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成人在教育儿童时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哈佛家训》里有一则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取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得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不再踢垃圾筒。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听垃圾筒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地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踹时就不那么卖劲了。又过几天,老人又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筒。
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与其他人的直接劝阻相比,老人的说服工作不着痕迹,却有明显的效果。分析他的方法可以看到,老人先通过“给予”,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这是第一步,目的是降低“乐趣”。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然后,老人通过减少支付,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这件事产生逆反心理,这是第二步。最后,老人进一步减少支付,并且给出一个让他们不能接受的10美分,使他们在心理上对踢垃圾桶这件事产生排斥感,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原本令几个年轻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那肯定难了。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和写作业没有关系,但它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却可以运用到儿童的作业管理上。那就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和家长却把方法用错了。最典型且最愚蠢的做法是以“写作业”作为惩罚手段,来对付学生的某个错误。许多家长或教师的口头禅就是“你要再不听话,就罚你写作业”。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普遍了,惩罚手法之多之重,简直是触目惊心。
我听一位家长说她儿子因为忘了带英语作业本,被老师罚写一百遍“我忘记带英语作业本是不对的”这句话。老师这样做,已完全不是为了教育,仅仅是报复心理下的滥施淫威。孩子是弱势者,他没有办法,只能把这句话写一百遍。可以想象,这会让孩子感到多么恶心,英语课在他心中可能永远成为一门恶心课程了。
我还见识过一位老师,对于班里不听话的孩子,不打也不骂,就是下课不让玩,叫到办公室写作业。孩子的顽劣倒是治好了,但经她这样治理的孩子,基本上都永远不再爱学习了。
北京某所小学,要求孩子作业本不许有一个错字,如果出现一个错别字,不仅这一个字要写一百遍,整个这一页内容都要重写一次。这种“株连法”使孩子们在写作业时提心吊胆,生怕写错一个字,他们早已忘了为什么要写作业,他们只是在为“不出错”写作业。孩子们刚刚开始进入学习的征途,就已经开始迷失学习的方向了。
还有更惨痛的例子。2007年4月25日,广东增城市某中学一名初一的学生,因为英语考试时说话,被老师罚抄单词,从第一课到第十四课,每个单词罚抄10遍。 这个孩子当晚自杀。
许多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当“作业”变成一种刑具,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吗,孩子还能对它产生好感吗?
这个问题追究到底,至少可以看出这些成年人的三个问题:一是在教育孩子中不能细腻体察孩子的心理,不考虑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只是满足于孩子表面的、暂时的服从;二是自己内心不热爱学习,潜意识中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就会在生了气寻找“刑具”时想到写作业;三是权威意识在毫无反击之力的儿童面前变得肆无忌惮,人性中的恶不小心流露出来。
惩罚性质的作业,无不说成是为了孩子,其实它的第一动因只是成人在出恶气,和教育无关。它对儿童的学习只有毁坏,没有成全。从本质上说,它只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施暴手段。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正如“满汉全席”人人爱吃,但如果我们这样对待一个人,让他天天吃满汉全席,而且规定他必须顿顿吃够多少,少吃一口就罚多吃一百口——这样做上一段时间试试看,这个人以后再见到吃的不吐才怪呢。
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并认真琢磨。
反过来可以推导出,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同时最最重要的是让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这无论在学习还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适用的。
圆圆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写作业非常不认真,字写得歪歪扭扭,极不像话。她爸爸在无意中瞥了一眼,吃惊她怎么把作业写成这个样子,批评她是在敷衍了事,希望她重写。圆圆不服气,不讲理地嚷嚷,态度很不好。这激怒了她爸爸。他粗暴地一下把圆圆已写了几行的一页作业撕掉,要求她重写。圆圆大哭,一边哭一边开始重写,因为她知道作业不写是不行的。过一小会儿,她爸爸又去看,发现她写得比前一次更差了,好像故意要和他作对似的。他就又批评她,圆圆在情绪上表现得更对抗了。她爸爸十分生气,就又一把撕掉这一页,要求她必须认认真真地写,否则就不行。圆圆又哭起来,扔了笔,赌气说她不写了。爸爸看时间已晚,有些着急,就给她讲道理,说这么晚了,明天还要上学,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写,一次就写好了,就不用耽误这么多时间了。圆圆才不理会他的这些大道理,就是不写。
我发现她爸爸犯了个错误,这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赶快走过去,拉开气乎乎的先生,拿起被撕下的作业纸看看,平静地对圆圆说:“你这样写确实不对,你看这字都写什么样了。”圆圆听我也这样说,更有些不服气,越发拿出一副“就是不写”的样子。我看看她的态度,还是和颜悦色地对她说:“如果你认为写作业是件不好的事,从今天开始,就不用再写作业了。”
我动手去收她的作业本,圆圆在这一瞬间有些迷惑,目瞪口呆地看着我。我拿起她的作业本,合上,对她说:“学习是件好事,看来你不想学习。所以……”我把作业本卷在手中,口气确定地告诉她,“我想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以后不许你再写作业了!”
圆圆看我是认真的,一下慌了神,下意识地要把作业本抢回来。她在这一瞬间肯定想到了要是写不完作业,明天到学校会挨老师批评。她急得抱住我胳膊,踮起脚,要把作业本抢回来,嘴里喊着“给我,给我”。我把作业本举起来,不让她够着。我说:“你把字写成那个样子,那么不认真,就该剥夺你写作业的资格,别写了。”圆圆急得又要哭,她一边试图抢回作业本,一边说“我要好好写,给我!”
我听她这样说,态度也和缓些,让她先不要抢作业,要和她坐下谈谈。
我问,“刚才爸爸让你好好写,你不愿意,两次都写得那么差。妈妈想问你,你是不是觉得好好写作业是件不好的事,写得差些才好?”圆圆回答说不是,说好好写才好。
我又问她,“是不是好好写作业就非常累,不好好写就很轻松?”她摇摇头说不是。我想想,实事求是对她说:“认真写和不认真写可能有一点差别,写得好需要多用一点心,是不是?”她说是,这时神情开朗了一些。
我接着问,“你觉得把作业写得整整齐齐心情更好,还是写得乱七八糟心情更好?”圆圆说写得整整齐齐心情好。
我故意激她,“可写整齐不如写得乱轻松啊。你看,写得乱些只要拿根笔随便往本子上划拉就行,写得整齐却需要认认真真地,把每一笔每个字每一行都写好。我看还是写得差些轻松。”圆圆想一下说:“不对,一样轻松!因为,因为……”
她想表达什么,但一下组织不起语言。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想说,写好写坏,用的是一样的力气。比如一个字是五画,写好写坏都是五画,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把她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她非常高兴,眼神明亮地说是,神情已大为坦然。
我抱起她放到我腿上说:“嗯,这样说,写好写坏,费的力气差不多,认真写还心里更愉快,是不是?”圆圆说是。我们的谈话到这里已很愉快了。
到这里,我通过对话,已让圆圆主动表达出了“作业应该好好写”这样一个想法。达到这个目的后,剩下的只是再巩固一下她的想法,并且给她一个台阶下了。
我看一下桌上被爸爸撕下来的两张纸说:“今天爸爸也做得不对,不应该撕作业本。小圆圆今天把作业写得不整齐,不是正好做了一个试验嘛,知道了把作业写整齐和写得乱,用的力气一样,但写好了心情更好。如果不这样试,哪能知道这些呢,你说是不是?” 圆圆点点头,自己也感觉就是这么回事,理直气壮地看爸爸一眼。她爸爸赶快给圆圆道歉,说他不该那样做。
我又说:“宝贝肯定从明天就会认真写作业,才不会傻乎乎地乱写,弄得自己不高兴呢,是不是?”圆圆肯定地点点头说就是。
我用赞许和信任的目光看着她说:“这样的话,妈妈就把本子还给你。看来妈妈也错怪小圆圆了。”失而复得的作业本回到手中,圆圆完全没有了和家长的对抗及对作业的抵触,重新摊开了本子,流露出珍惜的神情。
这时我想到孩子在行为上容易出现反复,还是要给她打个预防针,尽量让她面对作业时有良好的心态,在出现反复时能有自我调整的心理基础。我就说:“如果你哪天不想认真写作业,也可以把作业写乱了,再做一次试验,看看认真写和不认真写有多大差别,体会一下哪样更好。”圆圆说“不用试了,认真写更好”,看得出这是她的真心话。
我没再说别的,亲亲她的小脸蛋,走开了。等她晚上睡觉后,我们悄悄从她书包中拿出本来看,果然写得整整齐齐的。此后,圆圆一直能好好地写作业,再不让我们操心。
我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就把这种“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的思想讲给他们。其中一些家长一听就摇头,说:我的孩子,你要罚他不写作业,他高兴死了,哪里会再抢过本来,他根本不怕第二天老师批评。
这样的孩子确实有,但这种行为已不代表儿童的天性,只是天性被屡屡扭曲的一个后果。它反映的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是该儿童身上这方面的“病症”已进入较严重阶段。这个“疾病”的起因,多半是孩子在最初面临不想写作业这个问题时,遇到了像圆圆爸爸那样解决问题的家长或老师。尽管具体做法可能不一样,但简单粗暴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以惩罚方式让孩子去写作业。天长日久,既伤害了孩子对写作业的兴趣,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变得厌学且厚脸皮。
成人在教育儿童中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首先不相信儿童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担心不及时管教,孩子就会一路下滑;其次认为自己对孩子说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
针对这一问题,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管理孩子时,一定要小心,不要站到教育的对立面去。遇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都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操纵孩子。被操纵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把心思用于反操纵上,他会渐渐变得毫不在乎大人的话,堕落,并且丧失理性和自爱之心。写作业是当前儿童教育中,最为密集地表现“教育”还是“控制”的事件,这个事情上最需要家长反思。
弗洛姆还说,“运用破坏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结果,即实际上改变了目的。尽管目的仍然在观念中存在。” 在任何具体教育细节上,家长一定要考虑目标与手段的统一问题。把作业当刑具使用,还是当奖品使用,这不是个小区别,它是分水岭,决定了你是在走向目的,还是走向目的的反面。
成人在教育儿童时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哈佛家训》里有一则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取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得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不再踢垃圾筒。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听垃圾筒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地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踹时就不那么卖劲了。又过几天,老人又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筒。
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与其他人的直接劝阻相比,老人的说服工作不着痕迹,却有明显的效果。分析他的方法可以看到,老人先通过“给予”,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这是第一步,目的是降低“乐趣”。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然后,老人通过减少支付,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这件事产生逆反心理,这是第二步。最后,老人进一步减少支付,并且给出一个让他们不能接受的10美分,使他们在心理上对踢垃圾桶这件事产生排斥感,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原本令几个年轻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那肯定难了。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和写作业没有关系,但它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却可以运用到儿童的作业管理上。那就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和家长却把方法用错了。最典型且最愚蠢的做法是以“写作业”作为惩罚手段,来对付学生的某个错误。许多家长或教师的口头禅就是“你要再不听话,就罚你写作业”。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普遍了,惩罚手法之多之重,简直是触目惊心。
我听一位家长说她儿子因为忘了带英语作业本,被老师罚写一百遍“我忘记带英语作业本是不对的”这句话。老师这样做,已完全不是为了教育,仅仅是报复心理下的滥施淫威。孩子是弱势者,他没有办法,只能把这句话写一百遍。可以想象,这会让孩子感到多么恶心,英语课在他心中可能永远成为一门恶心课程了。
我还见识过一位老师,对于班里不听话的孩子,不打也不骂,就是下课不让玩,叫到办公室写作业。孩子的顽劣倒是治好了,但经她这样治理的孩子,基本上都永远不再爱学习了。
北京某所小学,要求孩子作业本不许有一个错字,如果出现一个错别字,不仅这一个字要写一百遍,整个这一页内容都要重写一次。这种“株连法”使孩子们在写作业时提心吊胆,生怕写错一个字,他们早已忘了为什么要写作业,他们只是在为“不出错”写作业。孩子们刚刚开始进入学习的征途,就已经开始迷失学习的方向了。
还有更惨痛的例子。2007年4月25日,广东增城市某中学一名初一的学生,因为英语考试时说话,被老师罚抄单词,从第一课到第十四课,每个单词罚抄10遍。 这个孩子当晚自杀。
许多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当“作业”变成一种刑具,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吗,孩子还能对它产生好感吗?
这个问题追究到底,至少可以看出这些成年人的三个问题:一是在教育孩子中不能细腻体察孩子的心理,不考虑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只是满足于孩子表面的、暂时的服从;二是自己内心不热爱学习,潜意识中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就会在生了气寻找“刑具”时想到写作业;三是权威意识在毫无反击之力的儿童面前变得肆无忌惮,人性中的恶不小心流露出来。
惩罚性质的作业,无不说成是为了孩子,其实它的第一动因只是成人在出恶气,和教育无关。它对儿童的学习只有毁坏,没有成全。从本质上说,它只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施暴手段。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正如“满汉全席”人人爱吃,但如果我们这样对待一个人,让他天天吃满汉全席,而且规定他必须顿顿吃够多少,少吃一口就罚多吃一百口——这样做上一段时间试试看,这个人以后再见到吃的不吐才怪呢。
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并认真琢磨。
反过来可以推导出,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同时最最重要的是让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这无论在学习还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适用的。
圆圆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写作业非常不认真,字写得歪歪扭扭,极不像话。她爸爸在无意中瞥了一眼,吃惊她怎么把作业写成这个样子,批评她是在敷衍了事,希望她重写。圆圆不服气,不讲理地嚷嚷,态度很不好。这激怒了她爸爸。他粗暴地一下把圆圆已写了几行的一页作业撕掉,要求她重写。圆圆大哭,一边哭一边开始重写,因为她知道作业不写是不行的。过一小会儿,她爸爸又去看,发现她写得比前一次更差了,好像故意要和他作对似的。他就又批评她,圆圆在情绪上表现得更对抗了。她爸爸十分生气,就又一把撕掉这一页,要求她必须认认真真地写,否则就不行。圆圆又哭起来,扔了笔,赌气说她不写了。爸爸看时间已晚,有些着急,就给她讲道理,说这么晚了,明天还要上学,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写,一次就写好了,就不用耽误这么多时间了。圆圆才不理会他的这些大道理,就是不写。
我发现她爸爸犯了个错误,这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赶快走过去,拉开气乎乎的先生,拿起被撕下的作业纸看看,平静地对圆圆说:“你这样写确实不对,你看这字都写什么样了。”圆圆听我也这样说,更有些不服气,越发拿出一副“就是不写”的样子。我看看她的态度,还是和颜悦色地对她说:“如果你认为写作业是件不好的事,从今天开始,就不用再写作业了。”
我动手去收她的作业本,圆圆在这一瞬间有些迷惑,目瞪口呆地看着我。我拿起她的作业本,合上,对她说:“学习是件好事,看来你不想学习。所以……”我把作业本卷在手中,口气确定地告诉她,“我想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以后不许你再写作业了!”
圆圆看我是认真的,一下慌了神,下意识地要把作业本抢回来。她在这一瞬间肯定想到了要是写不完作业,明天到学校会挨老师批评。她急得抱住我胳膊,踮起脚,要把作业本抢回来,嘴里喊着“给我,给我”。我把作业本举起来,不让她够着。我说:“你把字写成那个样子,那么不认真,就该剥夺你写作业的资格,别写了。”圆圆急得又要哭,她一边试图抢回作业本,一边说“我要好好写,给我!”
我听她这样说,态度也和缓些,让她先不要抢作业,要和她坐下谈谈。
我问,“刚才爸爸让你好好写,你不愿意,两次都写得那么差。妈妈想问你,你是不是觉得好好写作业是件不好的事,写得差些才好?”圆圆回答说不是,说好好写才好。
我又问她,“是不是好好写作业就非常累,不好好写就很轻松?”她摇摇头说不是。我想想,实事求是对她说:“认真写和不认真写可能有一点差别,写得好需要多用一点心,是不是?”她说是,这时神情开朗了一些。
我接着问,“你觉得把作业写得整整齐齐心情更好,还是写得乱七八糟心情更好?”圆圆说写得整整齐齐心情好。
我故意激她,“可写整齐不如写得乱轻松啊。你看,写得乱些只要拿根笔随便往本子上划拉就行,写得整齐却需要认认真真地,把每一笔每个字每一行都写好。我看还是写得差些轻松。”圆圆想一下说:“不对,一样轻松!因为,因为……”
她想表达什么,但一下组织不起语言。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想说,写好写坏,用的是一样的力气。比如一个字是五画,写好写坏都是五画,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把她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她非常高兴,眼神明亮地说是,神情已大为坦然。
我抱起她放到我腿上说:“嗯,这样说,写好写坏,费的力气差不多,认真写还心里更愉快,是不是?”圆圆说是。我们的谈话到这里已很愉快了。
到这里,我通过对话,已让圆圆主动表达出了“作业应该好好写”这样一个想法。达到这个目的后,剩下的只是再巩固一下她的想法,并且给她一个台阶下了。
我看一下桌上被爸爸撕下来的两张纸说:“今天爸爸也做得不对,不应该撕作业本。小圆圆今天把作业写得不整齐,不是正好做了一个试验嘛,知道了把作业写整齐和写得乱,用的力气一样,但写好了心情更好。如果不这样试,哪能知道这些呢,你说是不是?” 圆圆点点头,自己也感觉就是这么回事,理直气壮地看爸爸一眼。她爸爸赶快给圆圆道歉,说他不该那样做。
我又说:“宝贝肯定从明天就会认真写作业,才不会傻乎乎地乱写,弄得自己不高兴呢,是不是?”圆圆肯定地点点头说就是。
我用赞许和信任的目光看着她说:“这样的话,妈妈就把本子还给你。看来妈妈也错怪小圆圆了。”失而复得的作业本回到手中,圆圆完全没有了和家长的对抗及对作业的抵触,重新摊开了本子,流露出珍惜的神情。
这时我想到孩子在行为上容易出现反复,还是要给她打个预防针,尽量让她面对作业时有良好的心态,在出现反复时能有自我调整的心理基础。我就说:“如果你哪天不想认真写作业,也可以把作业写乱了,再做一次试验,看看认真写和不认真写有多大差别,体会一下哪样更好。”圆圆说“不用试了,认真写更好”,看得出这是她的真心话。
我没再说别的,亲亲她的小脸蛋,走开了。等她晚上睡觉后,我们悄悄从她书包中拿出本来看,果然写得整整齐齐的。此后,圆圆一直能好好地写作业,再不让我们操心。
我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就把这种“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的思想讲给他们。其中一些家长一听就摇头,说:我的孩子,你要罚他不写作业,他高兴死了,哪里会再抢过本来,他根本不怕第二天老师批评。
这样的孩子确实有,但这种行为已不代表儿童的天性,只是天性被屡屡扭曲的一个后果。它反映的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是该儿童身上这方面的“病症”已进入较严重阶段。这个“疾病”的起因,多半是孩子在最初面临不想写作业这个问题时,遇到了像圆圆爸爸那样解决问题的家长或老师。尽管具体做法可能不一样,但简单粗暴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以惩罚方式让孩子去写作业。天长日久,既伤害了孩子对写作业的兴趣,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变得厌学且厚脸皮。
成人在教育儿童中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首先不相信儿童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担心不及时管教,孩子就会一路下滑;其次认为自己对孩子说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
针对这一问题,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管理孩子时,一定要小心,不要站到教育的对立面去。遇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都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操纵孩子。被操纵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把心思用于反操纵上,他会渐渐变得毫不在乎大人的话,堕落,并且丧失理性和自爱之心。写作业是当前儿童教育中,最为密集地表现“教育”还是“控制”的事件,这个事情上最需要家长反思。
弗洛姆还说,“运用破坏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结果,即实际上改变了目的。尽管目的仍然在观念中存在。” 在任何具体教育细节上,家长一定要考虑目标与手段的统一问题。把作业当刑具使用,还是当奖品使用,这不是个小区别,它是分水岭,决定了你是在走向目的,还是走向目的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