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自小即有个性,而且自他出生以来,就富有一种令人感动及充实的价值。 个性不好动的婴儿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个性塑造了他的生活规律,无论在吸奶或啼哭的方式上,都表现出小孩的生活态度;同时,这种个性也决定其成长的步调。有的小孩动作很快,有的很慢,有的小孩子甚至以不规律的生活节奏出现。另外,小孩的生活态度也关系着他未来的适应力及新伙伴的获得。
现代人常强调"0岁是教养的开始",如果不先去了解婴儿的个性,家庭教养就很难真正深入下去。虽然教养的目的是教他们要适应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化的人,但是不能因此抹杀了婴儿本身的个性。一般的父母,依照育婴书的公式强制执行教育的不自然行为,是极度富危险性的。当然也不是要负有教养责任的双亲压仰自己的个性,而是说要有所依据,使婴儿有个可遵循的教养方针。对婴儿而言,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生理上的满足感;其次是心理上的满足--愉快的哺乳、安定的睡眠、舒服的排泄,都可以确保婴儿的安定感。而且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也可以使父母安心。
让婴儿和大人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此婴儿可以学习到对人的=情感和信赖,而且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的基础,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这种训练有助于婴儿对住所、衣服、玩具的整理,作最好的成长准备。另一方面感情和智能的发展也开始萌芽。在不断地刺激神经之下,婴儿才会有正常的成长,这些知识父母应该作基本的了解。
1、 心灵接触是基本
不能说养过很多小孩的父母,就是教养孩子的高手。其实多数婴儿都是诞生在没有经验的家庭中抚育成长的。再怎么没有经验的父母,在每天接触婴儿的情况下,自然也有模有样地成了专家,而且也渐渐获得了自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心灵交融的关系。父母与婴儿之间建立亲密的交流关系后,自然就有为人父母的感觉和模样了。我们也可以说--"父母"是婴儿造成的。 另一方面,婴儿也经由和父母的接触而感到安心、信赖、幸福。这种基本的满足感,便是往后婴儿成长的基础,也是日后人际关系圆满的主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达德生博士这样说:"让婴儿以婴儿的见解去亲自体验,自己对人生是抱持着信赖和幸福感,或是不信任和绝望感,关系着婴儿与父母感情的融洽与否。" 充满满足及幸福感的婴儿,有自信、喜欢活动,能逐渐学习新知识。瑞士的心理学者比亚逊博士说:"小孩看得越多、听得越多,就会更想听、更想看。"这也许就是和父母接触满足的婴儿心理状态吧!说到对婴儿的接触,谁都会举出爱抚、怀抱、抚摸等肌肤之亲,这些对婴儿的确重要,这也是父母爱的表现。 不过婴儿也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聪明,他们也会要求和父母作心灵上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当他们叫的时候希望有人回答,笑的时候也希望有人对着他们笑,摆手时更希望有人紧紧拥抱着……这些多样的交流与沟通,确实是婴儿幼小心灵所需要的。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常常哭泣也表达着许多他无法用语言说出的愿望,这都需要母亲去细心体会。对婴儿而言,最先与他接触的大人,就是教导他诚实与坦白的对象,而且也是直接告诉婴儿,他的存在是受欢迎的。当然,若是太刻意陪伴婴儿也有麻烦,只要顺其自然地疼爱即可。婴儿会受到自己周遭大人生活态度的影响,而且每天不停地适应生活,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婴儿自己的态度和性格。
2、 培养婴儿的自主性
学习特殊才能、培养儿童自主性是现代父母的理想。但是再怎么早学习特殊才能或培养自主性也和其他能力一样,必须从婴儿时代起就要花一段时间加以指导,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生下不久的婴儿,只要他有充足的睡眠、愉快的情绪,在他睁开眼睛时,也会显得相当满足。发现这种情形时,大人应该尊重他独自玩耍的乐趣,静静地观察是最好的;不过也有母亲会马上屈身问道:"宝宝醒了,饿了吗?"这就是母性的天职。然而,这种动作久而久之,婴儿就会意识到妈妈始终注意着他,下次可能就要以哭来表示,如此就破坏了一个原本能独自享乐的婴儿性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个子已经比母亲高大的孩子,动不动就"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这种情形我们大概可以由他的婴儿时期加以联想了。出生半年后的婴儿,在早上和下午时间,会有一段喜欢独自玩乐的时间,时间大约是二、三十分钟。另外父母仍然要抽出时间陪陪婴儿玩,因为没有对象玩耍的婴儿,在感情发展及智慧成长上都比较缓慢。相对的,这样孩子对大人也较容易产生依赖心。
10个月左右的婴儿,单独游戏的时间,在上午和下午会各自持续一个小时;若分别给三、四种玩具,他们将从里到外不厌其烦地观察。当孩子一个人自由自在地游戏时,就让他们尽情玩吧!让他们用婴儿自个儿的创意吸收新知,学习一个人生活的能力。纵使到了喂食时间,他仍然热衷于某一项活动时,那就稍等一会儿再进食,如此对培育婴儿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
1--2岁幼儿的教养
在乳儿期父母亲恨不得每天抱着小孩,拼命表现出对小孩的爱,而且努力地给予安全感;到了一岁时,对小孩要开始加入教育的成分,这种教育,无非是爱心和信赖感。
说到"开始教育",有很多父母把"教育"和"责罚"混为一谈,因此一不小心就容易把"开始教育"误认为"开始责罚"了。
"教育"首先是从"教"开始。也就是面对一岁儿,父母以简单的事务,在实际的生活上亲自示范教导。比如就:"好,现在要吃饭喽!我们去洗手。"说着母亲将孩子带到洗手台,并且先洗给他看之后,再一面说明一面帮孩子洗,如果这时他想自己洗就让他试试看。就这样把要教育孩子的事,每天由父母示范教导;而且在教导期间绝对不要责备,责备是用在禁止不好的行为上,因此如果想让他学习某件事就别用责备口吻,这便是科学的教育法。 "责备"的行为涵盖了发怒及处罚,这会让一岁的婴儿感到害怕,进而畏惧父母、疏远父母,以致往后更无法顺利教导。如果遇到危险或是困难时,父母说声"这是危险的!"而将他抱开,也许场面就会有所改变;最主要应让小孩理解危险的东西是不可以触摸的。再者,"开始教育"的一件重要事就是小孩做得很好时,父母要马上给予嘉奖和鼓励;假如佯装没看见或认为理所当然的话,只会让小孩泄气。请别吝惜就些"好棒"、"加油"之类赞美的话!
单语的学习
1岁儿的单字发音是学说话的准备期,他们真正会使用的单语数目虽然很少,但是两岁以后的说话能力就会大幅增加。在单语里头,包含了亲子肢体语言以外的交流方式。语言能力未成熟的婴儿,为了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意思,就拼命地作出肢体语言,而父母如能在他预期下有所反应,便产生了相互的交流。为了使交流更为融洽,说话就成了最理想的工具了。
学习说话时请注意以下条件:
发音--婴儿也会发音,但这不能算语言,大约到了6个月大时,就有类似语言的发音。这时,做父母的要耐心倾听婴儿想告诉你些什么。 到了10个月至11个月左右,小孩开始会说单语。 形式--我们所用的语言有一定的发音形式,小孩反复倾听大人的语言,也学会了一定形式的发音,这时的示范是相当重要的。意思--语言有各种独特的意义,除了理解之外还要适当地应用,最主要的是能发挥语言的功能。小孩在自己能说话时,要先让他理解他人语言的意思。意念--加上想要表达的意念后再实际地发表出来,而无法表达的内在心意,对实际的应用是无益的。 有了以上这些条件后,小孩儿就可以开始学习说话了。婴儿开始学说话就象是开始学走路一样,我们称最初的时期为"单语时期":一个单语,可以动用在很多场合,代表很多意思。到了一岁半时,更会说些简单的句子,比如说:"肚子饿了!""这是什么?""吃饱了。"等等。从一岁到一岁半的小孩,有时会把这些句子表现在某些时候或场合。
下一个时期是一岁半到两岁。这个时期的最大特色便是小孩已能清楚地理解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一味地想去知道这些名称,在这种情况下,词汇自然就会增加了。另外,接近两岁时,名词以外,动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代词等,有时也会脱口而出,而且在语句的构成能力上,也由一个复杂语句成为两个语句或多语句。 从运用词汇的发展上来看,这么惊人的学习速度,将迈向婴儿的第三时期。那么,在这重要的时期里,大人指导原则是什么呢?
1、给他刺激 有些父母亲因本身讲话具有腔调,而犹豫是否该对小孩说话,以致反而造成小孩说话能力的迟缓。 正确的发音固然重要,语言的刺激比正确发音更重要。特别是在递东西给小孩或决定某一项行动时,请利用具体的行动恰当地表达语言吧!比如告诉小孩"这是书本"、"这是红花"、"这个时候要就晚安"等……
2、简洁明了地示范 促使孩子学习语言的动机,要从简单明晰的发音和行为用语开始。说话中伴随着动作使小孩更容易明白,而 且尽可能发音正确;因为在这个时候,孩子若听惯不正确的发音,将来会很难矫正。
3、认真地应对 小孩在说话时,请大人认真地应对。语言可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思想,是一种非常 有用的工具。小孩在这个时期所熟悉的语言并不多,使用起来难免错误百出,大人切记保持愉快的学习气氛,勿太吹毛求疵地一再纠正。另外, 对于小孩说话不完全时,观看其态度或表情即可理解其意思所在。大人此时应该仔细倾听,以表情和态度相应;由于大人的态度容易感染小孩,请不要轻易使小孩说话的意念丧失。
4、气氛的重要 说话的意念来自愉快的气氛。所以要尽可能让孩子在充满活泼、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谈话。借由温馨的心灵交流,来辅助婴儿学习语言;电视之所以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乃是因为它无法与人类的心灵相互沟通。
5、留心异常的情形和障碍 耳朵听不见、嘴唇有缺陷的无法正确发音,或者是脑神经麻痹而导致语言机能障碍的孩子,应尽早接受专门医生的诊断和指导,如此才可以纠正语言异常的现象。 "语言"乃是沟通工具,若是发生语言迟缓或障碍,对孩子成长将造成莫大的影响。
1岁儿还不会和朋友玩游戏,但对于在儿童乐园追逐的大朋友非常羡慕;这对他是一种见习,大人请不要吝于给小孩观摩的机会。
2--3岁幼儿的教养
在生活的所有细节上,原本全需假借大人之手才安心的小孩,开始挣脱大人的保护,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举动。 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是2岁儿最主要的特性。大人若无法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要知道你的小孩不可能永远在你的呵护下成长。
仔细想想,一个可爱且有信赖性的小孩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假如这个反抗期,延迟5年、10年才来,这对大人来说可能就更头痛了。 当他在尝试独立或试探自主时,大人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当然也有人认为多少让他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父母如果一味地顺从孩子,会使小孩娇生惯养;因此适度地调节生活步调是有其必要的。
在2岁儿的成长中,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也因此当小孩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另外,小孩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2岁儿在社会人际关系上,虽然能和亲近的大人相处得很好,但是对于不认识的人或不熟悉的同龄小孩,仍然不能打成一片;不过心里非常渴望与之交朋友。对于语言和知识的吸收非常有兴趣,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借此逐渐吸收新知和新语言。这时大人若能顺水推舟,小孩就更能顺利成长。在知识方面,大人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回答小孩的问题,为小孩的成长准备一个完善的环境。
1、 别对他说"不知道"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一岁半到2岁的小孩,不管看到或听到什么,总是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小孩的语言能力急速成长,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记事物的名称上。小孩一旦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后,就开始胡乱提出问题想要记起新的名字。这是"第一期的问题阶段":到了4、5岁左右,就进入"第二期的问题阶段"了。 而大人对此询问通常不加以理会。不过2岁前后的"问题阶段"所问的内容都相当单纯,只是令大人感到罗唆罢了。其实这哪是罗唆?小孩就是经由这种方法来记人名及事物的,这也是他聪明的一种表现。
(1) 反复作相同的回答 在记新名称时,只告诉孩子一次是不够的,要反复作相同的回答,让孩子真正确认这上名称后才算数。而且当孩子多问几次时,大人不可以"刚刚才说过"为理由来加以责备,反而要更清楚地回答。另外,当孩子记家人名字时容易搞混,父母应该让他完全记起一个名字后,再告诉他"这里有一个名字哦,你可以这样称呼。"
(2) 反问孩子也是方法之一 不要光回答孩子,偶尔反问孩子"这是什么?"也是好方法;孩子如果会,他一定会回答,当他答对时也请夸奖他,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这就是亲子之间的"问答游戏",而回答问题时若能举出实例是最好的。
(3) 大人的态度很重要 大人回答问题的态度相当重要,一旦给予孩子坏的印象,小孩就不敢再提出问题了。再怎么忙碌,也尽可能正视孩子的脸,满脸笑容地回答小孩所问的问题。
(4) 培养智慧的回答方法) 2岁小孩提出的问题,父母却以大人程度的内容回答,将使孩子丧失兴趣,回答孩子的问题,并不是要大人回答得非常圆满,而是要让孩子容易懂;孩子懂了之后自然会满足,并继续提出问题。敷衍了事的回答方式,绝对不会满足小孩;唯有明确的回答,才能激起小孩再提出问题的欲望,进而逐渐理解周围的事物。
2、 电视的影响 一出生就处在电视环境的现代小孩,可能认为电视并不稀奇,就像很自然地认识家中的其他各种器具一样。当然1岁儿也会关心电视,不过他们恐怕只有在"蛋糕"、"小狗"等画面出现时,眼睛才会为之一亮。但是两岁儿就不同,他对什么时间有什么节目、该按哪个按钮都相当熟悉。而且,对电视内容有相当程度的反应,有时让人搞不清楚他是不是真的能看懂。有关电视的影响,基本上从2岁开始,以下是作父母该注意的事项:
(1) 时间、距离的问题 让小孩看电视的持续时间最多只能30分钟;如果看太久,对眼睛相当不好,因此30分钟后必须有一段休息时间。另外小孩的座位要比电视位置稍高,距离大约是画面对角线的8倍长,室内的光线和画面相比不可太暗或太亮。
(2) 时间分配的效果 2岁儿喜欢凡事都有规则性,看电视的时间若加以分配,让他在固定的时间内看喜欢的节目他最高兴。对熟悉的节目,他有如和好朋友见面一样充满兴趣,这时候是让孩子养成节制习惯的最好时机。一般的幼儿节目时间正好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刻,那就让小孩独自享受电视节目吧!像有节奏感、可以一起运动的节目,都是小孩喜欢且容易模仿的;如果有时间,希望家长尽可能陪孩子一块欣赏,制造一些亲子间共同的话题。
(3) 不用担心小孩的模仿 2岁到5岁之间的小孩是最会模仿的,当然电视节目也在模仿之列;不过2岁的幼儿多半不会受节目内容的影响,只会模仿简单的字句或动作,因此不用过于担心。与其怕电视影响小孩,不如先担心大人的行为或说话是否会影响小孩的发展,不过还是尽可能选择适合小孩的节目。
(4) 有冲击性的节目 不适合幼儿观赏的电视节目,是指富有冲击性,像一些残忍、有攻击性、令人畏惧或不安的画面,都容易造成小孩不眠、夜惊、食欲不振等现象。由于幼儿的理解力不够,往往把这些画面当作真的;因此若要让小孩看这些刺激的节目,大人最好陪伴在侧,并紧抓小孩的手以减少他的不安,看完之后还要对孩子仔细地说明。
(5)电视儿童的预防 一般人所谓的"电视儿童"只是单指长时间看电视的小孩,事实上这不光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对于电视影响小孩的程度也该考虑。小孩子整天守着电视,把电视当作好朋友,这会使孩子在成长、学习上和社会呈现脱离状态。由于电视是机器,无法了解小孩的心思,亦不能和小孩促膝对谈地相互交流,因此小孩无法真正吸收知识和培养感情。 不过2岁儿可是个道地的探险家,如果大人能作适当的安排,小孩对电视以外的活动仍然有相当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