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客体观念,在两岁左右有了“我的”、“你的”之分,这是他成长的表现。1岁多的孩子还不太会与其他孩子共同玩耍,多数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有时尽管几个年纪相仿的宝宝在同一个花园玩,但他们往往各玩各的,互不相干,心理学上称之为“平行游戏”阶段。除非别人手里的玩具吸引了他,他会上前去“抢夺”,否则宝宝之间很少会有交流。
看见孩子有这种行为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不要强迫孩子把玩具拿给小朋友玩,这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讨厌那个小朋友,还是抢过来。最好是自己参与进去,说:“看啊!咱们一块儿玩小火车(或其他什么东西),宝宝在这边,某某小朋友在那边。”你给他们开来开去。
(2)引导孩子去体验别人的感情。可以说:“宝宝,某某小朋友很喜欢你的玩具,咱们让他玩一玩,他一定高兴,好吗?妈妈明天再给你买一辆你喜欢的小卡车。”家长经常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情,使孩子产生同情心,主动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分享快乐。
(3)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同龄小伙伴,不管什么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一个人的,因此,“是我的”是他的理解,这无可非议,关键在大人,要创造机会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儿玩(假日里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孩子到家里来作客),让他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分享。一开始一定很困难,次数多了他不仅愿意拿出来大家玩,而且会很高兴。
(4)当孩子愿意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一块儿玩时应该表扬,让他知道这是好行为,把分享看成快乐的事。
(5)家长要表现出大方的态度,不要让孩子感到你舍不得拿出玩具来(主要是怕玩坏了)给小朋友玩,这个年龄的儿童已经是敏感的了,你的态度会给他暗示。
(6)在他打架时不能急于批评他,孩子们的“战争”只是交往的一种方式,可能他们打完架又会在一起玩,家长们的担心和过多的批评会影响他们交往的主动性。在孩子情绪平和或高兴的时候教育孩子打架会影响朋友的关系、被打的小朋友会疼等,让孩子对打架有认识,自己去管理自己的行为。
1不要溺爱孩子。
由于每个家庭中孩子少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更严重了。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以往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全据为己有,导致孩子只会独享,不愿与他人分享。
2不能让孩子有特权。
家长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自己有需要,别人也一样有需要。不要让孩子凡事把自己放到第一位,这样的孩子容易表现自私自利的行为。
3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要让孩子明白,分享表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也会回报给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互利。
4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一般来说,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法各有不同。父母千万不可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贵宾一样,要穿最好的,要吃最好的,有好的东西只想到自己。众多家人意见中,老是以孩子意见为优先,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小皇帝”,主宰家的一切。这些孩子在家里有这样的表现,到外面自然也习惯如此。
孩子的成长来自孩子各方面的生活,因此作为父母,不要刻意去掩盖他们的某些弱点,应该让孩子从小学着和我们一起去分担,哪怕只是让他了解生活的不容易,这样他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才会关心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