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童心,对大多数父母来说,的确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每当我们紧皱眉头、生气地训斥着因在下雨天玩水弄脏了鞋子、沾污了裤子的孩子时,好像很理所当然。但孩子心里不明白:这么好玩的事情,父母为什么不赞成呢?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跑回家,本想向父母诉说一番戏水的情境,并让父母分享快乐,结果却被浇了一瓢冷水,火热的心被浇凉了,孩子被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后,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我们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童心。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幻想,爱玩游戏,爱提问题。可是有些父母总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多数是要失败的。
小孩的童心,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尤其应该受到自己父母的尊重,父母只要尽可能多的保留一些童心和意趣,就会发现教育孩子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来看一位母亲的教育心得:
一天我正在织毛衣,儿子却在一旁吵闹着要我跟他玩小火车。我一看这有什么好玩的,于是说:“不好玩,你自己去玩吧,妈妈要织毛衣。”我仍埋头织毛衣。不料孩子“哇”地一声大哭,“啪”的一声把玩具摔在地上,那样子,感到委屈极了。无奈,我只好哄着他一声玩玩具,孩子很快就破涕为笑,快乐极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生气地摔小火车?我想可能正是我当时缺乏“童心”所致。对大人来讲,玩小火车肯定没什么意思,可小孩子就不同了。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要使父母的教育能潜入孩子的心灵,引起“教育效应”,做父母的一定要有一颗童心。
这位母亲说的很正确。做父母的虽然经常和小孩子在一起,但如果缺乏童心,就很难进入小孩的世界,形似咫尺天涯,因为两代人之间找不到共同的爱好和语言,难以真挚地交流思想和感情。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才会拥有同孩子一样的童心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方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充分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这对中国家长了解孩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2、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已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3、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4、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5、 请爱护我,经常训练我对人的礼貌,指导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
6、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7、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8、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其次,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做父母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打弹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考虑棋、吹泡泡、过家家,都曾使我们迷恋过;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这些我们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的童心,正确引导孩子是大有好处的。
最后,要看到社会的变化。
有些父母说,我有童心,我经常拿我小时候的情况与现在的孩子比,可越比越麻烦,与孩子的代沟越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机械对比造成的。父母要保持童心,但不能完全沉醉于自己儿童时代的那颗童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要看到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现肛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我们童年有了很大差别。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智力开发早了,信息广泛了,思想解放了,观念也改变了。父母如果看不到这些,就会造成与孩子的隔阂。所以我们说的保持童心,还不完全是指父母自己童年时的童心,而是现代儿童的童心。这就要求父母时时研究社会变化对孩子造成的早影响,不能以旧的观念看待新一代的孩子。
父母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与孩子心灵接近、心理想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