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育儿心经和教子绝活 美国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有哪些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呢?但愿我们能从美国人的教子心经和育儿绝活中受到启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美国四大育儿新观念 近年来,美国一些新生派的育儿专家对传统育儿观念与做法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挑战。这些新的育儿理论,主要根据一些脑部发展研究的新成果而得出,新生儿的脑部、感官与行为发展的新发现,在逐渐改变父母的育儿方法。美国出版的《PsychologyTody》一书,整理了这群新育儿专家的理论,提出了养育婴儿的4个新观念。 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团队如何一起运作。 美国家庭教育中的12个法则 一位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 现在,老大扎克虽然才6岁,但在入学前已经能够认识不少英文词,可以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少儿书籍。那么老二、老三呢?是不是在老大的带领下,识字更早、更多?汤姆笑了笑:“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婴儿初生的头一年,脑部就从400克惊人地长到将近1000克。如果父母无法在婴儿初生的头两年内提供丰富的成长动物,可能会导致婴儿终生的情感能力问题。如果把婴儿的脑袋比作硬件,父母则应为孩子负责提供软件。当你了解硬件(婴儿的脑)时,你可以设计出更合适的软件(你的行为),以促进婴儿的发育。
新观念一:感觉胜于思考
旧想法:在过去,有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而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程。许多父母认为,既然一点点刺激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干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要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竞争动物,希望培养天赋禀异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资料或智商动物。
新想法:让孩子聒噪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象在马戏团里训练小马玩把戏一样:当小马滚在地上数到3,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一代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焦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动物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父母怎么做: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这就好象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
新观念二:婴儿不只是会哭闹的动物
旧想法:直到现在,许多幼儿发展专家还认为,婴儿从初生到两个月还不具备社交、认知的能力,也没有这些需求,他们认为初生儿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动循环,例如:睡与醒、白天与黑夜、吃饱了或饿了、哭闹等等。
这些专家甚至称这段时期为正常的孤独期。当然,婴儿会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认为婴儿只是针对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觉、触觉而做出反应。
新想法: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从一出生开始,婴儿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反应的协助,例如:摇摇他、拍拍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可能形成感情互动,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
父母怎么做:你可以记录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环时钟与互动方式。从孩子一出生开始,你就要将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发他的想象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抚的声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
新观念三:爱的环路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
小孩子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
旧想法:母亲将资讯与感情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像个空的容器,被动地接受。
新想法:我们现在知道,孩子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如此完成了一个爱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
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和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
专家认为这种进入孩子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回应的能力,是母亲的天性本能。例如,当你的孩子安静地躺在地板上,快乐地享受周遭环境的光线与声音。当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寻求外来的刺激,于是你回应你的孩子,发出好玩的声音,逗他开心。当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时,孩子也同时回应你喜悦的笑容,你的脸部表情将战线更为灿烂的笑容,不久,你也会发现,孩子以同样的愉悦神情回应你。
父母怎么做: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
新观念四:帮孩子化解羞耻感
一位母亲,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拿海绵。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
旧想法:传统的学者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护孩子安全并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副产品。但是传统的研究者并不认为,羞耻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相反地,他们认为应该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处境。
新想法:最新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父母怎么做:尴尬(羞耻感的成份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从兴奋(开心地在墙上涂鸦),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母亲“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好吧!让我们一起刷洗墙壁吧。”)
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与感情部位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得,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尴尬的感觉一直持续下去,你会不会想要逃开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
美国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
1、言过其实
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
2、人身攻击
如“你胖得像头猪”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体味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3、威胁恐吓
如“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揍你”等。这种虚张声势的威吓会让孩子丧失对家长的亲近和信任。
4、冷若冰霜
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等。从这些话中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不关心,他们并不把我当做他们的心肝宝贝。
5、居高临下
如“你不听也得听”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
6、冷嘲热讽
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等。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讽。即使你说这些话时可能还带有些许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点”们要正确理解实在很难。
7、绝对否定
如“你总是撒谎”等。诚然,批评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这种批评教育。
美国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早期教育学博士严冷认为,儿童早期的语言、认知、社会、健康、艺术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对孩子终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他们做好“入学准备”的基础。了解美国教育者这方面的做法,应该会对你养育孩子以及与孩子的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语言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指他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孩子从出生开始,便能与人交流:首先,他能倾听大人说话,并且会通过发出自己的声音,来逐步学习说话;其次,他会慢慢明白口头语言是如何转化成书面文字和符号的,并最终学会理解文字和符号,获得阅读能力。孩子良好的语言发展是他日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有利于他入学后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你应当通过多与孩子交谈,来促进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且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文字丰富的环境,例如在家里各种物品上张贴上写有物品名称的卡片,或者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让孩子能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学习语言,让语言学习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二、认知
孩子的认知发展包括逻辑数学认知、科学认知和社会认知方面的发展。
数学认知:你的孩子是通过描述和探索物体之间的关系来学习数学概念的。要把数学学习融入在孩子的游戏当中,让他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对比物体以及形成时间、空间和数的概念。你应当利用自然发生的事件去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通过开放式的提问来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到生活和学习原来是息息相关的。
科学认知:美国幼儿科学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生命和物体特征的探索和观察,以及对基本的地球和太空知识的了解。孩子生来就具有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他会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观察周围世界,从而建构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你可以通过提问,与孩子一起做实验,帮助孩子搜集信息和形成结论来促进他的科学学习。另外,在其他领域的学习当中,孩子也会形成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促进语言学习的装扮类游戏当中,孩子会操纵道具,从而形成对各种物体、材质的理解;在促进艺术发展的美工活动当中,他会探索和操纵各种材料,并尝试使用不同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从而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社会认知:孩子的社会认知的发展以个人经历和对家庭的初步理解为基础。也就是说,他对社会的理解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一开始只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他有什么关系;慢慢地,他会懂得学校、邻里、社区和更大的世界对他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能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在一起发生作用的。你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让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来理解社会,认识社会。
三、社会领域
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孩子通常具有安全感,不仅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还能尊重他人。如果孩子处在一种接纳的、有所响应的环境当中,便能产生对环境的归宿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你不但可以通过树立榜样,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他人友好相处,还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四、健康
孩子未来的身体素质与他小时候大、小肌肉的锻炼息息相关。大肌肉运动能促进他在运动当中的平衡性、协调性和灵敏性,有利于将来力量和耐力的发展。小肌肉运动能促进他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控制工具的能力的发展,尤其有利于书写技能的培养。你必须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户外和户内游戏机会,让他的大、小肌肉都得到锻炼。与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活动,也必须成为孩子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你应当为孩子示范必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安全保护措施。
五、艺术
创造性的表达是儿童早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孩童时期的艺术活动为孩子创造性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舞台。孩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既包括视觉艺术活动,即绘画、手工等,还包括创造性的运动和音乐活动,以及戏剧表演和对各种艺术的欣赏。
在这些艺术活动当中,你应当鼓励孩子大胆表现他的个人兴趣、能力和知识。另外,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孩子也能学会欣赏和尊重文化的差异与观点的差异。通过使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不仅能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出自己对这个世界与众不同的看法。你应当为孩子提供大量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艺术游戏活动,鼓励孩子使用自己的想象,大胆尝试新的想法和材料,从而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学习。 nBh摇篮曲亲子网
六、学习品质
孩子学习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舒适和安全的环境,这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不过,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学习个性,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显现了自己与学习相关的性情。你应当尊重孩子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并且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主动性、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以及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习惯。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治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轻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的培育。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的家庭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延伸。做父母(家长)的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包括财力都用在了子女的学习辅导、提高成绩上,至于如何做一个老实、勤劳的人,如何做到生活自理、生活自立等内容,却“靠边站”。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孩子仅仅学习好,其他方面则“不合格”;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极端的自私、骄横、毫无爱心等缺点和道德感缺失的倾向。
美国人教育孩子有哪些绝活?
凯莉上的小学,一年开两次家长会。开会时,老师不是把全体家长召集到一块儿讲,而是单独谈,打开文件夹给家长看,孩子这学期,哪哪哪有进步。比如语文,以前能造俩句子,现在能造4个啦。人际交往上,知道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东西啦……
“老师不但不告孩子的状,而且说的全是好话。照咱中国父母的思维,就想知道孩子有啥缺点,改正了才进步不是?开始,我直截了当地问,老师绝对不直接讲孩子哪里不好。”
知道凯莉话特别多,蔡真妮忍不住问:她喜欢说话,会不会影响到你上课呢?
“你猜人家咋回答?老师乐呵呵地说:凯莉太开朗了,我非常喜欢。她哪天没来上课,我会觉得教室里少了点什么,一下子没有了生气。瞧瞧,人家多会讲话。我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我都觉得她太吵了,老师能一点没感觉?但她会从好的角度想,把凯莉的多话,绝对看成优点,加以赞扬。”
后来,再开家长会,蔡真妮转弯抹角地问老师:我家凯莉,有没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帮到她,让她做得更好?这么着,老师才会提到不足的地方:“在单词拼写上,凯莉要是再努力一点,可能会减少错误率。”呵,蔡真妮明白了凯莉拼写不太好。
凯莉班上有个男孩,照蔡真妮看,智力肯定有问题,别人做对10道数学题,他能做对一道就不错了。就这样的,老师还不停地表扬他有进步。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说,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那么小的孩子讲话也没个章法,嗑嗑巴巴的,可老师同学都热烈鼓掌,夸好好好!你太棒了!
刚开始,蔡真妮捉摸:是不是就这一个老师这样?她留心观察后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老师全一样,这边的教师受到的基本训练就是如此,否则不够资格。
蔡真妮悟出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最大特色,或者说“绝活”——鼓励。
“他们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孩子的优点、亮点,可劲儿地表扬,忽略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小孩子好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好,长处会越来越长,而缺点却被慢慢地弱化了。”
小小年纪的三猪有了一句口头禅,不管自己还是别人做了什么,他都要喊一句“Good job!(干得好)”。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说起这事儿,笑着问蔡真妮:平时,你都怎样表扬他的?蔡真妮想了想,好像自己说的就是这句“Good job”。
“这就对了。”老师讲:“孩子都是跟外界学的,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这句话,一定是被你用了无数次后,在他心里成了最有力量的表扬话。”老师建议试试用其他表扬、鼓励孩子的词,淡化这句“Good job”。“咱中国人不太习惯,也不擅长夸别人。老外的特点是不说不好、不行这样否定的话,说‘Good’(好),那基本上就是做得很一般,不甚满意了。这里的孩子,无论做完一件多小的事,比如画了一幅画,写了一个字,剪了一个东西,帮了别人一下等等,老师和家长都会表扬。很多时候,还要拥抱孩子给以鼓励。妈妈们‘我爱你’不离口,说得可自然了。他们认为正面的表扬、鼓励和爱,永远都不嫌多。”
隔天,三猪的老师给了蔡真妮一张纸,说:“这个或许对你有帮助。”纸上打印的是,《101种表扬孩子的话》,蔡真妮看了大受启发。
这里边的好多话,现在常挂在她的嘴边:Excellent!(太出色了);Great work!(做得太好了);Beautiful!(漂亮); Fantastic!(太奇妙了);Awesome!(真了不起);What a great imagination!(多妙的想象);Super work!(超级棒);Super!(极好); I’m proud of you!(我为你骄傲);You really tried!(你确实尽力了)……
蔡真妮的体会是,常说这些表扬话,不光孩子受用,就是大人听了,也会感觉很好。“可以用在夫妻、朋友、同事、上下级等所有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用得恰当,一定比‘挺好’、‘不错’、‘对’这样普普通通的字眼效果好,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绝佳的润滑剂。”
汤姆·赫靳斯(TomHawkins)先生有一个大家庭:妻子玛歇尔(Marcia)、大儿子扎克(Zach)6岁、二儿子乔(Joe)5岁、三儿子萨姆(Sam)3岁和小女儿嘉比(Gabby)1岁半。夫妻俩来自美国,一直为国际学校工作,足迹遍及土耳其、挪威和中国。在土耳其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大儿子扎克和二儿子乔。在挪威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三儿子萨姆和小女儿嘉比,直到去年7月,他们举家来到了中国。作为北京国际学校校长,管理和安排好4个孩子的生活对汤姆.赫靳斯先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妻子玛歇尔作为国际学校的资深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在对幼儿的照料和早期启蒙上,也颇有见地。
和孩子多说话
也许身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妈妈玛歇尔深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老大扎克到老小嘉比,孩子们1岁以前,玛歇尔就喜欢和他们说话,喜欢说出孩子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当孩子在桌子附近玩耍时,妈妈就亲切地叫着孩子的名字:“嘉比,看一看这是桌子,桌子是棕色的。”小嘉比听见妈妈的话,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妈妈说的这个方方正正的大东西,小脑瓜里印下了“桌子”这个词。虽然嘉比不一定马上重复妈妈说的话,但她理解了。有时,妈妈会用语言让孩子去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嘉比,给我拿一个球”,嘉比会乐颠颠地去把球递给妈妈。这种在前语言期,和孩子充分交流的方式,既让孩子提前做好了开口说话的准备,又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关爱。
而作为一位主管高中部学生的中学校长,爸爸汤姆在育儿的细节上也十分专业。他说当孩子刚刚呀呀学语时,由于发声和使用词语还都不熟练,孩子往往用眼睛望着你,小手拉着你,想把你往某个地方领。这时汤姆就会问:“你想要什么?告诉我,你想要什么?”这样就给了孩子时间和机会,练习说出他想要的东西。孩子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愿了,当他和别人交往时,就更少发生争执,避免因表达困难而在交往中感到沮丧。
当孩子们已经会较熟练地使用语言后,每当他们从学校、幼儿园回到家,妈妈玛歇尔就会和孩子聊聊一天来各自生活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她会告诉孩子们今天班里某个学生给大家讲了关于战争的故事,而孩子们也会告诉她自己在幼儿园、学校中见到、听到的趣事。语言的功能是与人交流,那么首先在家里,就发挥起语言的这个重要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与家人沟通的习惯。
你能行!
孩子出生后的头一年里,父母要给予孩子很多照料。但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他们的能力和信心也需要有一个成长空间,而不能被过多的照料所掩埋。恰当而适时地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机会,能使孩子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拿亲眼所见的实例来说,1岁半的嘉比对放在桌子上的圆珠笔产生了兴趣。她拿起笔,在手中转来转去,一不留神,把笔帽给转开了。弹簧“啪”地一声,把笔帽弹到了沙发后面。小家伙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了。爸爸汤姆没有替女儿去捡起笔帽,也没有任由笔帽躺在沙发后面,他把沙发轻轻推开,让女儿走进去把笔帽捡起来。女儿犹豫地看了看爸爸,汤姆充满信心的对女儿说:“你能行!”小嘉比在爸爸的鼓励下,走到沙发后面,捡出了那个笔帽。爸爸立即把圆珠笔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父女俩相视而笑。这样的事例在他们一家的生活中,十分常见。
妈妈玛歇尔中午领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吃了一顿美美的午餐。吃完后,妈妈没有自己一个人大包大揽,或让阿姨帮着收拾所有的碗盘,而是告诉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拿一些东西回屋。”老大扎克和老二乔把盘子收拾了,端进屋;老三萨姆把刀叉拿进了屋;1岁半的老四嘉比并没有分派上什么任务,可她却主动把地上的一个塑料碗捧进了屋。哥哥们看见了,都高兴地夸她长大了。嘉比也为自己能为大家做一点贡献,而不只是需要照料的小婴儿而自豪。
汤姆和玛歇尔都坚持一个观点:一定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自我服务,同时参与家务劳动,他们会明白支撑一个家庭需要投入多少辛苦和劳动。
说“对不起”
良好的举止仪态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许多母亲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懂礼貌,有教养,那么有礼貌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妈妈玛歇尔在家里并不因为自己是母亲,就只对孩子们提要求,她在教孩子正确的行为举止时,总是自己先做到。拿向人道歉来说,当我们有意无意伤害了别人时,应该向人说“对不起”。而这一点许多成人往往是只能言传,不能身教。
有一天,玛歇尔在家照看小女儿嘉比,她蹲下来帮助嘉比取画笔时,不小心碰了嘉比的头,玛歇尔马上就说:“对不起!”并轻柔的摸了摸嘉比的头。嘉比从妈妈的举止言谈中,明白了当你碰疼了别人,妨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可才1岁半的她还不会区分生命物与非生命物,于是在她不小心碰到了墙壁时,她以为墙壁被碰疼了,也连忙向墙壁说“对不起”。妈妈玛歇尔听到后,却很欣喜地笑了,因为玛歇尔知道女儿懂得了什么情形下要向别人道歉。
阅读的乐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汤姆.赫靳斯先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工作便利就是不用经常出差。虽然担任一校之长工作忙碌一些,但他还是把晚上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孩子们身上。晚上的阅读是一家人在一起共度的亲子时光。大家围坐一圈,扎克、乔或者萨姆会轮流去选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交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几年下来,孩子们都养成了阅读的爱好,每当一家人组织外出旅游时,孩子们都要带上一些图书作为闲暇时的自娱活动。
在美国,往往家庭中都有几个孩子,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潜能是不会完全一样的,父母就要学会去发现和接受每个孩子独立的个性,顺应他们的个体潜质,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阅读这一点上,老大扎克是兴趣最大,识字也最多的。老二乔对阅读也有浓厚兴趣,但却更善于与人交往,非常会照顾他人,富有爱心。在运动能力上,超过了大哥扎克,早早地就开始了骑自行车、踢足球、打棒球等体育活动。老三萨姆则有些害羞,好奇心强,在语言方面和大哥扎克一样,较有天赋。现在才3岁,就能较快记住故事的内容,并给别人讲一些自己读过的笑话。嘉比虽是个小女孩,但胆量却最大。在哥哥们的影响下,1岁半的嘉比什么都要尝试,跳水、骑车、攀登,对陌生人很容易就熟悉了,并能迅速和人拉近距离。阅读方面,是喜欢和哥哥们凑到一起,似懂非懂地听故事。
由此可见,作为父母,汤姆和玛歇尔在阅读这件事上,并没有刻意要求每个孩子都达到同样的标准,而是普遍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多的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不是为了让孩子能识多少个字,才去读书。事实正好相反,当孩子们尝到了阅读的快乐,自己就愿意去练习识字了。
美国人的育儿心经和教子绝活
10/12/06 11:19:25 标签:美国 育儿心经 教子绝招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