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我们常常把它和弱连在一起,而忘了它的本义是树木能曲能直,柔的并不都是弱的。
柔的味道,却是很好的,无论柔美,柔和,柔软,柔顺,都是令人欣赏的。即使是柔弱,也更多的是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爱。
江淮俚语说:“只见软柴捆硬柴,没有硬柴捆软柴”。语云:“能屈能伸大丈夫”。可见,柔有时是很必要的,可以断言,成功人士基本都是能屈能伸的,刚柔并济的人。
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我们根本不懂得“柔”道,一往直前,一意孤行,常常是碰得头破血流的。有人因此而聪明起来,更多的人,依然故我,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受伤,还是不知为了什麽。于是,哀叹生不逢辰,于是,叹息世道不公,其实,任何时间段,任何世道,都是适者生存,能者改造社会,不能者被社会改造,如此而已。
当然,并不是一味的忍让,一味的退让,就是“柔”道。我很欣赏“有理,有礼,有节”的做法,那应该是“柔”道的核心。首先,必须有理,如果自己不占理,就要立即停止;自己有理,也要有礼貌,讲方式,所谓“一句话能让人跳,一句话能让人笑”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就是要有节制,见好就收,不能得理不让人,要给自己留足够的余地,给对方留合适的台阶。其实,说白了,这样做的目的,是对自己有利,也尽可能不伤害或少伤害到别人。
柔,又是文学创作的催化剂,古今中外,不少名篇名作,很多是在“柔肠寸断”的时候写出来的。小仲马的“茶花女”,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李清照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曹植的《洛神赋》等等,无不如此。即使是慷慨激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在眼看江山不能收回的柔肠百结的情形下,才能写得出来的。
柔自心出,自然天成;曲中取直,柔能克刚;官能柔仁待民,民必柔顺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