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兴的杀伤力
●宫学萍
周末在麦当劳,吃饭前去洗手。一对母子正好在我前面,小男孩儿对墙上的纸巾盒产生了兴趣,一张一张抽个没完。站在一旁的母亲很尴尬,指着不远处的清洁工说:“你再捣乱,那阿姨不高兴了,就不让你在这里吃饭了!”结果,孩子乖乖回座位去了。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想起了儿时的往事。在我记忆中,类似“谁谁不高兴了”这样的吓唬,是大人们特有的重型武器。有一次过年,家里来了很多客人,挨个捏我的小脸蛋。其中有个叔叔的手劲儿特别大,疼得我一下哭出来。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听到了,赶紧出来跟大家说“没事,没事”,然后冲我撇撇嘴:“别哭了,你再哭,妈妈不高兴了啊!”于是我就不哭了。
事隔多年,我突然有所怀疑——为什么为了避免别人的“不高兴”,就可以完全不顾自己是不是“不高兴”?难道别人的情绪就比我们自己的愿望跟重要?更值得尊重?现在,我开始渐渐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经常善良得有些懦弱,无害得接近无能。
我相信,包括我的母亲在内,绝大部分习惯了如此对待孩子的母亲们都没有恶意。她们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不知道还有别的方法,更何况这个方法通常还十分有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因听到妈妈的一句“不高兴”而缴械,因为他们害怕——害怕被惩罚、被疏离。
而这样长大的孩子,面对选择时常会举棋不定,犹豫着“如果我这样,别人会怎样,怎样;如果我那样,别人又会如何如何”。在他们的世界里,别人都是首先重要的,而自己甚至可以不存在。
其实,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温柔而坚决的语气为宝贝解释:麦当劳的抽纸是用来擦手的;浪费纸张是不环保的;牛奶忘记放到冰箱里会坏掉;在床上玩水晚上就没地方睡觉了……
在懂事之前,我们的孩子的确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具体的理由,却不应该是这句“不然,谁谁谁就要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