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10/07/22 01:22:01 标签:搜索

      孩子发热了,有的妈妈会不知所措,有的不管方法对不对会采取立即降温的方法等等。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延误病情,有的还能掩盖孩子的病情。 药物退烧法 退烧药的使用有技巧,有原则,了解它的用药原则,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一般退烧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它们各有不同的使用原则-- ●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 ●阿司匹林锭剂退烧效果好。但阿斯匹灵可能会引发雷氏症候群,所以某些特定时期不能使用,例如宝宝患有水痘或流感时。 ●栓剂是从肛门塞入的药物,主要由直肠吸收,效果比较快速。如果孩子拒绝口服药物,退热栓就是最好的选择。使用时,宁愿少用一些,烧退得慢一些,也不要大量使用。如果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不仅会导致体温陡降,药物反覆刺激肛门后,还易造成宝宝腹泻。 ●针剂是最不安全的退烧药物,不是非常必要时,一般不建议使用。 注意 不同退烧药最好不要并用,如果剂量控制不好,会有隐患。更不可为了加强退烧效果,为宝宝多服几次退烧药或将剂量增加。要知道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使体温重新升高。 物理降温法 物理降温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患儿。特点是方法简单,不良反应少。 ●温水擦浴 适用于高热宝宝。水温应略低于宝宝的皮肤温度(即32℃-34℃)。皮肤接受冷刺激后,可使毛细血管收缩,继而又扩张,达到降温效果。擦浴时亦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发散。注意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轻轻按摩几下,还可以促进血管扩张。擦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温水擦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让宝宝舒适平卧,并多给宝宝喝些温开水。 ●酒精擦浴 使用酒精擦浴时要注意酒精的浓度,一般以30%-50%浓度为宜。酒精不要太凉,温度以32℃-35℃为宜。用纱布或毛巾浸蘸酒精后,有规律地擦拭。通常是先从患儿的颈部开始,自上而下地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然后经腋窝沿上臂内侧擦至手心。上肢擦完后,自颈部向下擦试后背,擦浴的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摩拍打后背,以促进血液循环。最后自髂部开始擦拭下肢,方法与擦拭上肢相同。每个部位擦拭3分钟左右。擦拭腋下、肘部、掌心、腹股沟、足心等部位时停留时间应稍长些,以提高散热效果。 宝宝皮肤娇嫩,擦浴时动作要轻,不可过度用力,以免损伤皮肤。酒精擦浴过程中应注意为宝宝保暖,身体暴露部位不要多,擦拭过的部位及时盖好衣被。擦浴时如发现宝宝寒战、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应停止擦浴,盖好衣被保温,并及时请医生诊治。对婴儿和体质虚弱的小儿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头部冷敷 头部冷敷适合宝宝的一般发热,尤其适合低温宝宝。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敷在宝宝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将水袋中灌上凉水,枕在脑下。 ●冷盐水灌肠 冷盐水灌汤的降温效果显著,但不适合家庭中操作。 提醒 1、擦浴前最好先在患儿头部放置一个冰袋,这样既有助于降温,又可防止由于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引起充血。 2、胸部、腹部及后颈部对刺激非常敏感,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和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宜做温水、酒精擦浴。 3、出疹的孩子不要用温水擦浴降温。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中文名称第1日第2~7日第2周3个月6个月1~2岁4~5岁红细胞(×1012/L)RBC5.7~6.45.2~5.74.23.94.24.34.4 血红蛋白测定(g/L)HGB180~195163~180150111123118134 白细胞(×109/L)WBC201512-12118 中性粒细胞N%0.650.400.350.30.310.360.58 淋巴细胞L%0.200.400.550.630.60.560.34 血小板(×109/L)PLT150-250150-250150-250250250-300250-300250-300 血红蛋白(Hb)(克/DL):男性12-16女性11-15 血小板记数(Plt):10-30万/立方毫米红细胞(RBC)(万/立方毫米):男性400-500女性350-500 白细胞(WBC)(/立方毫米):新生儿10000-20000儿童5000-11000成人4000-10000 嗜中性粒细胞(NEU)(%):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0-1 淋巴细胞(LEM)(%):20-40 单核细胞(ONO)(%):3-8 红细胞比积(HCT)(%):男性40-50女性37-48 . 小儿感冒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鼻塞、咳嗽,有时可伴有呕吐和轻度腹泻。尤其周岁以内的患儿全身症状重,多为高热、不吃奶,甚至还有抽风等。看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十分着急。那么,该怎样给患儿合理用药呢?以下几点,供使用时参考:   (1)不要急于退热。不急于给小儿退热有几方面的原因:   ①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低热或中热有利于小儿成长发育。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   ②不到高热不用药。体温达到39度以上就必须用药,而且刻不容缓。高热持续过久,可使身体的许多重要功能失调;由于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大而加重心脏血管的负担;大脑兴奋过度而导致高热惊厥或过度抑制而引起昏睡;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减弱,合并肺炎等。   ③退热药副作用大,非万不得已不用。无论是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APC),还是其它五花八门的退热药,都离不开由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来合成。因此,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粘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肠长期少量出血并由此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引发血液疾病;损害肝脏和肾脏;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合并肝肾中毒而致死。   ④可酌情采用物理、药物降温。   (2)合理用药:小儿感冒不要随便使用抗菌素,应选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因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小儿常用抗感冒病毒的药物有:   ①病毒灵(吗啉胍),服用量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0毫克,分3次口服。   ②板蓝根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③金刚烷胺,每片0.1克,小儿用量按年龄折算,允许连续服药时间为3~5日,最长不可超过10日。   ④抗病毒口服液,每次半瓶,每日3次。   ⑤抗感解毒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3)可合用抗菌素的指征:   ①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仍不退热时。   ②防止6个月以下月龄婴儿发生继生性细菌感染。   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④经常患扁桃体炎者。   ⑤出现气管炎(咳嗽、脓痰)或肺炎征象者。   (4)应用抗病毒药、退热药、抗菌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太久。   ②多喝开水,促进药物的吸收与排泄。   ③3岁以下小儿肝肾尚未发育成熟,故不宜使用扑热息痛。   ④小儿本人或其家族有解热类药过敏史。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