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妈今天终于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情,趁别人熟睡之际,在办公室翻起了总是念念不忘却没看完的一本书——鲁妈妈买的《早期教育与天才》,找了一部分细细阅读:父母们一直寻觅的教育宝典。其实不是想让儿子多么天才,只是想在对的时间引导孩子正确的东西,让他获取在某个年龄段他所需要的一种乐趣。所以很关键点几句话我已牢牢记住,但有待细细琢磨: (1)一个优质家庭的组建其实就是早期教育的开始(经营好一个家庭的环境和氛围也许是宝妈们义不容辞的任务了,有些难,因为家庭里面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伯伯姑姑舅舅小姨。。。。需要大家一起配合,生活中琐碎的事情、相关人太多,真得用努力)(2)儿童的潜能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减弱或者消失,这种减弱或者消失正式因为我们没有及时的开发孩子的潜能,致使他们的天赋一点点的消失并最终枯竭(父母难道真的是扼杀宝宝天赋的罪魁祸首吗?!既然是教育界号称“家庭圣经”的书,我想说的自然有他的道理)(3)教育孩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也一直认为这个工程量很大),欲速则不达,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语言是孩子发挥自身潜力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应该引起我的重视,必须的!——我想从现在开始也不晚吧,在怀孕的时候一个人是很懒的跟肚里的宝宝说话的,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早教有多么重要,偶尔让他听听音乐已经很坚持了。米乐呢一直是由奶奶、姥姥轮流看的,5个月之前接受的是胶州西南乡语音,现在他还是可以说出几句来的,拖着长呛喊姥姥,可见语言开发多重要哈哈,后来又是奶奶爷爷看着,接受的是河北张家口的方言,喜欢单个词都重复着说,比如洗个手手,放个袋袋之类的,这种应该是孩子式的表达方式吧,因为我偶尔也喜欢说个吃饭饭喽,不管是哪里的方言,这种不严禁的语言看来对宝宝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可是我又怎么能去改变老人说正式的语言呢?只能提醒他们吧,尽量用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日常生活的对话,否则孩子学到的应该是大量的残缺不全的语言吧。可是自己又没有条件全部自己带孩子,所以这样的情况真的很难免,也很难解决的,让我好生头痛。我也要求一下自己,只要跟儿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力求用标准的发音,规范的语言,来与儿子交流。 说到宝宝的潜能、语言能力,我早已领教并被他们深深的触动着,这种记忆力应该是他的一种潜能。譬如某日晚上,我在用妹妹送儿子的早教机教他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墨水、尺子、三角板、钢笔,按了几遍,读了几遍,他大致可以分开,可每当我按三角板,他总是翘起光着的小脚,1次2次3次之后我才明白一个道理:因为奶奶经常晚上给洗脚板,河北土话脚就是脚板而不是我们说的JUE,应该也说了无数次了吧,小家伙已深深记住脚板,可脚板是脚啊,你说我该怎么给他解释三角板和脚板呢!不知道有没有专家来回答我这么难的问题 今天就看了这些,觉得受益匪浅,语言不流畅的写下来,鼓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