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 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 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 “共同进退”。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青少年则想要鞋、运动服或其他装备,它们都是由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们的耳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们坚信,要向大家看齐,就必须拥有某种产品,不然他们会永无休止地哭闹,直到父母买给他们。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太多的碟片,接触了太多的流行文化,争相效仿不好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会引发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最近建议父母把电视和电脑从孩子的卧室里搬走。)
我们认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确实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对那些由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你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这些都只能由你来提供,而不是那些广告
“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是你自己决定这么做的”——要果断地告诉孩子这一点。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你和孩子都没有好处;孩子绝不仅仅是什么“坏”文化的牺牲品,如果你真这么认为,对你的孩子其实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为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样的例子。
“孩子是有样学样”,这不能成为哭闹的借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电视里看到的行为”——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态度,就是在为自己和孩子推卸责任。这种想法没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没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来改变现状。
作为家长,你自己对媒体的反应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就纵容自己去乱买一气?如果你这样做,孩子也会跟着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听什么吗?为孩子解读他每天从外界接受的大量信息,在需要时设立行为标准,为他们做出判断,这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或同伴的压力时,不会那么不堪一击,因为父母已经教过他们如何去抵制广告的控制。即便物质生活上不那么充裕,他们依旧感觉良好。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们是谁”,“他们属于哪里”,他们不需要拥有特别的玩具或印着某种Logo(商标)的鞋子。有时候,父母买这些东西好像是用来代替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但真正好的育儿方式,意味着付出大量的时间。
很多父母纵容孩子已经到达了这样一种地步——制造了一个没有人愿意理睬的“暴君”。他们一直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着,也不去追问他的需求是否合理;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纵容和溺爱孩子。令人难过的是,纵容并不会获得永远的和睦。不久,坏的行为又开始了。对孩子来说,哭闹很管用,为什么要放弃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担主导者的责任,也不愿为孩子的行为设置界限并解释给孩子听——或者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在他们自己小的时候没人这样教过他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那种方式,然后用那一套再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改变是困难的。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懒得和孩子争论,或者因为太忙了,而没空去教育孩子,这样的理由实在是太牵强。面对哭闹,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动反应——他们需要以培养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为最终目标,为育儿制订一个总体规划。
记住: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电视,不是广告,而是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释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整个家庭共同坚守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