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父母别控制我

10/05/20 21:35:54 标签:

孩子:父母别控制我

出处:www.edujt.com    作者:admin    2010-05-17 17:43

「我做错了,我终生要受惩罚,这是毕生的挣扎……夫妻说我冷酷无情、冷酷无情、冷酷无情……荒谬,对了!荒谬的悲剧……

像是认罪自白、又似喃暔自语,电影《钢琴师》的主角,患了精神分裂症的钢琴奇才戴维赫夫考,全剧不断重复类似的讯息。

戴维只不过想实现音乐大梦,悖逆父意,从澳洲远渡英国进修,脱离父亲的掌控。却不幸一生背着沉重的心理枷锁。

从戴维很小时,父亲便不断重述自己的年少不幸,祖父如何百般阻挠他拉小提琴的愿望,甚而砸碎他散尽积蓄所买的琴,不像戴维有琴可弹,「你是个幸运小子,」父亲再三说。他要戴维替他完成他的遗憾,严厉督促戴维练琴、参加各式比赛,甚至要小小年纪的他,弹奏「世界上最难的曲子」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协奏曲。

在许多音乐专家的眼中,戴维是难得的旷世奇才,但父亲口里吐出的却永远是批评,而不是赞美。

他总是说,「我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没有人可以像我这样爱你」。

矛盾的是,父亲一边希望戴维当个伟大的音乐家,一边却又百般阻止戴维出国深造,因为「我是父亲,这是我们的家,没有人可破坏。」

戴维和父亲最终也为了音乐与彼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偌大的压力逼得戴维很年轻就出现焦躁、怯懦、神经质的症状,甚至十几岁了还会尿床。

戴维终于去英国深造,在寝室贴着父亲小时教他钢琴的照片;他不断写信给父亲,即使每次都遭退信;他始终念念不忘要演出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协奏曲。

音乐看似让他超越父亲,却也与父亲的阴影纠缠得更难分难解。一场他等待已久的完美演出后,终至精神崩溃。

虽然中年时,戴维有幸复出,但首演结束接受满堂的喝采时,却遍寻不着那令他又爱又恨的身影,最后只能来到坟前凭吊父亲。

小鸟只是换地方被关

《钢琴师》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我们很可能就是那个强硬的父亲,也可能是极度情绪受伤、压抑的戴维;很多人可能从小被父母严厉要求,抑郁迄今,又在自己做父母时,也要求孩子完成自己未曾完成的梦想,却不知造成彼此的伤害。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专家说,「现在的父母,很多具高学历,很聪明、能力很好,却把力气花在管小孩上,很悲惨。」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专家的一位小病人便曾抱怨,自己「犹如笼中鸟,虽然笼子会移动,但也只是换地方被关。」但他的母亲不只坚持小孩要留在才艺资优班,继续无止境的练习,放学后还安排他再到各式补习班上课。

「强势的父母,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系是最好的,他们订下标准让人活在里面,而不是『人活着』,」心理学副教授说。

她发现这类父母有些共同的特质:担心、焦虑、害怕、不安全感、很好面子。

家庭顾问网家庭教育专家也说,父母与小孩原本应是两个独立的圆,应要从依赖学习完整分开再学习合作。

但国内父母与孩子却转成共依存的关系,父母很在意孩子的一切,而孩子也很辛苦,处处得考虑父母的想法。

强势父母还有种心态,「听我的就好了,小孩懂什么」,这种家长常忽略小孩也是人、有人权,不把小孩当「生存本体」,不觉得每个生命是会活出自己的路,而只会因循传统价值,落入「人」不存在的「日常本体」思维,就容易施给小孩压力。

「父母爱他们心目中认定的小孩,其实是爱自己,」心理专家说。

曾经有位教育心理专家有次对儿子脱口说了一句,「你成绩这样,我很没面子耶,」没想到儿子立刻还以颜色,「考不好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在承受、我很难过,关你面子什么事!」

她听了立刻识相地住嘴,避免进一步的难堪和冲突,「再说下去就是自取其辱了,哈哈。」即使是教育心理专家,也难逃这种捞过界的毛病。

用孩子的成就决定自己的尊严

有些父母其实是在用孩子的成就,来决定自己的自尊。孩子若表现良好,父母便觉走路有风,要是演出失常,父母就像掉入深渊,彷佛别人都在窃笑自己教育失败。

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咨询工作中,处理最多的亲子问题,莫过于父母亲把孩子当成自己存活的重要凭借,过度涉入孩子的人生,让自己的快乐变成孩子的责任。

心理学专家也提醒,强势的父母要自觉,想想看自己是不是想透过孩子,活出过去一个没有满足的自己?

此外,这类的父母常出自也是对孩子高度期待的家庭。假如没有达到上一代的期望,就转而用强烈的手段,希望自己的孩子帮他们完成。

我是为你好

于是「我是为你好」成了正当理由,「这种假象根本就是他内在的缺乏,」心理学专家一语道破强势父母不为人知的幽暗处。

发展心理学家专家,曾深入家庭与幼儿园做教养与子女行为的研究与归类。发现,订定合理行为标准,又能采开放沟通、鼓励孩子独立的权威开明型母亲,能教出能干友善的子女。

反而惯用绝对标准、要求绝对服从,却少鼓励表达、沟通的权威专制型母亲,却易教出脆弱不成熟的孩子。

一位小学老师便观察到,父母过度涉入安排一切,常让孩子不懂得应变,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班上有位学生,家长常跑至教室偷看他上课的情形。他课业表现优秀,但每逢重要考试或比赛,常因得失心过重,犯下离谱的错误。纵使常名列前茅,却始终与第一名无缘。

而且一旦遇上突发状况,或与同学起冲突,他常不知所措,不是发飙,便是把错统统推到别人的身上。

别逼孩子用反叛证明自己活着

为了证明自己活着,强势教养下的小孩,容易反叛,甚至长大后走上暴力或酗酒之途。

家庭顾问网www.edujt.com家庭教育专家曾辅导过一对亲子,家长年纪轻轻便得自立,后来也事业有成,不知不觉对孩子的要求极高,且多用责骂方式表达。孩子极度的压抑说不出口,转而把所有的不满,化为拳打脚踢、欺负同学。

幸好家长意识到问题严重,寻求咨询协助,才化解亲子间紧张的关系,以及孩子的暴力行为。

高压教养下的小孩还有另一种可能,表面不做任何反应,私底下却偷偷摸摸操作,甚至鬼鬼祟祟。

专家的观察是,「他们很怕鬼,老觉得自己做了坏事很心虚、有罪恶感;觉得要是自己反叛就是不孝顺。」

专家的看法,「确保子女成功的父母,往往会教出失败的孩子。而充满慈爱关切的父母,因为能够包容子女的失败,往往可以让孩子走出另一条光明之路。」

美国亲子教育专家,儿童临床心理医生卓芙诗,在与7岁儿子诺亚共创的图文书《轻松教养零负担》中,告诉那些希望小孩表现得像大人的父母,别对他们期望过高,「他们本来就不是大人!」而应该多方涉猎,了解孩子在各年纪应有的表现,才不会有错误的期待。

在此也提醒父母,要先决定自己想教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是「摆得出去」的小孩吗?

能干父母一出场就动嘴责骂

在许多在高度期待下急速成长的孩子,例如十一二岁便赴异乡求学的企业第二代,压抑对亲情深沈的渴望,「那种在独立框架下呼吸的男孩,眼神仍让我心痛。」专家说道。

儿童精神医学专家发现,能干的父母常是忙得没时间陪小孩,偏偏一出现时,就是动嘴责骂。

而在专家诊间出现的父母,也常等不及小孩说完话,便破口大骂,「你就是懒惰,才念不会!」以为这样可以很有效率的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期望。

专家很怀念过去整个社会步调并不忙碌纷乱的时代,父母与小孩自在作息,就像师父与学徒,话不多,但亲自带你体验各种事务。

也因此,专家建议父母找个共同空间,去经营亲子能够互动或彼此陪伴的事。她提醒:「父母自在一点,多提供一点支持给孩子。」

像女儿小时,她看文献时,女儿就在一旁看书。有时也一起看女儿的《多啦A梦》节目。

或者她常邀女儿一起看影片或者到外面看表演。那之后,不管看不看得懂或喜不喜欢对方挑的影片,他们都会互相讨论。「这是陪伴,不是讨好对方,也很自由,不一定那么目的导向,或非得有什么结论不可。」

女儿现在已是高二生,母女俩仍会一起逛街、聊天。女儿有事,她也会提建议,但决定权留给女儿。

妈妈,妳已经长大了

「父母不可能跟着小孩一辈子,」家庭教育专家有感而发地说。

几年前,有个专家教授送儿子到美国上大学,帮他打理好一切后,需立即搭机返回。专家以为儿子会送她到机场,没想到换来一句,「妈妈,你已经长大了,自己去吧,」又是惊讶又是失落,教授当下楞住,「啊,就这样吗?」重提这件事时,她眼眶泛红、笑中带泪。

小孩转眼间,不就自己长大了?爸爸妈妈们,你要放心啊!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