,是不是也该冷静、从容一些了呢?   是烧坏还是病坏——脑的自白  笑笑病了,又流清鼻涕又打喷嚏,不时还咳嗽几声。妈妈一试体温,不得了,38、3℃,比起上午来,体温计里的水银柱又爬高了0、3℃,照这样推算下去,明儿还不烧到39℃?稚嫩的脑子咋经得住烧?老公,愣在那里干什么,快去药箱里拿退烧药啊……   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父母大概不少,他们非常担心孩子的脑子会被烧坏,成为傻子。那么,孩子的脑子能被烧坏吗?一般不会。人类体温的上限约在41、6℃,除非脱水或关在密闭的汽车当中,否则体温升到顶点以后就会自然停止,不会没有止境地升高。国外专家做过实验,将人置于41、6℃的极限高温中,只要水分充足,脑子便会安然无恙。若换成3岁以下幼儿,则20%可出现脑波异常,但经过2~3天的恢复也会正常。即使孩子高烧抽搐,如果处理得当,也不会造成大脑损伤,只有极个别孩子由于抽搐过久而发生缺氧,才有可能造成脑部的损伤而影响智力。  可的确有部分孩子发烧以后变傻了,但也并非发烧这个症状所为,而是潜藏在发烧背后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作祟的结果。一句话,发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对脑造成伤害的;反之,会伤害脑部的疾病,即使退烧也无济于事。换言之,如果是脑炎等疾病,38℃度也可损脑,若是感冒,41℃也无伤于脑子。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发烧是不是那种对脑部有伤害的疾病呢?大致方法是:凡脑部疾病,尤其是脑膜炎者,不管有没有发烧,都会有精神不好,面色很差,不吃东西,哭声微弱或不哭,甚至昏睡,呕吐,抽搐等凶险症状;如果孩子的精神比较好,哭声响亮,食欲不错,即使体温高一点也多不要紧,比较起来危险性相对要小些。   错误退烧大揭发  应当承认,年轻父母对孩子发烧的担心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发烧尤其是高烧时,也会对机体带来一些危害。故对高烧特别是有热惊厥史的孩子,要施行退烧措施。但措施一定要合理,谢绝以下种种错误做法:  快速退烧  年轻父母由于对发烧有偏见,动辄要求医生打退烧针,如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针,甚至地塞米松针,来个闪电式降温。殊不知一来病因未弄清,笼统地退烧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烧退了又可能再升高。二来扰乱了病孩的体温曲线,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困难。三来增加了药物的副作用。以氨基比林为例,可引起白细胞抗原结构的改变,导致血中白细胞减少,比氯霉素更厉害。对某些孩子还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过敏体质孩子可能会发生皮疹、荨麻疹,甚至剥脱性皮炎,可谓险象环生,很容易出意外。故儿科专家反复强调,14岁以下孩子禁用退烧针。   过多喝水  不仅普通百姓,甚至一些医生,对感冒患儿(包括成人)的嘱咐也是多喝开水。然而,当日历翻到今天,这个观点似乎有点过时。一项新的研究认为,在感冒或者呼吸道感染时大量饮用液体,可能不会有太多好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澳洲昆士兰省大学的研究人员为此做了如下解释:当一个人的呼吸道发生感染时,如感冒或者罹患了支气管炎,身体会释放出大量的保水性荷尔蒙,当体内这种保水性荷尔蒙含量升高时,喝入大量的水,便会导致水分过剩,造成体内电解质不平衡,引起低钠血症,对孩子健康的损害更大。故应以适量饮用为度,特别是得了支气管炎乃至肺炎的宝宝,喝水更要谨慎些,以免加重病情。  吃好吃多吃甜  人们大多这样认为,孩子发烧了,从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出发,应该吃些好的,并尽量多吃一点,获得更充分的养分,以促进感冒早一点康复。医学专家的最新答案却是否定的,并认为发烧时宜饿不宜饱。奥妙在于适度的饥饿状态,可以使机体产生大量对抗急性细菌感染的物质  吃好的说法也不利于发烧康复。因为一般所谓的好食品,不外乎肉、蛋类,蛋白质含量丰富,但是蛋白质的“剩余热量”高,大大超过另外两种产能营养素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大量进食这类食品,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发烧的孩子体温更高。   吃甜是又一个误区。首先,孩子生病后消化道分泌液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食欲已有所下降,若再进甜食,大量消耗维生素B1,则消化液将进一步减少,食欲岂不更差?再者,甜食会对免疫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孩子病中尽量少吃甜食与高蛋白,食谱应突出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的优势,粥类、水果、蔬菜等才是佳品。  盲目保暖  新妈妈们一方面催促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开退烧药,另一方面又给孩子加衣添被,夏天也不敢开空调、吹电扇。原来,她们误认为孩子感冒发烧是着凉所致,因而自然地想到要保暖,用“捂”来对抗“凉”。殊不知,孩子体温本来就高了,又如此捂着,不利于体表散热,会引起大量出汗、脱水、循环血量减少,甚至出现休克、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正确之举是将患儿置于温度较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少穿一些衣服,以增加皮肤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来散发体内过多的热量,这样不但不会使病情加重,还可避免机体的消耗增加、抵抗力降低以及抽搐的发生。   该出手时就出手  合理退烧包括何时出手以及如何出手两个问题。何时出手呢?目前主张38.5℃是一个分水岭,超过这道岭就可以上退烧措施(给予退烧药等);如果孩子有热惊厥史,一超过38.3℃就有机会发生抽搐,不妨在38℃时就预先给予退烧药予以防范。记住:退烧的目的不在于治本,而是设法使体温稍降一点,让孩子感到舒服一些即可,不必非要降到正常标准。  如何出手呢?有药物与非药物两种办法。非药物退烧安全性高,宜作为首选。如用空调、风扇等降低居室的温度(夏天可降至25℃左右,确保孩子处于凉爽但不寒冷的环境中);用接近体温的温水毛巾敷前额部,擦四肢和前胸后背;酒精擦浴、冰敷等办法限于大孩子,周岁内婴儿不用。  如果非药物办法不灵,再考虑动用药物,如口服药、肛门栓剂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退烧药只用于高热(肛门温度达39℃或以上)的幼儿,2个月以内的小宝宝禁用。首选药物是泰诺啉、百服宁等扑热息痛制剂。退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要性急,不能将不同种类退烧药混合使用,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如用了口服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加栓剂),使烧退得过猛过急,致使体温骤降至36℃以下而发生意外。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