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个周末,老师给昕宁的评语是:昕宁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喜欢听老师表扬,喜欢跳舞,跳舞班的杨老师,让她当小老师在前面带队,她真的像模像样地在前面带起来了。
宁妈回复了她周日碰上老外对话英语的情况。 尽管小丫头现在连数字1234还认不清楚,写不端正,但她乐意主动与人沟通交往,自然真诚,带给别人简单快乐,何偿不是其他孩子不一定能与身俱来的优点呢?(关于文化上的,我作为妈妈绝不刻意去教授她,因为我认为她总会有认识并写正的一天,保持正常教育的进度就行了)
她很多时候,跟宁妈玩互换角色的游戏,她当妈妈,我当孩子,或者她当老师,我当小朋友,每次她都像模像样,把她的职责发挥地淋漓尽致,这何偿不是一种自尊心得到充分肯定地有责任感的表现呢?
二、孩子需要认可、赞美、肯定、鼓励、尊重、理解、聆听,,而不是指责,训斥和批评。许多家长在批评、斥骂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
摘抄《爱和自由》里的一些话:
1.孩子愤怒时,给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体验自己的愤怒。
2.告诉自己,孩子在用愤怒保护自己。不要成为能量的剥夺者。
3.告诉孩子,妈妈爱你,接纳你,和你在一起。
4.孩子渐渐平息时,再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只是倾听,而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批评、斥责他。
5.孩子愤怒时,有攻击性行为时,不要拉孩子。此时要保护自己。有的孩子会摔东西,让他去打碎没有价值的东西。否则等孩子情绪平息下来,他会内疚。
6.孩子是最宽容的。当我还在自己情绪里耿耿于怀时,他已经宽恕了我,宽恕了自己。他为什么要愤怒?他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我们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充满爱地,去倾听孩子。
是的,很多时候,孩子的耍赖,都是一种表象,妈妈们要去发现他这个表象后面的真正的目的,情绪和需求。面对孩子的耍赖,很多妈妈要不就是轻易就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以为耍赖是一种有效的满足自己目的的手段。要不就是训斥、责骂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或者干脆威胁丢孩子出门。
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前一种会让孩子不分清红皂白,不明事理;第二种会让孩子因害怕而隐藏自我,不会真实面对你。
其实孩子真的是这个世上最真诚、最宽容的人了,哪怕你刚刚动手打了她的PP,只要给她一个真诚的拥抱,她就会摒弃前嫌,重归于好,而且恢复亲密无间。
“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都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经历,是促使孩子成长的大好机会。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居高临下地批评他,更不是蛮不讲理地要求他认错,而是温和地向他指出,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鼓励他采纳恰当的表达方式,帮助他掌握控制自己的技巧。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多啰嗦什么,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已经很内疚了,如果我们接纳他、宽容他、爱抚他,他会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努力地改进自己。相反,如果我们批评他、呵斥他、冷落他,他会因为反感我们的态度,而忘记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妈妈对孩子的爱,难的是要做到的始终如一的温和,和始终如一的坚持。确实如此呀。
(前两天晚上听幼儿园组织的“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讲座后,与一些妈妈们讨论学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