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的配方分享及三伏天的介绍〔转贴〕

10/08/07 19:55:02 标签:

三伏贴配方: 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1、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还有很多寒性疾病,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配方!
         2010年三伏天“天灸治疗”时间:        伏前加强:2010年7月09日 星期五        初伏: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农历六月初八)          中伏: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农历六月十八)         末伏:2010年8月08日 星期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末伏       加强: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农历七月初九)
       三伏贴的贴敷原理是:于夏季三伏日,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此事人体的阳气也最旺盛,经络气血流注也最旺盛。此时采用一些生姜、白芥子等辛温的药物,贴在疾病相应的穴位上,两阳相合,能够很好地治疗一些反复发作性及过敏性疾病,以达祛病保健的作用,以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更佳。而三九时节,慢性疾病容易发作,在这个时间贴敷如上所述,可以减轻症状,降低发病频率。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
         “冬病夏治”(又称“三伏灸”)及“夏病冬治”(又称“三九灸”)穴位敷贴是针灸与特定中药相结合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代医学证明,该疗法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对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体虚易感冒等病症有效率达80%以上,并以纯天然、无副作用而深受欢迎。
       三伏贴小方: 1、哮喘饼天灸法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麝香另研末侯用。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姜汁调匀,做成六个药饼备用。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麝香末0.3克放于每个药饼的中间,然后将药饼放于肺俞、百劳、膏肓六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 备注:没有麝香时可用公丁香替代。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萸桂饼天灸法——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治法: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火上烘热。分别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药饼冷后再烘再贴。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出现水泡,紧需涂以紫药水,任其自行吸收。
   3、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4、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5、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6、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7、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注意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2、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4、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5、谨遵医嘱。贴敷的适应症主要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
       不适宜贴敷的情况有: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       贴敷后的反应主要有: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三伏贴是中医治疾病瑰宝,通过三伏贴可以预防和治疗冬天发生的疾病,请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三伏贴。
        三伏天介绍: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入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疗效: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