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毛院长的文章

11/02/28 22:27:17 标签:宝宝幼儿园院长的理念

孩子比你想象中坚强

他还这么小,他行吗?不会受伤吗?需要特别的照顾吗?面对孩子,爸爸妈妈总是牵挂太多,担心太多。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只是在“瞎操心”,他比你想象中坚强。可是,你很可能忽略甚至错过了他挑战困难的机会

场景一:

初识妞妞,她害羞地躲在妈妈身后不敢看我,我走近她,蹲下身子说:“好可爱的小女孩,你叫什么名字呀?”妞妞紧紧地抱着妈妈不搭理我,我就近拿了一个漂亮的娃娃给她玩,妞妞接过娃娃笑了。我继续追问:“你是叫妞妞吗?”妞妞忽闪着大眼睛勉强地张开了嘴:“是的。”这时,妞妞妈妈在一旁说:“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从不在陌生人面前回答问题,真没出息。”听了这话,我看到妞妞的眼神黯淡了,任我再三启发,她却再也不愿开口说话。

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把他们的“缺点”告诉老师:“这个孩子胆子很小”“他很内向,不爱说话”“他不爱吃这类食物的”……父母可能认为这是引起老师特别“照顾”自己孩子的有效方式,或认为这是表现谦虚的一种方式,殊不知,这样的谈话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大量的儿童心理学案例告诫我们:“经常在孩子面前向别人揭示孩子的弱点,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是种负强化行为——使孩子的弱点得以强化,久而久之,让孩子缺乏自信,压抑自己。帮助孩子学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挖掘优势,可以运用“建设性赞美”的方法——表扬的同时附加一条新的要求。例如,孩子不敢玩滑梯,父母可以先抱着孩子做上下游戏,并伴随情景化的语言描述:“宝宝爬上山了,宝宝开飞机了。”到孩子真的愿意参加游戏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鼓励:“宝宝真勇敢,现在跟着哥哥姐姐一起玩滑梯吧。”把焦点放在正面评价上,时刻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好玩伴,是欣赏自己的人,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人。美好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培养就是从父母的“正强化”开始的。

场景二:

东东妈妈36岁时才生下东东,所以家人都特别溺爱他。幼儿园的新生开始学游泳了,东东在参加水中游戏时非常高兴,但随着教学的推进,孩子即将面临闷水的难关,部分小朋友出现了害怕、哭泣等现象,其中也包括东东。一天,东东的妈妈和外婆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申请孩子不参加游泳活动了,妈妈说:“老师,东东来幼儿园是为了开开心心地玩,他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对他有要求。再说,不会游泳又不会对孩子的前途产生影响。”我给了东东妈妈这样的建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的态度最为关键,假如你坚信孩子学习游泳是正确的,坚信孩子能够学会游泳,孩子自然会信心大增。反之你自己害怕或者内心矛盾重重,不良的心理同样会感染孩子,抵制行为、无助心理或者哭泣行为也会由此引发。东东妈妈最后还是同意让东东学习游泳,大班毕业前东东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会了三种泳姿。在游泳展示活动后,东东妈妈握着我的手说:“想不到我们东东游泳游得这么好,这太让我惊喜了。”

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当一件全新的事出现在他面前,他可能会喜欢、可能会彷徨、可能会害怕……如果把孩子小小的彷徨放大,恐惧和退缩就会张狂地来;如果把孩子的喜欢和尝试的勇气放大,能力和自信就会徐徐走来。所以,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往往不是挫折和障碍,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父母的过分焦虑与溺爱,不但会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而且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无形间在孩子心理种下“我不行、我不会……”的恶果。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有积极学习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外面的世界并非总是和风细雨,孩子必须学着体验勇敢与坚强,不仅孩子需要努力,父母也需要努力。这里的努力,不是指简单的督促,而是要灌输给孩子一种持久的态度。这就要求父母自己要有成熟的心态和帮助孩子勇于面对困难的能力。同样,单纯的话语不能帮助孩子掌握有能力、有自信的感觉,只有当孩子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时,才能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和自我满足的感受。除此之外,家长要营造这样的氛围:你会在身边一直支持他,你相信他是有能力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体验到了什么样的事,都要让他坚信父母一直在爱着他,成功时为他喝彩,失败时全身心包容,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敞开怀抱迎接他。

场景三:

晶晶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上课的时候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次,幼儿园组织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晶晶的父母都参加了活动。在集体教学的时候,晶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晶晶回答了两个问题,也给了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学活动结束后,晶晶的父母却没有一丝笑容。此后连续三天晶晶没有来园,老师去关切的询问时,明显感觉到晶晶的父母态度很冷淡。第四天,晶晶的父母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投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我们的孩子回家以后情绪非常不好,哭着吵着不要到幼儿园来,我们感到晶晶心灵受到了创伤。”当天晚上,我和老师到晶晶家里去探望孩子,晶晶看到老师高兴地飞扑过来,老师问她:“晶晶,小朋友非常想念你,明天到幼儿园来好吗?”晶晶委屈的说:“妈妈说老师上课不让我回答问题,老师不喜欢我了。”原来是晶晶的父母对老师的误解影响了孩子。

经常有些高学历的家长向我反映老师“太凶”的问题: “老师为什么要批评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很敏感的,心灵会受到创伤。”甚至有一位爸爸因为女老师不朝他孩子微笑,就由此断定老师不喜欢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了,所以特意要带孩子到精神卫生中心去鉴定。

现在的家长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感到这与独生子女现象,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高期望值和一些教育误区都有联系。家中唯一的孩子成了他们的精神依托,他们希望所有的人都给孩子100%的爱和付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都不能“辜负”孩子的全方位成长。敏感的家长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总想着让环境为自己的孩子做改变。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未来社会的“缓冲地带”,从心理学上称为“社会习得性行为学习期”。无论孩子喜欢还是不喜欢,孩子的生活如同一张用人际关系编织的大网,在家里他们是家庭的一员,在幼儿园里是集体中的一员,将来还会面临就业、恋爱和成立家庭,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孩子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分享、自主、竞争等,才能直面人生。同样,在教育学原理中,第一条就是“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的指导与纠正,从而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

人生有喜悦、有收获,有沮丧、也有挫折,孩子也要学会面对这些,接受它们。父母应该用“勇敢”把自己武装起来,让孩子们也一样勇敢、自信。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名叫梅莱娜·若罗的法国小孩,她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假如地球是方的,孩子们就有地方藏身。但地球却是圆的,我们不能不面对世界。”既然地球是圆的,孩子迟早要学会自我保护,那么让孩子从小就树立适应世界的意识,显然是有益的。而聪明的大人们,你们愿意给孩子们这个机会吗?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