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疹和痱子的区别

10/07/09 19:37:50 标签:

小儿急疹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急起高热,热退疹出为特征。因多见于乳幼期,形态与麻疹相似,故中医称“奶麻”、“假麻”。西医称“婴儿玫瑰疹”。
本病多见于2 岁以下婴幼儿,急起高热,持续2~3 天后,热退,皮肤出现红色小疹点,躯干多,疹退后无脱屑,无留色素沉着,全过程精神均良好。
白血球总数减少,分类淋巴细胞增高。
中医认为是风温时邪,从口鼻而入肺胃,蕴于肌肤,外发而成。
(一)中医辨证治疗
1.发热期。
主证:持续高热3~5 天,咽红目赤,微咳,或纳呆,吐泻,偶有高热时惊■,但精神良好,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8 克,连翘10 克,大青叶10 克,薄荷6 克(后下),荆芥6 克(后下),牛子6 克,桑叶10 克,菊花10 克,勾藤10 克,蝉衣5 克。
方解: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桑叶、菊花、薄荷、荆草、牛子疏风,勾藤、蝉衣疏风清热镇惊。
2.出疹期。
主证:热退,肌肤出现红色小疹点,躯干多,或纳呆,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凉血。
方存:银翘解毒汤。
银花8 克,连翘10 克,紫草12 克,丹皮6 克,赤芍6 克,生地10 克,紫花地丁10 克。
方解:银花、连翘、地丁清热解毒,紫草、丹皮、赤芍、生地凉血。
典型病例:杨××,女,11 个月,发热3 天,无流涕,无咳,胃纳一般,二便调,身上红疹1 天,来门诊,检查:精神好,无发热,身上红疹较多,四肢极少,手足心无疹,双枕后淋巴结肿大。询问病史,发热3 天,热退疹出,诊断:幼儿急疹(奶麻),予疏风情热、凉血。薄荷6 克(后下),连翘10 克,银花10 克,赤芍6 克,蝉衣6 克,生地10 克,地丁10 克,甘草5 克。并嘱清淡饮食,二天后,疹收,无恙。
(二)西医治疗
1.高热时可用退热药。
2.高热惊厥可用镇静药物对症处理。

  居家护理:

  ·高热对发疹是必需的,因此不建议退热过低,应多喝水,多休息;
  ·断奶宝宝患病期间的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痱子概述
痱子又称“热痱”、“红色粟粒疹”,是由于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汗液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小丘疹、小水泡。好发于夏季,多见于排汗调节功能较差的儿童和长期卧床病人。由于瘙痒而过度搔抓可致继发感染,发生毛囊炎、疖或脓肿。
  


病因
本病系由于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汗液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气温高、湿度大时,皮损增多,气候转凉,皮损逐渐消退。

症状
1、红痱:
(1)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尖顶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呈密集排列,但不融合。
(2)多发于额、颈、胸、背、肘窝、腘窝等部位。
(3)自觉有痒和灼热感。
2、白痱:
(1)皮损为非炎症性针头大小、半透明水泡,泡壁薄,轻擦易破。
(2)好发于躯干部,尤其是胸部。
(3)无自觉症状。



检查


治疗
1 一般治疗: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小儿要勤洗澡,及时擦干汗及更换衣服;发热、卧床病人,勤翻身,经常洗擦皮肤。可进食清凉解暑药膳,如绿豆糖水、绿豆粥、清凉糖水等。 避免搔抓,勿用肥皂洗擦。
2 可内服清热、利湿、解暑的中药或制剂。
3 可外用消炎、止痒制剂。
4 继发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