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之“全民健身日”

11/02/18 15:54:50 标签: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一般认为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俗话说:“吃了十五饭,各人找活干”。意思是说,过了十五,这个年就算过完了。 但人们却忽略了传统习俗中另一个重要日子,也就是“正月十六”。实际上,正月十六这一天,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中,是一个民间习俗非常多的日子。在我们这边正月十六是“走百病”的日子,很多人重视正月十六不亚于元宵节,不少地方还有过“十六夜”、吃“收心馄饨”的说法,实际上,它才是年节中真正的最后一天,是预示新的一年开始劳作的日子。早在汉代,就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说法,在中原地区正月十六是“朝人宗庙日”,在苗族节日中正月十六是“香粉古龙坡会”,在南方一些方,有“正月十六行通济”,“正月十六走太平”、“正月十六爬城头”等传统习俗。

春节期间,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民间几乎每一天都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如“腊八”、“小年”、“除夕”、“破五”、“人日”、“谷日”、“元宵”等,每一天都有确定的寓意,都要举行祭拜祖先、除旧布新、迎禧纳福等庆祝祈福活动。那么,正月十六各地又有哪些习俗活动呢?

一、出行去病的习俗

这一习俗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各地,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地区,不少省份都有在正月十六这天外出、踏行、游览的习俗。有的地方叫“走百病”,有的叫“遛百病”、有的叫“散百病”。据说,在这一天出行走动,可以祛除百病,得到平安。

自古以来,老北京一带就有正月十六“走桥摸钉”、“走百病”的习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贸易,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中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一首叫《走百病》的风土诗曾这样写道:“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在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清人劳之辨《上元杂咏》云:“旧有宜男,城门踏月过。相邀诸女伴,夜半手摩挲。”咏的也是这种风俗。

旧日北京在“走桥”的同时,还有“摸钉”的习俗。《宛署杂记》记载:“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驰夜禁,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说的是,走桥时,妇女们一定要到城门洞里摸一摸城门上的铜钉。因“钉”与“丁”谐音,寓即添丁,谓此举“宜男”。据称,摸到铜钉的,就可以生子。

明清两代,老北京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习俗。一到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就会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地出游。凡是有桥的地方,前面都有人举着香开路,后边的则结伴而过,谓之“度厄”。也叫“丢百脖”、“走百病”。据说,不过桥的不能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之内无腰腿病痛之患。过去,走百病者多为妇女。因为妇女一年到头很少出门,只有在这一天,家中长辈们才会劝她们都出来走走。经过“走桥”,确实能使她们放松心情、活动筋骨,有助于来年身体健康。有一首《夜春词》,曾这样写道:“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但,走百病也不一定都是妇女的行为。山东莒县等一些地方是男女同游,也称“走老貌”。《正德江宁县志》载: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意思是男女分别结伴而行。

至今北京郊县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只是已经从晚上改到了白天。一到正月十六,有抱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等,都要从家里走出去。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都是游走的人群,他们边走边看,边走边唱,兴致盎然。

山东邹城一带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习俗。十六这一天为孟庙一年一度的庙会。男男女女都要穿红戴绿,熙熙攘攘地到孟庙赶会,百姓称之为“走百病”,意在祈求全年幸福。同时还要亲自用手摸摸驮碑石兽赑屃的脑袋和屁股,有“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的说法,以至碑座赑屃的头和屁股都被大家摸得油光蹭亮。

河北沧州一带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习俗。每到正月十六晚上,人们倾城而出,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门观花灯、放焰火、走桥头、丢药渣,俗称“遛百病”,也称走百病、丢百病、走三桥、摸钉。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河北井陉县一带有正月十六“转黄河”的习俗。该县南王庄、芦庄、胡家滩等村都有专门的组织“黄河会”,会内有会田十多亩供大家轮流耕种,轮到谁家种会田时,这一年就由谁家主持操办黄河会。十六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白天黑夜都要去“转黄河”。操办的人会布置由人群组成的“黄河阵”,人们扶老携幼、鱼贯而入。据说,谁能从阵内转出,这一年就可以消灾除病。在东王庄一带,也有叫“游百病”的。人们在游走路上佩戴柏枝,故意让柏枝掖掉,称作“板(扔)百病”。

河南新县、光山一带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当地称为“玩十五、逛十六”。正月十六日一大早,男女老幼就会穿上新衣,成群结队的走出家门,到野外田间走看踏青。安阳地区有正月十六逛庙会、到郊外踏青的习俗。当地有“正月十六不走动,闺女媳妇定得病。”的说法。

青海一带民间也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习俗。这一天,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都要外出游览散步,以驱除病邪、祈求健康。大家出门散步时,还要专门往地上撒一些钱,任别人去捡。据说这样,家中的病邪灾难就会被捡钱的人带走,一年内会平平安安。陕北延安等地也是在正月十六这天,男女老幼携酒登山聚饮,名曰“散百病”。

“走百病”在南方地区称作“走三桥”。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长、元《志》皆载:“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正月十六这天,妇女们互相邀约,三五成群,一路观灯赏月,历三桥而止。而且返回的路不能重复,须从另路而回。那时的桥多为石拱桥,桥高、坡陡、台阶多。一日之中连走路,带上桥、下桥,确实能强身健腿,帮助消化。南京郊县附近农村有“走三桥”的说法。据传,这天人们只要走过三座桥,便可一年内去除百病。

广东佛山民间有正月十六“行通济”的习俗。有“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的说法。“通济”即“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旧佛山八景之一。民国初年的《佛山忠义乡志》中有“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的记载。明时,通济桥两岸各建有一座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每逢正月十六,四乡男女老少,联群结队,携男带女,步行至通济桥,或在社坛焚香烛、烧炮仗,或步入南济观音庙烧香,参神叩拜。行通济桥时,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复返,否则不吉利。建国后桥毁庙拆,这项活动曾一度停止。近年,人们又渐兴此俗,每年均有一些群众“行通济”。

安徽全椒县有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习俗。“太平”即“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原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伐陈时,曾造橹于此,故称为贺橹桥,后改称太平桥。1992年,全椒县政府重建太平桥,在原址附近新造了一座钢索斜拉式大桥。据称,从东汉开始,当地就有了走太平桥的习俗。《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南北朝梁宗檩《荆楚时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即消灾祛病的意思。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都要到太平桥上走一走。为了讨吉利、求平安,连滁州、合肥、南京、上海、江浙一带的生意人也要专程来到全椒,参加走太平活动,以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相传走太平桥的习俗,与一个叫刘平的人有关。刘平,楚彭城人,字公子,建武间,官拜全椒长。传说刘平作全椒长时,将朝廷拨下的建城款购买粮食救济灾民,结果被罢官获罪,押解京城问斩。全椒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太平桥,这天恰为正月十六。此后,每逢这天,人们都要到太平桥焚香燃竹,以追念刘平。后来,渐渐衍化成为走太平。

南京有“正月十六爬城头”的习俗。据传,此俗源于明代。因为城墙是士卒守备要地,朝廷本是不准老百姓登临城头的。后来,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允许正月十六可以让老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以后相沿成习。每到正月十六这天,老百姓就从四面八方涌向石城、三山、聚宝、通济等城头,攀登马道,徜徉于城头之上。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道:“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萧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现在,正月十六这天,到中华门城堡、中山门、挹江门、鬼脸城、台城、紫金山等地登高爬城的人仍络绎不绝。

二、烤火祛病的习俗

正月十六烤火祛病的习俗多集中北方一代。民间有烤火祛、家道兴旺的说法。北方不少地方都有正月十六“烧柏林、烤百病”的习俗。清朝《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河北石家庄、保定一带有正月十六日“烤百灵火”的习俗。也叫“烤柏龄火”或“烤百龄火”。称“烤柏龄,去百病”,可去灾除病、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这一带习惯上称柏树为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烤百灵火时主要是用柏树的树枝点火。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柏树枝,原来都是到墓地附近柏树多的地方采折,现在一般是到集市上购买。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堆起柏树枝,燃起熊熊的火焰。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烤火时,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全家人互相祝愿长寿百岁。有些老人还要在火里烤一些食物,说是吃了可以免灾去病。这时,整个大街、村子上空,都会同时燃放鞭炮、焰火,一时间烟雾迷漫,到处散发着浓重的柏树香味。称作百灵火的地方,据说还有这一天烤火十分灵验、包治百病、百试百灵的意思。烤完百灵火,就象征着年过完了,大家该盘算着干什么了,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了。

河北邢台、邯郸一带正月十六有烤“大门火”(也叫杂病火、大明火)的习俗。吃罢晚饭,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点起一堆大火。燃烧物多是自家的草墩子、破篦子、旧笤帚、烂家什,但必不可少的是柏树枝。其寓意为烧掉旧的,换上新的,辞旧迎新。烧柏树枝有去百病、驱百邪的意思。除祛病迎新的寓意外,烤火还有祈求人丁兴旺的涵义。人们说,“烧个墩儿养个孙儿,烧个篦儿养个妮儿”。如果家里儿媳妇怀孕,老婆婆一定会怀着自己的心愿,在火堆里烧想烧的东西。

山东、河南交界的农村,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各家都会点燃篝火,燃烧柏树枝条。孩子们会高唱“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的民谣。人们围拢在火堆旁,将全身烤遍,以期新的一年里祛除百病,平安健康。

河南新县、光山一带把正月十六晚上称为“十六夜”。有“十六夜跨火堆,跨去一年的晦气,烧旺一年的红运”的说法。天黑以后,挨家挨户都会燃起柴草。一家人都要从火堆上跨过,跨的次数越多越好,以求祛病消灾。十六夜一过,就算过完新年了。

河南安阳地区有“烧百病”的习俗。正月十六日这一天,要采折柏树枝,将柏枝塞进火炉膛内,全家老幼一起烤火,称可以驱除百病,万事如意。

陕北延安等地有十六夜晚点篝火的习俗,大人小孩在火旺时跳来跳去,称之“燎百病”。

三、艾灸祛病的习俗

甘肃天水一带有正月十六在伏羲庙“纸人灸病”的习俗。据称,天水伏羲庙内有不少苍劲挺拔的古柏树。柏树原有六十四棵,按六十四卦方位排植,当地百姓认为柏树是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会治病闻疾,无所不能。相传,正月十六为伏羲的生日,这天伏羲会派喜神给人间消灾,指定一株枝繁叶茂的柏树为喜神树为百姓治病。于是,每年正月十六日一大早,人们都会朝拜人宗庙(天水人将伏羲称为“人宗爷”),在喜神树前粘贴纸人,点艾草、香火灸病。“灸”是仿照中医学上针灸治病的原理而来的。据称,用艾草点戳纸人的哪个部位,就能祛除自己或亲友哪个部位的疾病。于是,自已或亲友有什么疾病伤痛,人们就用艾草点灸纸人对应的那个部位。现在,人们为了图方便,也有直接用香火点灸纸人的。于是,朝庙结束后,棵棵古柏树身上都会贴满无数被艾草或香火点灸的小纸人。别外,此地还有“游百病”的习俗。每年正月十六,人们都会成群结队出门,或游山玩水,或逛庙烧香,谓之“游百病”,称可以免灾消疾,四季平安。 

有的地方正月十六晚上还有“灸百病”的习俗。因为从前老百姓得病大部分要靠自己救治。如果有的病久治不愈,在这一天用艾草灸治就能痊愈。人们把端午节收割的艾叶搓成团,提前收藏起来,十六晚上放在槐树皮上点燃,然后再把槐树皮放到患病的部位灸烤。对一些慢性病,要一连灸烤三个正月十六。没病的人也要灸一灸,称可以预防疾病。同时,要边灸边说:“灸灸衣裳缝,一辈子不生病”,“灸灸门坎,一辈子不生癞”,等等。在河北广平一带,正月十六晚上患病的妇女会群聚窑下,称「陶灸」。

四、“回娘家”、“敛巧饭”的习俗

正月十六回娘家,是不少地方的节日习俗。在旧时农村,认为闺女嫁出去后就是婆家的人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日,所以媳妇不能回娘家团圆,一般都是正月十六回娘家。也有不少地方正月初二回娘家的。民谣中有“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接妮子”的说法。一般回娘家,要由娘家的哥哥或弟弟去接嫁出去的姐姐、妹妹。

河南安阳一带有正月十六回娘家的习俗。这天,中年以上妇女回娘家,要上午去下午回。青年妇女回娘家,要有新女婿相送,故“相看新女婿”的景象。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

山东枣庄地区有正月十六家家接闺女的习俗。滕州地区称正月十六接闺女为“走百病”。接来的闺女,必须在二月二之前送回婆家去。

一些地方有正月十六“踩百姓”的风俗。也就是出嫁的姑娘回到娘家后,要东串西走吃百家饭的意思。同时,还要“做巧米饭”。在正月十六中午,村里的少女们会结伙,从家中拿来米、面、绿豆,在村头地边支锅做饭。烧好饭后,盛到碗里,高声呼喊:“东来燕,西来燕,都来吃我做的巧米饭!”这时,从外村回娘家的闺女路过此处,就会尝上几口,连声称赞好吃。做饭的少女们也就讨到了吉利。

北京怀柔一带有“敛巧饭”的习俗。每到正月十六前夕,村里的少女便到各家各户敛收粮食、蔬菜,正月十六日这天,由成年妇女将其做熟,分给全村的妇女共同品尝。活动期间,要在做饭的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象征吉祥的物品。吉祥物分到谁的碗里,就寓意着她新的一年能够乞求到巧艺和财运。现在,怀柔县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每年都要举办以“敛巧饭”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 

五、“拉保保”的习俗

四川一带有正月十六“游毛病、拉保保”的习俗。那里的俗话是“正月十五吃元宵,正月十六拉保保。”“拉保保”是川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保保”是四川一带的方言,拉保保,是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也就是为了保佑小孩儿平安长大,要找命好的人做干爹干妈。所以,干爹也叫保爹,干妈也叫保娘。

据传,从唐代开始,川西广汉一带就有正月十六男女老少外出踏青“游毛病”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驱除病痛,祈求平安和好运。传说明末清初时,当地一位姑娘随母亲到雒城“游毛病”,遭到地痞的纠缠。姑娘急中生智,拉住正在出巡的县令,称其为“干爹”才得以自保。事后,县令非但没有怪罪她,反而将其收为干女儿。此后,广汉民间便形成了每年正月十六“游毛病”和“拜干爹——拉保保”的风俗。现在,四川广汉市已将正月十六确定为全民参与的节日,即“保保节”。活动当天,家长可以带上孩子游走公园,设法为看中的男子戴上帽子,只要被拉者不反对,从此两家便结为亲戚。

从以上全国各地形式多样的习俗中可以发现:正月十六这一天的习俗,最主要的寓意有三个。

一是祛病求平安;

二是出嫁姑娘回娘家;

三是认干爹,结亲戚;

四是年节的彻底结束。

从各地的习俗看,无论是烤火祛病、出行祛病还是艾灸去病,都是驱邪祛病、祈求平安的寓意。而出行祛病,又是先从妇女出行开始,后来衍变为男女老幼一齐外出行走。特别是,“走百病”、“散百病”、“游百病”、“遛百病”和“烤百病”、“烧百病”、“燎百病”这两大习俗,尽管叫法不同,却都有着共同的寓意,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和各民族之中。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平安幸福的美好心愿。民俗中的回娘家、敛巧饭、遛百病、拉保保又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从传统意义上看,正月十六可以说是一个老百姓祈求健康祛病的节日。有着通过积极运动祈求健康、祛病无疾的明确主题。因此,有必要对正月十六的民俗活动做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建议国家将正月十六日的民俗活动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正月十六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或“全民健康日”,继承其鼓励大家步行健身的科学精神,倡导大家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宝宝主页主人不允许匿名留言,请登录后再留言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