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朋友新买的手机被两岁的儿子摔坏了,朋友告诉我:“他摔坏手机后,我狠狠地打了他屁股两下,他哇哇大哭。我得让他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碰的。”
分析:这种情况下该不该打孩子?我的看法是不该打。
两岁的孩子,脑子里还没有故意破坏的概念,他只是对手机好奇,他想探索手机里面有什么好玩的,仅仅是探索或者感觉手机好玩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小,注意力不可能长期在一件事情或者一件玩具上。他不可能长时间拿着手机研究,他的兴趣可能只有几分钟而已。等他探究完了,他可能就会随手把手机扔掉。他并不知道,手机扔地上有可能摔坏,他只知道,这个“玩具”我不需要了。
孩子对他没见过的、不了解的东西好奇,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应该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予以支持和鼓励。
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做法:
去年秋冬交替带一恒出去玩时,天有点冷,我穿了一件毛衣,毛衣上有一串装饰性的合金珍珠项链。
和一恒一起打了一会儿羽毛球,有点热,我脱下外套。这时一恒走到我身边,往我怀里蹭。我知道这小家伙一定是有事,他有事不好意思说或者想撒娇的时候,都会一句话不说往我怀里蹭。
我抱着他问:“一恒,你想说什么?”
“阿姨,你毛衣上是什么?”他躲在我怀里害羞地说,眼睛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毛衣上的那串合金珍珠项链。
哦,原来是喜欢我毛衣上的那串项链。于是我拿着他的手,摸着那条项链,对他说:“这是项链,你摸摸看,有什么感觉?”我是想让他体会一下那条项链滑腻的感觉。
他摸着那条项链,对我说:“阿姨,我想摘下来看看好吗?”项链固定在了毛衣上。摘下来看,就意味着我得将珍珠拆下来。看着一恒渴求的眼神,我不忍心拒绝,于是我说;“好,阿姨给你摘下来。”
我刚说完,一恒就一把扯住我的毛衣,将珠子扯了下来。我知道他没有恶意,只是希望尽快把那珠子弄下来。我没有指责他,他没有错,是在我答应之后又扯珠子的。只是他不小心,扯得力度过大,扯下了一颗珠子后,其余的都散落了而已。
我一颗颗地将那些珠子拾起来,交到一恒手中,并对他说:“这些珠子给你,你拿着玩吧。但是以后如果在别人的衣服上见到珠子,不能去摘的,这样不礼貌,只有我们自己家的人才可以这样。”
一恒说:“阿姨,我知道,我不会给别人要的。”
记得当时羽毛球场上的服务员开玩笑对我说:“你怎么可以这么宠孩子?”我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我不想辩解,衣服可以买,但是孩子的快乐不能买。我想,那服务员也不会理解,如果她理解,她就不会问我那样的话。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你的孩子是快乐了,但是他的快乐却建筑在了破坏之上。
破坏分两种,恶意的和无意的。无意的破坏,应该原谅孩子;恶意的,最好给孩子讲明道理,如果孩子实在不改,再想另外的办法。但是,无论如何,我的观点永远是——不能打孩子。
一恒的快乐,并没有建筑在破坏上。他只是好奇,如果我打击了他的好奇心,日后的他再见到同样的东西时,或许会有意地破坏,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缓解因为我之前的打击而产生的压抑情绪。我摘下珠子让他一次看个够,研究个够,日后再见了这些,他就不会好奇,对此也不会再有兴趣。
我为什么不主张打孩子?原因有几下几种:
1、经常被打的孩子心理不健康。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两个极端,要么有暴力倾向去打别人;要么会善待别人,永远不打人。但他的心理一定是不健康的,他会自卑、懦弱、没有安全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因此,他会比较敏感,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容易受伤害。
2、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打孩子,看似没有对孩子造成影响,实际上孩子已经在心里留下了阴影。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会像录像带那样完整地记录下来。也许短期内看不出对孩子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但时间久了,孩子会暴露出性格中的诸多弱点。而这些,是经常挨打造成的。
3、打孩子会让孩子学会撒谎;影响亲子关系。为了避免被打,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就不敢和父母交流和沟通,他会撒谎以达到“不被打”的目的。久而久之,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讲,不敢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会影响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必定不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会过的很压抑,严重者甚至会抑郁。
4、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叛逆。孩子不听话时,或者父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而孩子不想做时,有些父母一气之下会打孩子。这种情况下打孩子会让孩子变得叛逆,孩子会越发对那件事不感兴趣,他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或许,孩子碍于你作为“大人”的权威,会在你的打骂加强迫下做了某件事,但是他所做的质量一定是最差的,因为那是他带着情绪做的,不是他自愿去做的。
也许,有些时候,你实在很想打孩子,这时,请冷静三秒,换一个角度看待孩子令你气愤的行为,也许,你会理解孩子。
孩子有时候会犯错误,但从错误中得来的经验会更深刻,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宽容孩子,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犯错误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将正确的方法告诉孩子;或者很多时候,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也在犯,孩子潜移默化受父母的影响才犯错的。
孩子调皮、不听话,但孩子的本性如此。如果你的孩子太听话,太像个大人,一点也不让人操心,那只能说明你的孩子不正常。
孩子也许会无理取闹,那么请检视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某种需要,孩子在心理上没有得到满足,只是用无理取闹来吸引你的注意力,希望你能关注他?
父母一定要谨记一点:孩子的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打就可以解决。
既然靠打解决不了,那靠什么才能解决?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总结了育儿中常见的几种情况及解决方法。
1、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带他去超市,他相中的东西必须得买,稍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大哭大闹;自己的东西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有了好吃的,只能他自己吃,爸爸妈妈想吃一口都不行。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冷处理,不要去理他,你越理他,他会越来劲。很多时候,他只是用哭闹来“威胁”你,如果他的威胁达不到他的目的,他就会感觉无趣,下次再也不会企图用“哭闹”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至于他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父母可以将气愤写在脸上,用表情告诉孩子:我不高兴。很多孩子看到父母的表情会明白,自己所做的可能不对。亦或是给他讲明道理,当然,道理要简单明了,孩子的心理还接受不了深奥的道理。
如果这些都不管用,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将分享融入到角色游戏中,让孩子扮演老师或者妈妈,自己及其他小朋友扮演学生或者孩子。告诉孩子:“现在,孩子饿了,由你喂喂小宝宝,分一点食物给小宝宝吃,好吗?”这样宝宝既学会了与人分享,又学会了照顾别人。
2、孩子偷东西时。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偷东西这事不能股姑息和迁就,很多盗窃犯小时候都有过偷东西的经历,父母一定要谨慎处理。
这种情况一定不要打,你打他,他会变得理所当然,会失去原本有的那种内疚感,他会想:反正我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无所谓了。
其实,很多孩子在刚开始偷东西的时候,是心存内疚的。如果他偷的是别人的东西,可以叫上孩子一起将东西还回去。要注意,你要当着孩子的面给人道歉,淡化孩子“偷”的行为,可以说:“孩子很喜欢你家这件玩具,就拿回我家玩了一会。很抱歉,没给你说一声。”
你这么做,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别人的东西是不能拿的。其二,父母没有惩罚他,他会自责,会有强烈的内疚感。下一次,他就不会再做同样的事。孩子犯错后,激发他内心的道德感和羞耻感,要比武力解决及其它外在力量的制服好得多。
3、孩子屡教不改时。
这种情况,父母要弄清楚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是不是你上次教他的时候有很多人在场,没给他留面子?或者你没有态度鲜明地向孩子表达你的立场?亦或,你没有向他说清楚正确的做法?
如果是前两种情况,父母就要注意这点,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避开众人。孩子犯错后,要态度鲜明地表明你的立场。如果情况是最后一种,你就要耐心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下次再遇到此类情况时,你希望他怎么做。
我学开车练陡坡起步时,车总是后溜,教练告诉我:“一定要踩油门就不溜了。”我记住了教练说的话,但是下次一到陡坡,车还是后溜。后来才明白,踩油门是正确的,但要在缓慢松离合器的同时轻踩油门。我毕竟是新手,教练也没告诉我什么时候踩油门,用什么样的力度踩油门,我自然不会知道。孩子也完全有可能会因为不知道正确的方法而屡教不改。
4、孩子喜欢在湖边等一些不安全的场所玩,或者喜欢碰一些存有潜在危险的物体时。
这种情况,讲道理不如给孩子实践的机会。我小时候喜欢动电线插头,有一次,我爸就设计了一条线,不至于将我电伤,但足以使我感觉到疼,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碰插头了。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明白很多事情的严重性,他不知道这么做将会给他带来哪些伤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不至于伤害到他的同时,让他直接尝一下疼的滋味。
孩子的成长需要轻松的环境,家长应尊重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动粗。打孩子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很难抹除,会对他以后的生活造成种种负面的影响,影响孩子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