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如何不生气

10/03/24 21:32:58 标签:

 随处可以看到妈妈皱起的眉头和无奈的耸肩,她们无可奈何地抱怨:“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气都快被他气死了,……”
  为什么不试着做不生气的妈妈呢?为什么要让自己气得上窜下跳、风度尽失呢?别忘了,享受当妈妈的快乐,才是我们生养孩子的唯一理由!
 
  生养孩子绝对不是人生的一个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如果有人只是把生孩子当成自己人生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或者根本没有打心底里做好陪孩子慢慢长大的准备,那很难想象他会在当爸爸或者当妈妈的角色里,找到快乐。

  妈妈们想要陪伴孩子成长,享受到无限乐趣,做个不生气的爸爸妈妈,现在就开始修炼吧!首先,妈妈们要了解,其实做妈妈可以很轻松的享受自己不生气的理由,才能做个不生气的妈妈!
 
  第一部分:妈妈不生气的原则
 
  妈妈们之所以常常会生气是因为她们常常自己不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急躁和焦虑情绪。而孩子诸多问题的诱因多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洞察孩子的心理,与孩子快乐沟通,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接纳孩子一点点,相信妈妈会越做越快乐!

  妈妈不生气原则一:接纳孩子

  雨雨妈妈自述:
  现在,小雨雨动不动就对妈妈大声宣告:“不行!”“不要!”“就不!”天妈妈带雨雨去游乐场,到了该吃晚饭的时间,雨雨就是不肯乖乖跟着妈妈回家。我哄他劝他,他不搭不理,说:“不回家!还要玩儿!”
  最后我急了,硬拽他走,他干脆就势躺在地上,号啕大哭,声嘶力竭。我觉得颜面丢尽,恼羞成怒,简直绝望了:“你才多大啊,我居然搞不掂你了!”

  几乎所有父母内心都期望孩子乐呵呵地顺从自己。很多父母难以接受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 几乎克制不住严厉管教、高压制服孩子的冲动。其实,这都是不接纳孩子的表现。
  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会做出很多让成年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来,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孩子的目光来看待世界,认识到他们的行为都有着合情合理的逻辑,以我们的智慧和爱心来接纳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
 
  接纳孩子会用孩子的角度和观点去看待孩子的问题
  完全接纳孩子意味着妈妈会试着用孩子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问题,而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跟别人不同而觉得好什么不好。
  多多看上去非常内向,从小就每天带他在小区里接触其他孩子,但一直以来他都不敢和其他孩子玩,有孩子走到身边他都会害怕地走开或哭着要抱。别人拿了他的玩具不敢要回,给回他也不敢接,平时自己走路会避开孩子多的区域。曾经上过早教课,每次都在课堂上大哭,只好“退学”。8个月到1岁时,多多最喜欢玩圈圈类的东西,反复地转,反复地扔了又捡。有段时间特别迷恋瓶盖,睡觉都拿着,没有瓶盖就好像心神不宁。现在特别喜欢气球,但也只是扔和捡。多多妈妈觉得,多多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其实,多多无非比较内向害羞容易胆怯而已,这样的孩子跟开朗外向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加安静,更喜欢独处,不愿意融入集体活动,对他人戒备心更强,也更容易感觉受到威胁,更容易流露出恐惧情绪,等等。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比别人差。妈妈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上天既然给了你这样一个孩子,比其他孩子看上去“弱”一些,那么既来之则安之。他是独一无二的,他需要你的接纳和保护,而不是盯住他的“问题”不放,总是想去纠正他。所以你也需要放松下来,好好地接纳、爱护、抚养孩子,按照他独特的需求和独特的成长轨迹去满足他。
 
  接纳孩子的妈妈不会轻易否定孩子
  当孩子不小心闯祸时,父母当然会不高兴,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责备:“你又把杯子打碎了!跟你说了多少遍,杯子不能放在这么靠边的地方,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呢?真是笨得出奇!”
  孩子打碎杯子固然是需要父母教导的,但父母应该教导的内容不是告诉孩子:你真的很笨——而且不是一般地笨!在这种时候,父母需要做说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杯子要放到靠里面一点才不会打碎哦。
  不一样的因,才会促成不一样的果。孩子的成长过程,难免犯错,父母有责任及时指出他(她)错误的表现,鼓励、督促孩子改正,但永远记住:过分的责备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对孩子本身的否定, “傻瓜”、“笨蛋”的称号会像一把利剑,扎在孩子的心上。

  妈妈不生气原则二:别让担心和爱转化成生气
 
  晓梦妈妈自述:
  球球想玩晓梦的小猪,伸手去拿,晓梦转过身给了球球一巴掌:“不给!别动!”球球放声大哭起来。我很生气地批评晓梦:“你怎么变得这么自私啊?还打人?”说着我拿过晓梦手里的小猪,意欲交给球球。没想到,晓梦不依不饶地跟我奋力争夺,还哇哇大哭起来:“呜,是晓梦的,就不给球球!”抢不过我,晓梦伸手又打了我几拳头:“臭妈妈!”
  我更生气了,心想:晓梦怎么越大越小气呢?可最近,怎么越来越让我下不来台呢?她会不会变得越来越霸道呢?以后这样可不行,于是我狠狠地批评了晓梦。
 
  事实上,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学步儿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首先,学步儿正在建构自我意识,正在迈向独立。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在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这么大的孩子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这种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而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而妈妈对晓梦的爱和担心却转化成为愤怒和责备,给晓梦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妈妈的爱和担心需要正面的表达
  细心观察的人其实不难发现,父母的“生气”,绝大多数时候,实际上只是一种“面具”和“外衣”。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实例就明白了:小白今天放了学之后和同学去河边玩了,可能是河边太好玩,几个孩子直到天黑了才回家。在门口等了三个钟头的妈妈,远远看见小白,疯了似的扑上去,厉声呵斥:“你还知道回来呀?你今天别进门了!反正你有家也不回的!”
  小白妈妈想说的话,难道真的是这些吗?不,其实她看到儿子回来了,心里首先是庆幸的,但是之前的担心和焦急,让她心里淤积了很多的“气”,所以才会在那一刻才会以“生气”的形式爆发出来!而孩子听见妈妈这样咒骂自己,也一定很生妈妈的气,因为他很难理解妈妈骂自己的原因会是因为关爱自己?
  如果小白妈妈换一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效果会如何?“小白你这么晚回家是不对的,妈妈爱你,所以非常非常担心你,在这里站了三个钟头等你,就怕你出了什么意外,看见你安全回来,我总算放心了。但是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做了,你明白吗?”
  如果妈妈自己没有让担心和爱转化成“生气”,而是对孩子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心理感受,孩子从妈妈的话里至少能体会到两个意思:第一,我晚回来是不对的,妈妈很为我担心;第二,我妈妈真的很爱我(否则不会站在门口等我三个小时)。
  同样一件事情,父母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减少自己和孩子生气的几率,而且还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爱,要让孩子知道
  “这个孩子太让我伤心了,我这么爱他、为他好,他却这样气我!”
  是不是常常会听到做父母的这样的抱怨?很多妈妈以为自己给了孩子最无私的爱,但孩子却毫不领情。
  妈妈的“爱”怎么就传达不到女儿的心里去呢?我想,这是因为妈妈对孩子还不够尊重——不尊重孩子的年龄,也不尊重孩子的权利。
  说到底,妈妈的生气和抱怨就在于,她没有平等地看待孩子,没有在意和重视孩子自身的感受,只是在用她的强势和想当然,给孩子强加了一份所谓的“爱”,而实际上,孩子压根儿就没有接收到她的爱。因为孩子很难理解妈妈的逻辑:妈妈之所以不让你玩儿,并且强迫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因为她爱你。
  爱孩子,就让她知道吧!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传达爱的信息吧!真心地赞美他、温柔地拍拍他、谈话时和他的眼神平视,聆听他的想法,给与他正确的引导、在一切场合都尊重他、体量他作为孩子的立场和压力、用轻柔的手帮他剥掉粘在嘴角的饭粒,而不是说“你的吃相真邋遢”——这,就是能让孩子感知到的爱。

  如何做个不生气的妈妈,本刊特别策划为您搜集经典案例,教您在不同情境、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做到不生气地从容面对!

  不同场景下 妈妈如何做到不生气

  1:外出做个不生气的妈妈
  1,当孩子在外要玩具时

  场景回放:
  在商场,亮亮坐在地上大哭不止要一辆玩具小火车,亮亮妈妈又急又气地大声说:“这个玩具和家里的一模一样,哪能看见什么就要什么呢?”
  妈妈试图把亮亮“挪走”,无奈他躺在地上打滚,边哭边说:“我就要买那个小火车!就要买那个小火车!”
  妈妈使劲拽起亮亮 ,狠狠地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亮亮哭的更厉害了。
 
  点评:
  父母没有试着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亮亮妈妈肯定会这样想:“见着什么都想买,太不懂事了!“给他买了这个,他还要那个,得寸进尺!”“让他不要在人多的地方乱闹,就是不听话!”或者“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躺在地上哭闹耍赖,丢人现眼!”
  孩子在公开场合哭闹不休,确实很让人生气的。在亲子关系中,这是常见的现象,妈妈总会觉得,自己似乎总是难以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孩子似乎也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只要不满足我的需要,就大哭大闹。可父母们并没有试着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用购买各种物品来引起妈妈对自己的关注
  这实际上是一个交流的问题,孩子往往会透过妈妈对自己关心行为,来确定妈妈是否爱我?例如,当孩子感到妈妈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关爱自己,或者妈妈的注意力不再像以前一样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孩子就会是用购买各种物品来引起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如果一旦没有满足,就会更加恐惧,而采取更激烈的方式。如果亲子间能建立起“常态”的沟通习惯,规定一周至少有一天关掉电视,一家人一起来谈“令我烦心的事”。每个人都谈,通过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诉孩子,任何遭遇都不会遭致家人的讪笑,爸爸妈妈会在他身边支持他。”这样孩子的内心会感觉更安全,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

给父母的建议:
接纳、认可孩子的情绪
 没有几个父母会遇到这种事情会无动于衷。然而,但只是单纯训斥孩子,等于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坏的,我不接受;你的欲望是错误的,我不允许。”
 但是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货品,他们肯定会难以控制自己,这个欲望是没有错的。如果妈妈先接纳孩子的,倾听、共情、陪伴,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但是如果成年人拒绝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迫孩子控制自己,或者想方设法逗乐孩子,那么孩子则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一旦产生想要东西就感到紧张和内疚,甚至都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故作不想,孩子的内心则处于分裂和无助的状态,他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不要强行压制孩子的欲望
 孩子的欲望不会因为压抑和控制而消失,它还是存在着,强行的压制不会降低它的力度,反而令其破坏力成倍增长,妈妈应该教给孩子:“我承认我对目前这个情况很不高兴,我也接受我自己会因此而不高兴一段时间,但是我不会让这个情绪控制我的生活、左右我的选择,我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与妈妈的身体接触能缓解孩子的情绪
 此外,在孩子因为购物而哭闹的时候,妈妈和孩子在身体上的接触,对缓解孩子的情绪非常有帮助。比如孩子哭的时间,可以抱着孩子,轻轻的抚摸或者轻拍他的后背,这样的做法会帮助孩子尽快化解不良情绪。  另外,妈妈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2,当孩子做客调皮时

 东东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叔叔家做客。妈妈让东东叫人,东东低着头死活也不叫,妈妈大声说:“真没出息。”东东的头埋得更低了。还好叔叔家的孩子辉辉见东东来了,高兴地拽着他跑到自己房间里玩去了!
 才刚刚进屋一小会儿,状况就发生了!辉辉哭着出来说东东乱翻他的抽屉、霸占他的玩具,还把其中一个车模的轱辘掰断了!东东爸爸大声呵斥东东不听话,东东就大哭起来。无奈之下,爸爸妈妈只好领着东东回家了。

点评:
陌生环境会让孩子恐慌
 大多数妈妈都很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现,尤其在“礼貌”方面,为此,家长们教导、督促、提醒乃至强迫孩子,而孩子却很少跟家长配合。家长们很困惑,孩子为什么这么别扭啊?我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呢?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们犯了操之过急的错误。首先,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容易形成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威胁,孩子看着陌生环境,心里十分恐慌,本能的要以某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东东的状况百出自然也不意外了。
 如果做客的时候因孩子怕生而批评孩子,那其实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孩子对陌生人有戒备心,这是正常的。如果总是遭到像“没出息”这样的批评,总是这样,孩子会对他人失去信任,产生严重焦虑和社交障碍。”
 
给父母的建议:
妈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首先,妈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强求孩子达到成年人的“礼貌”标准。其次,在他们面前,以身作则,将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王叔叔,他是妈妈的同事”,以行动鼓励他人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这样做,也可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而然的礼貌起来。
 平时,在家里礼貌的对待孩子,家人之间使用文明语言,如“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孩子准备好时,就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其次,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做客与平时在家不一样。这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他们本身却毫无关联。孩子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东东弄坏玩具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行为。
 另外,孩子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表现对父母“面子”的重要性,他们不懂得怎样做是给父母增光的,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感受,跟孩子本身没有关系。因为孩子没有达到礼貌标准而批评他、给他施加压力,往往适得其反。

3,当孩子乘交通工具调皮时
场景回放:
 佳佳今天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地的姥姥家。出了家门,一家人都上了开往机场的巴士车。佳佳表现得很兴奋,这里瞧瞧那里看看,不一会儿她就发现身边的玻璃窗前方有一个黑黑的塑料块儿,她伸出手使劲一拉,玻璃窗居然开了一条小缝!不断有凉风从外面吹进来,佳佳高兴极了!在车上打盹儿的父母根本没有注意到,她硬是一点点地把玻璃窗拉开了一大半!迷迷糊糊睁开眼睛妈妈吓了个半死!她看见佳佳把上半身倾出了车窗,还挥着小手和别的车里的人打招呼呢!
 佳佳妈妈一声尖叫把她扯了进来,还没等佳佳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就听见妈妈大声喊: “你就闹吧,以后再也不带你出门了!”
点评:
佳佳开始建立自我意识
 孩子外出时不老老实实坐车,总想把头伸出窗外;不听话,私自乱跑;好奇心太严重,太不安分;在飞机上没法安静下来,妨碍别人,这些状况都会让父母难堪和生气。
 幼儿在学会走路之后,大脑中的运动神经飞速发展。他们努力挣脱成年人的怀抱,不知疲倦地练习、改进、开发自己刚刚获取的行走和攀爬等运动技巧。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把自己和他人分离开,开始建立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开始走向独立。
进入了执拗敏感期
 身体的独立、心理的分离、自我意识的建立,是责任感的必要基础。儿童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首先认清“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大约两岁,儿童进入执拗敏感期,有了强大的自主精神,用“不”字与反抗来与父母建立心理疆界。
 对很多父母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阶段:几个月前还是那么温顺可爱的小家伙,突然变得难以应付,脾气很大,固执己见,反抗意识很强,专爱跟父母作对。受传统观念影响深的家长,在这个时期最常说的话就是——“听话!你怎么不听话!”

给父母的建议:
父母必须学会接纳孩子的“不”
 如果孩子非常“不听话”,这是因为他们在建立恰当的心理疆界,最常使用的一个字眼就是 “不”。“不”字让他们避免感到自己完全无助无力,“不”字帮助儿童将自己与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分开,赋予他们进行选择的权利,并且保护他们。
 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阻碍,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烦恼。两岁的幼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有的情绪都不经大脑皮层处理,而是通过肢体直接宣泄出来,那就是发脾气。
 因此,学会和一个执拗期的儿童和平相处,父母首先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接受他们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意见、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在遇到分歧、反对、不从和别扭的时候,要么勃然大怒,要么冷漠待之。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学会接纳孩子的疆界,接纳他们的个体性。
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建议佳佳妈妈下次根据孩子当时正在专注的事情,对孩子说应该怎么做:“你可以将窗子拉一个小缝,看外边的风景不能把整个身子都探出去。”如果佳佳不从,可以握住孩子的手,看着她的眼睛,与她对视并告诉他:“我们现在安静坐下来。”如果孩子发脾气,可以一边坚定地抱住他下来,一边平静地允许他发泄情绪,并且给予共情:“你实在太想多看看外面的风景了,因为你从来没看过!……现在妈妈让你坐在座位上,让你很生气很难过……”

PART2:在家做个不生气的妈妈

1,在家喂药时

场景回放:
 咪咪这两天从幼儿园回来总不吭声,妈妈问她怎么了,她才说嘴巴疼,妈妈让她张开嘴一看,原来是牙龈上长了一颗黄豆大的口腔溃疡,难怪会这么疼呢!妈妈找出了家里的溃疡药想给玲玲敷上,没想到玲玲大叫着到处躲,说什么也不肯张嘴让妈妈敷药。
 “宝贝,这是药,敷上你的病才会好!”
“不要不要!苦!”“不苦,乖,快过来。”“妈妈骗人!药就是苦的……呜……”
 咪咪委屈地哭起来了,她上次拉肚子,妈妈给她吃药,就告诉她药一点儿也不苦,结果药一进嘴巴,苦得不得了,咪咪当即就吐了出来,还因为不好好吃药挨了几巴掌。所以这次嘴巴疼,她瞒了妈妈两天,她实在是怕吃药。
 这还了得!妈妈一着急,对咪咪说:“一定要敷药,你今天躲不掉的!要是不敷药,我明天就带你去打针!那可比吃药难受多了!”
 咪咪一听更伤心害怕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死活就是不张嘴。妈妈跟着玲玲追了好几个来回,最后手里的药面都撒了一地!
 “哭吧哭吧!我也懒的管你了,气死我了,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喂点儿药这么费劲!”

点评:
 宝宝怕吃药,妈妈要理解
 上面那幕场景是妈妈们时常碰到的小麻烦。孩子生病,是父母最心疼的时候,孩子抗拒吃药,是妈妈最生气的时候,妈妈一是生孩子的气,气孩子不懂事,不知道吃药对于治病的重要性;二是生自己的气,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孩子乖乖把药吃下去。
 看到宝宝生病不肯吃药,做妈妈一定是既心疼又束手无策。其实,孩子怕吃药是人之常情,好些大人都还怕吃药呢!妈妈只要用同理心换个角度就会理解孩子,那种在嘴巴里蔓延的苦味道确实不舒服!
 诚实耐心的沟通可以帮助宝宝不怕苦药
 其实,咪咪妈妈在一开始就不应该欺骗咪咪,告诉咪咪药是不苦的。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咪咪不再相信妈妈所说的话。妈妈应该一开始就跟咪咪沟通好,告诉咪咪:“宝宝,这个是治拉肚子的药,可能你会觉得有一点点苦,不过,吃完药,多喝点水,嘴巴就不苦了。而且,吃了这一点点苦药,你不会再肚子痛了。你是愿意肚子痛,还是忍耐一下,吃下这一小片药呢?妈妈觉得咪咪很勇敢,一定能吃下这粒药!”
 如果妈妈给出余地让宝宝自己选择,宝宝就能够接受药是苦的这个现实,并且在妈妈的关怀和鼓励下把药吃下去。虽然在宝宝第一次吃药的时候,妈妈会多费些口舌,多一些耐心,但是,以后,宝宝就会对吃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宝宝就知道了:药是苦的,但是能让我不再肚子疼,又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这点苦我是可以接受的,是值得接受的。

给父母的建议:
 用不同的方法给不同年龄的宝宝喂药
 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寻求解决的办法。1岁以内的孩子,还听不懂父母讲的大道理,也是最老实、最好对付的阶段:可以用滴管或塑料软管吸满药液,然后慢慢滴进孩子的口中;也可以把药液融到温水里,装进奶瓶,让孩子自己吮吸。
 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像例子中的咪咪,他们能听懂妈妈讲的话,并且开始形成自己对食物的判断,妈妈要尽量客观告诉孩子吃药的好处,争取孩子的理解,让孩子自己选择吃药。另外,妈妈也可以把“掩盖苦味儿”作为工作重点:把药丸或者药片研成粉末,用糖水调成稀糊状给他喂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果汁调药粉,因为果汁内的果酸和维生素C,不利于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掩盖苦味儿主要是为了降低孩子对苦味的排斥,让孩子觉得这一丁点儿的苦是可以忍受的。
 3岁以上的孩子,比较能明事理了,妈妈可以耐心和孩子交流,讲明吃药的道理,多鼓励孩子,给他应对困难的信心。
 
 Tips:不要强行灌药或恐吓孩子
 特别需要父母注意的是:首先,妈妈千万不要强行捏着鼻子灌药以及恐吓孩子“不吃药就打针开刀”。这两种做法的后果很严重,轻则让孩子永远对吃药产生心理抗拒。其次,孩子生病了,妈妈会很焦虑,妈妈这时一定要冷静、耐心的处理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失控,投射到孩子身上,反而认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

2,在家看电视时

场景回放:
 “然然,晚饭快好了,关掉电视,准备吃饭。”
 两分钟后。
 “然然,晚饭快熟了,关掉电视,准备吃饭。”
 又过了两分钟,还是没有任何动静,她从厨房走出来,发现然然仍然张着嘴巴发呆,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屏幕。
 “然然!”妈妈把声音的分贝提高了三倍,“你干脆钻到电视机里去算了!”
 然然还是深陷在动画片的情节中,还不是咯吱咯吱的笑,完全没有听见妈妈的声音。忍无可忍的妈妈只好冲过去“啪!”地一声关掉了电视。然然正看得起劲儿,不依不饶地在地上打滚。妈妈被闹得无计可施,终于发火,动手打了然然的屁股。妈妈的责骂和然然的哭喊交织在一起……

点评:
 宝宝任性容易惹怒妈妈
 然然妈妈最后生气打然然,不仅是因为然然看电视入迷,不理会妈妈,更多的是因为妈妈觉得然然任性、不听话。其实,像然然这样2岁半的孩子任性是正常的,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将自己与他人分离、树立心理疆界的阶段,也是通常说的“第一反抗期”,或者说“执拗敏感期”。他们的意志往往会跟现实、跟其他人(尤其是成年人)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他们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恼怒,也不会用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大发雷霆。
 接纳宝宝的任性  平静陪伴他
 妈妈要知道,孩子任性是一件可贺可喜的事情,说明他内心力量蛮强大的,在不顾一切发展自己。你所要做的,不是去镇压他,而是无条件地接纳他。像然然这样的情况,妈妈可以走过去,让然然把动画片看完,然后和然然一起关掉电视。如果然然确实看电视看了很久了,还是不愿意关掉电视,妈妈可以果断地关掉电视。如果然然执意要做并且发脾气,妈妈可以先试着用其他有趣的工作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不行,就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允许他发泄。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体验都当作辅助他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牢记:孩子的情绪是他自己的管理范畴,不是我们应该负责的,所以不要因为他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创造条件少看电视
 现在很多妈妈都面临孩子看电视入迷的问题,但是,完全杜绝电视,妈妈却很难做到。妈妈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和大自然在一起的机会,比方说多带孩子去公园、郊外、动物园等地方去,这样是可以培养孩子比较广泛的兴趣,而不是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妈妈还可以给孩子买有趣、优质的儿童读物,培养他阅读的习惯。无论电子媒体再怎样发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阅读的快乐和意义,但前提是给孩子买他喜欢看的书籍,不要强迫他看不喜欢的书籍。当孩子爱上阅读时,自然会减少在电视和电脑前流连的时间。妈妈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和其他人接触、交朋友,让他感受到和人交往的快乐是看电视所不能取代的。
 
 和孩子一起制定有关看电视的规则
 电视是可以看的,但时间要有所限制。把这个作为“家庭纲领”宣布,并且坚决执行,让孩子明白不是随时想看电视都会得到允许,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可以看电视。并且这个特定的时间,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坚决执行和遵守。父母经常和孩子讨论关于家庭内部的这些规定,不断强化两个概念:第一,父母是因为爱他,所以才限制他;第二,既然是规定,就一定要遵守,如果违反了,就必须受到惩罚。
 有选择地看电视。这主要是针对电视内容而言,有孩子的家庭,最好订阅一份电视报,提前了解节目播出的时间和内容,然后和孩子一起勾画出要看的节目,真正把电视当作是一个了解信息的窗口。当无意间看到不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父母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孩子一求情就放一马,要让孩子领略到你的权威。

3,把家里当战场时

场景回放:
 木木的家里像个刚刚打完仗的战场。糖块儿、坚果扔了一地;牛奶倒在了地上,顺着木地板的缝隙渗了下去;扔在地上的那件刚穿了两次的新衣服上,已经画上了好几道水彩笔的痕迹……此时的木木正和表哥一起在卧室里大叫着玩枕头大战,3分钟前妈妈刚进去警告过他们注意不要打到窗台上的花瓶,可是就在10秒钟前从卧室里传来“哐啷!”一声碎响,妈妈的心也快碎了!
 妈妈跪在地板上,一边捡拾散落的糖块儿,一边在心里细数一个星期以来被儿子毁掉的东西:一把新的试电笔、一个玻璃烟灰缸、两个小瓷碗、一盆花、两张新买的CD光盘、一套新衣服,还有今天刚刚遭殃的木地板和陶瓷花瓶!
 我到底生了个儿子还是个败家子啊?!妈妈感到心力交瘁。

点评:
 儿童的每个活动和动作都是在认知
 我们总是说,孩子的每一动都是在学习。尤其生命头几年,儿童生活在他的行动当中,行动和思维不可分割。孩子活动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在积极运转;孩子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也放慢了脚步。对于人类儿童来说,认知并不意味着坐在屋子里念书,而是不安分地到处探索、攀爬、触摸,等等。简单地说,儿童认知的模式就是亲身体验,就是一个词:玩耍。
 玩耍也是宝宝内心的表达  是宝宝探索世界的机会
 玩耍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玩耍,鼓励他们,给他们玩耍的自由。木木和表哥在开展一场枕头大战,这是男孩子很常见的玩法。一切放在屋子里面的东西都成了他们的武器和战利品。妈妈觉得孩子太不省心了,这样弄得家里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殊不知,事实上,这样玩儿,有助于孩子通过一系列踩、踏、扔、搬运的动作,锻炼他们的协调性,这种又脏又乱的活动才是适合儿童年龄段的学习。玩耍,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一件特殊礼物。刚出生的小宝宝,身体尚没有说话、走路、自理的本事,大脑却已经具备了归纳、提炼、认知的能力。这种天生的智慧,需要与自由的玩耍相结合,宝宝才能按部就班地健康成长。


给父母的建议:
收起家里的贵重物品,让家成为宝宝自由玩耍的空间
 在成年人看来,让儿童自由地玩耍,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会弄脏了身体和衣服,会弄乱了家里的摆设,有时会搞得灰头土脸,有时又弄得全身湿透,甚至有时会出危险。
 让宝宝自由玩耍,对成年人来说的确比较麻烦,既需要我们事后勤奋地收拾和洗刷,又需要我们巧妙地引导和保护。我们多费心不怕麻烦,换来的是宝宝身心健康的发育和成长。如果我们怕麻烦,将宝宝的玩耍视为调皮捣蛋,阻止宝宝的玩耍,我们则阻止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妨碍了他们智力的进展,拖累了他们成长成熟的脚步。
 妈妈在有了宝宝之后,尽量收起比较贵重的东西,这样既不用阻止宝宝探索的脚步、限制宝宝玩耍的天地,又不用担心贵重的东西受到殃及,从根本上杜绝让人心疼的情况发生。
 
PART3:面对孩子不良行为

1,当孩子说谎时
场景回放:
 妈妈最近发现胖胖会说谎了。胖胖说,星期六,老师带大家出去郊游。妈妈还特意给胖胖准备了一个背包,里面装上了水和零食。
 星期六那天上午,妈妈去公园跳舞,竟然发现胖胖正和几个男生在公园的墙角边滚玻璃珠玩儿!气急了的妈妈,冲上去揪住帅帅的耳朵就是一顿好打,吓得另外几个男生脚底像抹了油一样溜了!
 妈妈觉得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胖胖怎么会这样呢?

点评:
 孩子说谎的思维特点跟大人不一样,妈妈需要多沟通
 孩子“说谎”之所以会让父母如此紧张,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说谎”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败坏。一个说谎的人是不会被大家所接受和喜欢的,父母当然会心急如焚。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和成年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就从“说谎”这个行为来看,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孩子心理活动的一种自然反射,作为成年人,我们在面对孩子的谎言时,要善于发掘谎言背后的“真相”。
 其实,孩子说话背后的有着其心理特点。孩子的大部分谎言来自他们内心的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也会因为想要为自己辩解或着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些都和我们成人世界所谓的“谎言”有本质上的区别,还上升不到道德的层面。
 所以,胖胖妈妈不用灰心丧气,可以跟胖胖多沟通,了解胖胖心里的真实想法。胖胖之所以撒谎,原因多半是妈妈不准胖胖和小朋友一起玩弹珠,觉得趴在地上很脏,或者玩那些有些不如报个班学习。妈妈其实理解了妈妈这个年龄,玩耍才是他的需求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
 
 
 

给父母的建议:
 分清宝宝说谎背后的真相
 妈妈要清楚,孩子有时候因为年龄比较小,还不能分辨出真实和想象之间的区别,就会“无意识说谎”,这种说谎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辨别力、分析能力的发展,会自然消失。
 当父母发现孩子说了谎,请保持冷静,第一时间辨析一下,孩子说的是哪种类型的谎话: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游戏谎话?无知谎话?友情谎话?辩解谎话?虚荣心谎话?方便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隐瞒谎话?欺骗谎话?还是其他?父母在充分理解、认识、分析孩子谎话的基础上,找到孩子说谎真正的原因,再确定解决、引导的方法。注意,粗暴地指责、打骂或者强制孩子认错等方式,只会加重孩子为了躲避责罚而说谎的可能性。
 了解孩子说谎背后的心理需求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对于有意识说慌、以欺骗为目的谎言,父母要冷静地帮孩子分析这样做的危害性。直接告诉他这种不良的行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会失去朋友,同时鼓励他,相信他能改正。奖励诚实比惩罚撒谎更重要,父母应该强化孩子的诚实行为,对于他的诚实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奖励。如果父母的努力无法解决孩子持续性、习惯性的撒谎,建议请教一下心理专家,因为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负、逆反等也可能引起孩子说谎。

2,当孩子打人时
场景回放:
 小葡萄妈妈最近觉得很恼火,幼儿园老师已经找他谈了好几次话了,几乎每天自选游戏的时候,小葡萄都要因为和小朋友争抢玩具而发生争执,争不过了他就动手打小朋友,弄得爸爸妈妈经常都要跟被打的小朋友父母赔礼道歉!
 小葡萄妈妈又郁闷又无奈。其实为了帮小葡萄处理好和小朋友的关系,上个星期,爸爸妈妈还专门搞了一次“家庭party”,请了小葡萄班上的十个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可是妈妈刚把一大杯冰淇淋端上桌子,小葡萄就一个人霸占了有利地势,把其他小朋友都挤到一边去;在玩过家家的时候,小葡萄想扮演国王,另一个小男孩儿也想扮演国王,两个人争着争着就扭打在一起!一次精心策划的“家庭party”最后弄得不欢而散,小朋友们回家的时候都是撅着嘴的,大概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霸道的主人吧!
 

点评:
 孩子自己能解决冲突是其社交能力发展的一种表现
 小巫说,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了。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不干涉孩子间的冲突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给“社会”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间的冲突,也并非意味着我们袖手旁观,毫无作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从他降生第一天开始的,他的第一任社交对象,就是作为他父母的我们。他与别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们这里得到练习,所以,我们怎样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样跟别人打交道。我们怎样处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就怎样处理他与别人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训练师,是他们社交行为的模板。
 小葡萄妈妈首先要接纳小葡萄,不要埋怨自己有这样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妈妈在接纳了孩子之后,孩子会有感知。在这样的前提下,妈妈和孩子才能达成真正的沟通。妈妈在平时的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包括在对待小葡萄打人的情况下,妈妈要告诉小葡萄:“打人是不对,如果你不喜欢其他的小朋友,你可以请他离开。如果你希望不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打扰,你可以告诉他,我想自己呆着。打人并不能解决问题。小葡萄打别人,别人会很痛,会很难过。”
 
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爱能化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对于儿童的社交活动,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别人“欺负”我们家孩子了,我该怎么办?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就跟开水一样滚滚沸腾,妈妈生怕孩子眼前吃亏,将来挨欺负。其实这是把成年人内心的担忧和偏颇投射到孩子身上。
 有科学研究表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比较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其实,童年时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人类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这种坚实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妈妈可以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帮助孩子结交新的朋友,多创造机会引导孩子和朋友分享美好的事物(例如在他的书包里放上一小袋甜枣,让他带去学校和伙伴们分享)。妈妈还可以抓住一切机会,使劲表扬、奖励那些懂得与别人分享,性情温和的小朋友,为爱打人的孩子树立起榜样来,让他从心里羡慕那些得到表扬的孩子。
 不论父母采用何种方法来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千万不能给孩子留下这样的意识:因为你打了人,我们讨厌你,所以要管教你!请由始至终地让孩子知道:你爱他,所以才会管教他。


PART4:面对孩子特殊个性时

1,当孩子任性时
场景回放:
 有一天,奇奇突然发现用双脚在马路牙子上走一字形直线很刺激,就像电视里的体操运动员走平衡木一样!这可吓坏了妈妈,因为每到下班高峰期,浩荡的车流就在奇奇身边穿行,看着都觉得害怕,所以妈妈一看到奇奇往路边走,就要不停地招呼他。不过最近妈妈发现自己的“口令”越来越没有影响力了,刚招呼完,奇奇可能会朝马路里侧挪挪,可过不了一分钟,又开始“练杂技”了!不长的一段路,往往要妈妈招呼五六遍才可以安全地通过。看着别人家的小孩总是乖乖跟在妈妈身边,奇奇妈妈有说不出的羡慕。

点评:
让孩子儿开始进行自己的选择
 最令父母们头疼的是,就是何时、何地、如何让孩子开始进行自己的选择。
 当不会走路的宝宝还在我们怀里吃奶的时候,一切似乎都那么简单,我们几乎可以替他做出所有的选择和决定。我们决定他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我们决定他什么时候该洗澡,我们甚至决定给他玩什么,带他去什么地方。而当宝宝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之后,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个性逐渐萌生、自我意识日渐强大的小家伙们,颇有自己的主意,什么都喜欢做主,尽管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他们的很多选择令人哭笑不得。
 选择,并非与生俱来的本事,而是需要积累大量经验之后,才能获得的一种技巧。孩子缺乏经验,如果不尝试一下,他怎么知道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呢?如果我们替孩子做出所有的决定,那么孩子长大之后,无法替自己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来。当我们不在的时候,他们面临着各种诱惑,需要做出困难的决定,孩子会感到不知所措,他要么做出错误的选择,要么听从其他人的摆布。

给父母的建议:
让孩子从小锻炼选择的技巧
 妈妈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从小锻炼选择的技巧,赋予他们能够把握生活的感觉,这样他们能够成长为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我们可以把这种锻炼的机会,巧妙地融入孩子每天的玩耍当中,让孩子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练习做主、选择、决定。
为孩子创造选择的环境
 给孩子选择权,并非意味着所有的可选之物都堆在一起。乱成一团的玩具,不会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只能造成更大的混乱。我们可以把家里布置得有条有理,将孩子玩耍的物品分门别类,布置出不同的区域来,比如美术区(绘画和手工)、音乐区、玩偶区和建筑区(木工、积木等搭建物品),等等。让孩子首先根据类别来选择进行哪种工作,而后根据这一类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来选择他使用哪些、选择怎样使用。
 给孩子一次的选择,不要太多的可选之物,最好就是两三样,让选择过程尽量简单,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做出决定。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不要插手干涉指挥孩子选择什么、怎样使用,即便在我们看来不合适的“玩法”,也放心让孩子尝试一下,让他自己意识到方形的木块无法插入圆形的孔中、纸和布是包不住水的、蓝天上涂抹了黄色云彩就会变成绿色,等等。
 相信孩子能够从“错误”中总结出经验来,即便他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你能容忍自己有时候犯糊涂,做出不那么明智的选择,那么对于小孩子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你也会宽以待之了。

2,当孩子懒散时
场景回放:
 每天早上,豆豆妈妈都像上满了弦的闹钟一样,一遍一遍地叫个不停,可豆豆却赖在床上,呼呼大睡。面对豆豆赖床的挑战,豆豆妈妈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
 今天,她恼火的声音又在家里响起:“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几点了,还赖床不起!我再也不想管你了!”
点评:
坚持原则而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
 不少奉行“爱和自由”理念的家长容易忽视树立规则的必要性,或者感到难以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度。孩子在家,难免与父母发生冲突,父母怎样巧妙地对孩子说“不”,怎样坚持原则而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怎样不用自己的情绪胁迫孩子就范,怎样用语言、倾听和共情表达自己的观点,都给孩子在外如何表现树立了榜样。
 有些父母在家对孩子宽松,孩子怎么懒散都行,到了外边,出于对环境和面子的考虑,要求孩子遵守秩序,这未免给孩子带来混乱。社交原则的树立,应该始于家里,在外边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家里也不能大行其道。内外一致的准则,让孩子容易接受和遵守。
 
给父母的建议:
向孩子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易被他人接受
 当孩子不遵守秩序时,妈妈要学会坦然承受外人的非议。并且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向孩子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是被他人接受的。比如他不起床,你可以一边轻轻地握住他的手,一边说:“我们今天的计划还没有实现呢?你看,窗户外边那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转移视线之后,你还可以想别的办法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说说歌谣什么的。并告诉他不起床让妈妈很不舒服。
 

 


3,当孩子执拗时

场景回放:
 家明在幼儿园是个出了名的“小捣蛋”,无论是上课时,吃饭时,做游戏时,他时常都会有些小动作出现,惹事生非,对小伙伴还有攻击行为。老师经常让他一个人坐在边上,看着伙伴们快乐地游戏,妈妈得知情况后大声地训斥家明:“ 你在幼儿园表现很差,你说,你到底错了没有?”家明咬着嘴唇,怔怔地看着妈妈。他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只能拒不认错。
点评:
 正确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攻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体验力量,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
 
游戏中的触碰能够让情绪发展更健康
 一个人,身体感觉越猛烈,情感的反应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人类大脑的发育,首先发育的是感官,是各种生理感觉,尤其是触觉的发展。身体接触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感受自己的情感。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疆界、建立自信。孩子们也喜欢互相拥抱,并且热衷于身体冲撞。
 
身体碰撞对男孩至关重要
 扭打碰撞对于男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男性大脑的发育、荷尔蒙的分泌,需要身体方面的冲撞接触。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扭打,男孩子的大脑就不会正常发育。另外,男性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与女性大相径庭,他们互相之间根本不会通过温柔的抚摸和甜蜜的话语来表示友好,一个美国妈妈这样说:“男孩子是用扭打、推搡、碰撞来表达温情的。”

给父母的建议:
 
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家明妈妈目前的烦恼在于如何应对老师的误会、指责和“算账”。你想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家长都这么开明;况且,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强势儿童来说比较容易,对于那些弱势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来说,就不那么容易接受这种态度了。当面对一个不允许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并且态度比较强硬的家长时,最好找一些迂回的办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家明妈妈可以做这样几件事:细心找几个不怕“打”的孩子及其家长,周末组织一些外出活动,大家多在一起玩儿。让孩子多跟强势儿童在一起互动,增进他们的友谊,从而淡化他跟其他弱势儿童的情感纠结。在缺少批评的环境中,让他接纳自己的天性,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
 守护孩子的心灵
 当弱势儿童的强势家长气势汹汹找来时,保护好你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大声呵斥,你对他们道声歉,并且解释一下:“我儿子不是故意的,他还小,不知道轻重,很抱歉……”然后带孩子离开。你安慰孩子的举动很正点,孩子受了委屈,的确需要妈妈的同情和安抚。同时,妈妈坚信自己的孩子没有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心理财富。
 记住,你道歉并不等于在批评孩子,你可以只道歉,不批评;对方虽然此时占据了道德高地,但是长远来看,这样教育孩子的后果是弊大于利的。
 在这种环境中,保护好你自己的孩子是第一重要的。你的确会承受很多压力和委屈,但是你的内心力量终究比孩子的大,你的肩膀比孩子的强壮,你需要为他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正常的儿童。用不了多久,你现在的付出就会得到回报——你会为这个世界抚育出一个开朗活泼独立自信具备强大人格魅力的人。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