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与三九贴

10/08/07 21:03:06 标签:

三伏贴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敷贴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属于“冬病夏治”。三九贴,是在农历“三九”期间,选用具有辛散温通的药物,在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此属于“冬病冬防”。 

  “三伏贴”、“三九贴”是一种副作用少、安全、简便易行、老幼皆宜的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外治方法,可清宣肺气、化痰平喘、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肺系疾病。 

  ●方法:常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等研细,用凡士林或生姜汁调成糊状,做成直径约1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天突、膻中、风门、肺腧、膏肓、肾腧等。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每隔10天一次,每次2-6小时,共3-4次,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一般连续敷贴3-5个夏季。

  ●适应症: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以及体质虚弱、阳气不足怕冷、腹痛腹泻等多种病症。 

  ●不适宜贴敷的情况: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贴敷后的反应:1.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2.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3.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至皮肤科就医。 

  ●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一般贴敷0.5-6小时,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慎食生冷、油腻、辛辣、海鲜等物。贴敷后须避免受冷的刺激,贴后最好4-6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能直接吹空调、风扇。

  ●贴敷疗程:三年至五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2010年三伏贴敷时间:2010年7月19日到7月28日头伏,2010年7月29日到2010年8月7日中伏,2010年8月8日到8月17日末伏,2010年8月18日到8月28日末伏加强。备注:治疗最佳时间为每伏的第一天。

  

  ●答疑:

  1. 敷贴必须每伏第一天进行吗?

  不绝对。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有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

  2. 三伏、三九贴是什么原理?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冬季天气寒冷,因此选在“三九”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而且也会对夏天三伏贴的疗效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