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今天去给朵办理入园手续,我以为会顺顺当当的,可到了幼儿园找不到王老师,等找到王老师她却说我办理手续太晚了。说这个名额早就定下来的,为什么不早点来办理,现在还分是不是北京户口,朵朵的户口又不在北京,有许多人盯着这个名额。我和她解释原来想再上几个月亲子课,可没想到亲子课结束了,所以今天赶紧来办理入托手续。好在没有再为难我,让我填了表,还告诉我不要和别人说是刚办理的,说是早就办理好的。填好表我赶紧去交费,我准备5月份入园,4月份多交一百元“占床费”,交完费我又问了财务一句,如果5月份还不入,是不是再交一百元就可以了。这句话正好被王老师听到了,她说怎么又5月份入园呢(她一直以为我4月入),4月份就跟着这批新生入了吧,要不然还总占着名额,她也很不好办。可我已经办理好了手续,我说4月份再缓一个月,5月份一定入,我带着朵朵拿着被褥就回家了。
晚上我一夜都没有睡好,本来朵朵这个名额就有些特殊,老师说让4月份入,如果现在不入是不是不太好。朵朵又刚对幼儿园有些熟悉,如果一个月都不来会不会对幼儿园更陌生。可如果现在就让朵朵入园,我又实在觉着有些仓促,我和朵朵都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在床上反反复复思来想去,又很担心万一不去取消这个名额或给调到另一个班怎么办。终究我是拗不过人家的,最后决定明天去老师那儿领书,到时候看老师的意思,如果她不提我就5月入,如果她提出来就4月入。其实这时候我已经有了答案,老师百分之九十是要求4月入园的,当我心里有了这个答案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我担心惊动朵朵和她爸,自己在卫生间哭了一个小时,这一个月来的委屈又涌上心头。其实让我感到委屈的,不仅是来自学校的压力,还有朵爸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他的态度非常理性,理性到让我难以理解。这些天一说幼儿园的事情,他就说能上赶紧上吧,要不然以后上不了怎么办。今天听到老师说让4月份入园,又开始给我“上课”,说谁谁家孩子早早就上了也挺好的,朵朵还有些不足到了幼儿园就会慢慢适应。给我讲了一大堆道理,其实他说的也没错,可能他也是担心孩子上不了幼儿园,可能也是想让我放心。可我觉着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我和朵朵的情感,毕竟我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不是说一下就能放得下的。他没考虑过我离开朵朵以后的失落,也没有心疼过孩子上幼儿园的种种不适。好像这些与他没有关系,只要能上幼儿园就行,以后的事情就靠她自己解决了。而我却偏偏在这个问题上过于脆弱,甚至不能提及,我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睡过安稳觉,有人会在结婚时有“结婚恐惧症”,生完小孩有“产后忧郁症”,而我感觉现在得了“入园恐惧症”。朵爸的理性和我的感性产生了冲突,而在这件事情上我感觉自己是个弱者,特别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原来有事我都会求助朵爸,而这次连他也不站在我的立场考虑,真的让我很失望也很无助。
4月2日:今天去给朵朵领书,还没走到教室就遇到昨天帮忙办手续的老师,她见我第一句话就是让李卓然4月入园吧。接着又见了朵朵班上的方老师,这个老师还不错,她也建议4月入园,说大家都4月入,这样比较好管理。我也只好答应让朵朵4月入园,并向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朵朵的情况。在别人看来轻松的一句话(那就4月入吧),其实这背后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舍,然而无论如何,朵朵还是过完节就要正式上幼儿园了。
从幼儿园出来又到桉树园,一方面说说调整课程的事情,一方面去看看今天上课的二宝。幼儿园老师要求把宝宝的床单被罩洗一下,然后绣上名字,二宝妈答应帮我给朵绣名字。回到家里我的心情很沉重,可朵朵这时候还是很高兴,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对幼儿园充满了向往。
4月3日-5日:这几天没有到远处去玩,第一天去了儿研所看耳朵,医生说没什么事,不放心可以再做个听力筛查(假期做不了)。因为去儿研所路过天安门,我们这次没有去天安门,而是到前门大街转了转。第二天又带朵朵去买衣服,从头到脚买了一套衣服,想以后上学得穿得既舒服又得体。第三天在附近的小公园转了转,带朵朵散散心,以后这样的机会只能在周末或假期了。
除了出去的时间,在家的时候就是给朵朵整理上学穿的和要带的衣服(老师让准备一套裤子备用)。把原来的衣服又重新洗了一遍,把有些不太好的地方又缝补一下,真有一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觉。把朵朵的床单被罩洗好了又拿去让二宝妈绣名字(我自己的针线活实在差劲,后来才知道有卖名字贴的很方便),绣好拿回来又让朵朵盖了两天,这样到了幼儿园她也能稍微习惯些。
后续:假期结束了,朵朵入园了。而现在想想,真的是有些后悔,如果当时我再坚持一下,5月入园也是可以的。而4月的天气忽冷忽热(这也是我原来担心的,这两天又刮起了大风),虽然朵朵没有生病,而在幼儿园穿的比在家时要多,穿脱衣服也得不到练习,这些不适应,对她来说都会有一种挫败感。现在只能希望这种挫败感不要延续下去,让她尽快学会自己大小便已经成了当务之急。而我现在最需要了解的是怎么去理解她安慰她鼓励她,帮她渡过难关,让她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过段时间心情平静了,我准备学一下“幼儿心理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