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到底应该怎样教?

11/06/13 07:37:44 标签:现在的孩子到底应该怎样教?

良好习惯是未来基石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绝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个人把一只叫做蟑螂的东西带到了他的新居,他很快就发现,整间干净的房子都变成了它们的天下。它们的繁殖能力极为惊人,并且它们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真正可怕的是,蟑螂最喜欢脏东西,什么地方不干净它们就往什么地方去。即使是再干净的地方,只要被它们爬过,也会变成细菌滋生的场所。
  开始时,这个人使用一些手段,企图杀死它们,比如用蟑螂屋、蟑螂药等现代化的科学武器,但是他发觉蟑螂们也显然进入了现代化,无论使用何种手段,它们总是越战越强,生生不息。它们的优势是无孔不入,只要有一点点藏身的地方,就可以安顿下来繁殖生养,然后出去传播病毒。所以他的衣服、箱子、柜子、床都变成了蟑螂恣意挥洒的舞台。
  最后这个人发现,把它们杀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丢掉所有的衣服箱子、柜子,还有床。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寓意深刻。就像那只蟑螂一样,你的坏习惯也像一种慢性病,一开始你可能不重视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你重视它越晚,你的损失也就越大。面对习惯——从小事抓起
  大凡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些好习惯。现在,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没有好的习惯,孩子就不能与周围人融洽相处,就不能可持续发展。
  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从小抓孩子的养成教育,千万不要忽视小事。养成好习惯要从点滴开始,包括做值日、整理东西、日常礼貌,等等。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认为无所谓,等到发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再去进行培养,就要下很大力气,甚至有可能花了力气也不能改变什么了。
  班里有个男生不爱洗澡,他妈妈给我打电话说:“赵老师,我家这孩子不爱洗澡,弄得家里一屋子脚臭味儿。他同学也跟我反映了这个问题。可我怎么说,他都不听。有时一个星期都不洗一次。他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男孩不爱洗澡,这不是个案。原因在哪里?孩子小的时候,是妈妈帮他洗澡,现在长大了,成大男孩了,当然不让妈妈洗澡了。这个男生还特别喜欢打球,经常是出一身臭汗,回到家就往床上一躺,该干吗干吗。他妈妈很着急,因为不洗澡影响孩子形象,自己还得成天给他洗床单。
  我说:“我有办法,你就等着他乖乖洗澡吧。”
  没过几天,班里进行物理测验。同学们都在低头认真答卷子,我四处巡视,走到他面前时停了下来。一般老师走到学生面前,学生都会抬头看老师。他也抬头看着我,我这时候假装吸了吸鼻子,四下里闻了闻,谨慎地说:“这是什么味儿啊?”
  说完这句话,我就继续巡视。但我的眼光始终没离开他,他的反应也跟我一样,四下里闻了闻,然后继续答题。
  课下,这个男生找我:“老师,我没味儿,我昨天刚洗的脚。”
  我说:“光洗脚了,别的地方洗了吗?洗澡了吗?”
  他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我说:“你昨天打球了吧?出一身汗,汗黏在身上就容易有味儿,你带着一身味儿,别人怎么看你啊?”
  看他低着头,不说话了,我也点到即止,说:“你得注意一下,行了,回去吧。”
  过了几天,他妈妈跟我说:“这个孩子现在特别听话,不用催,他就自动天天洗澡了。”
  这种方法是心理暗示法,你越是有意无意地说出一些话,做出一些事,他越是往心里去。如果我换一种方式,直接当着大家的面说他身上有味儿,他肯定会坚持说没味,会认为我在挑刺,或者对他有偏见,他就更不愿意洗澡了。
  赵老师的经验
  教育孩子,不要以为事情小就可以忽略不计。小事酿成大祸,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在教育孩子时,有时候暗示的作用是很大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正面批评。其实,孩子大了,会顾及到自己的公众形象,尤其是快毕业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暗示,而且最好是由不相关的人去暗示。这样,就会引起他的重视,并试着改变自己。
  面对无礼——不要把自己当成低级动物
  在当今社会的各种活动中,礼仪无处不在,国家有国旗礼仪、国歌礼仪、国徽礼仪、宗教礼仪、民族礼仪,公务员有办公礼仪,学生有校园礼仪,教师有教师礼仪,社交中有座次礼仪、电话礼仪、明片礼仪和自助餐礼仪等。一个人的礼仪形象对自己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在天津大学上学,他以前爱出风头。当时办公室是那种铁的防火门,他进办公室不用手推,直接就用脚“嘣嘣”地踢门,直到门被踢开了,才大摇大摆地进来。
  有一次戚江凡老师碰上了,就问他:“你怎么不用手推啊,这么没礼貌。”
  他说:“我用脚不是一样吗?”
  戚老师说:“你已经是人类了啊,手和脚的功能当然是不一样的。”
  他说:“我就是一样。”
  戚老师马上站起来了,说:“那行,你要是不承认错误,从明天开始,你进我办公室,一定要倒立着走进来,如果你不会,你就回去好好练练。”
  戚老师又声音挺大地说:“你会倒立吗?不会我帮帮你。”
  戚老师就把这个男生扶起来,帮着他倒立。
  这时,男生开始求饶:“老师我错了,我不会倒立,手脚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乐了,这个男生自己也乐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元朝时有一个文人叫胡石塘,很有才华,在当地也颇有名气,但他不拘小节,后来,他胸有成竹地到京城应试,元世祖忽必烈听说此人后就亲自召见他。
  上朝时,胡石塘的斗笠戴歪了,自己也没有察觉。元世祖问他:“你平常所学的都是哪些学问啊?”
  “全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胡石塘自豪地回答。
  皇帝笑道:“你连自己的斗笠都戴不好,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呢?”
  结果,忽必烈没有任用他。
  失礼是会使才华贬值的。
  赵老师的经验
  学生犯了错误,如果批评教育他“得爱护公物,不能踢门”,他根本听不进去,他会反驳老师“我在家就用脚踢门,我在家就乱扔东西”,等等。
  有的孩子不是以常理的方式跟老师周旋,你跟他着急,就得跟他费半天口舌,要是在课堂上打开话匣子,课就甭上了。
  对待某一个问题,如果大人讲了很多道理孩子都听不进去,那就采用适合他的方法,跟他逗一逗,玩一玩,乐一乐,他不但愿意接受,还会记在脑子里,下回就不会再这样了。
  面对邋遢——暗示比批评有效
  我在北京市214中学当老师的时候,班里有一个瘦瘦高高的男生,喜欢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一条粗肥的军裤。
  这样的衣服穿好了,会显得男生很英武、很帅气。可是这位同学呢,没有按规矩穿衣服,而是成天敞着胸口,露出里面的瘦肌肉来,还总爱光脚穿着懒汉鞋。懒汉鞋是一种布鞋的俗称,鞋的前面有松紧带,还有一个小舌头。穿懒汉鞋就穿吧,他还学懒人的毛病,后面鞋帮不提上来,成天趿拉趿拉的。而且他腰上多出来的那截皮带他也不插进腰里。老师和同学都不愿意靠近他,因为他形象不好。可他认为“就我一个人穿成这样,我胆子大”,这样的穿着很潇洒。
  对于他的穿着,我说过几次,一点作用都不起,他照样自以为是地穿着他的潇洒服装在校园里招摇,在楼道里趿拉着走。
  我琢磨着,必须想个办法治治他不好好穿衣服的坏毛病。我采用的就是暗示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他从楼道里远远地走过来,我就跟一个女老师靠在楼道的暖气旁边对着窗外谈论服装。当然,事先我没跟这个女老师商量要怎么说,完全是随意地聊天,故意聊到他的穿衣上。
  我说:“现在有的人真不懂得穿衣服,军装嘛,应该穿得整整齐齐的。有的人皮带不系好就出门,军装又穿那么肥大的。这样子,别人怎么看他呀!”
  那个女老师说:“是啊,衣服就应该穿得整整齐齐。你看人家那些当兵的,穿军装多帅气。”
  我声音很小地接着说:“可不是嘛,再趿拉着一双懒汉鞋,人家一看就烦。这样的男生,像痞子一样,将来找女朋友都找不到。其实男生穿衣服也不用太好看,注意庄重整齐就行了。”
  那个女老师接着说:“是啊,女孩都喜欢大方、穿着干净整齐的男孩子。”
  我就和这个女老师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天,看到他从我们身边走过,还侧了侧了身。我假装没看见,继续聊着天。他进了教室,没把教室的门关上。我知道他在听,只要发现议论的话是关于他的,他就会竖起耳朵听。
  过了两三天,我见到他穿得整整齐齐的了,把衬衣装进军装里,皮带系得特别利索,懒汉鞋也换成了运动鞋。
  瞧,一个曾经邋遢的男生就在我的暗示下转变过来了。
  赵老师的经验
  前面我提过暗示的作用,这里之所以又单独说一次,就是因为这个方法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特别管用。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暗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人们思考的立足点和模式不同。我认为,暗示应该解释为:劝服人心,让人自己去采取行动。暗示可以来自自我,也可以来自他人,它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正面地、积极地利用它,其结果就是美好的。反之,如果我们消极地、恶意地利用它,那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灾难。
  面对小事——及时比延后有效
  我要求我的学生在外面要体现出优秀的素质,如果有坏习惯,要及时改正。
  拿说脏话这件事说,学生说顺了嘴,常常不自觉地一个脏字就出来了。有一年学校修操场,学生课间没地方活动,就在我办公室旁边的楼道里踢瓶盖玩。我虚掩着门,忽然就听到外面有人骂了句脏话。
  我赶紧把门打开,站在门口冲着他们问:“谁说的脏话?”
  门口的学生们知道不应该讲脏话,几个学生指着一个学生说:“是他。”
  我不发火,只是表情认真地说一句:“不应该啊。”
  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应该说脏话,赶紧认错:“老师,对不起,下次注意。”
  也有的时候我问是谁说的,几个同学都不言语,这时我也不追究,就跟他们说:“下次别说了。”
  遇到学生说脏话,是没道理可讲的,我一定要追问是谁说的。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说脏话是不好的行为,我就没必要再追究,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说脏话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给学生补上这一课:绝不能小看了脏话,这要是到了社会上,动不动就吐一句脏话,人家还怎么跟你交往啊。
  可是有的家长就意识不到这一点,当着孩子的面,随口就说脏话。孩子小,模仿能力强,很快就学会了。家长还挺高兴:“孩子真聪明,学会骂人了。再说一句,再说一句。”家长在这个时候没有意识到,他的鼓励使孩子学会骂人了。等孩子长大了,家长才意识到骂人是不对的,这个时候再跟孩子说,孩子就跟家长急了:小时候你还鼓励我呢。家长的行为前后矛盾,还怎么让孩子信服呢?
  学生年纪小,难免会有一些坏毛病。有的学生随便进老师办公室,进时根本不敲门,也不喊报告,不管老师是不是在工作或者吃饭。进来看到老师桌子上有很多东西,好奇心就上来了,乱翻着看。学生的这些举止,一方面说明他跟老师关系很好,另一方面说明他的行为习惯不好。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马上说:“不许翻,不能够随便乱翻!”
  学生有时会笑嘻嘻地跟上一句:“我跟您关系这么好,还不能翻?”
  我就会问一句:“你经过我的同意了吗?”
  孩子会一愣,知道我这是认真的,就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从我的态度里,他已经就知道了,不管关系多么好,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便乱翻的。
  还有的孩子老爱随便拿别人的铅笔盒或其他好玩的东西。他也不见得想要,就是想玩一会儿,玩完了就随便扔一边了。如果同学之间关系很好,常常是翻的那个人很高兴,被翻的那个人也不恼火。但这个习惯不好,要是哪次不注意,翻了并不熟的人的东西,那可就不好了,就会惹人讨厌了。
  在校园里,如果看到有学生随手扔东西,我会立刻加以制止,但是处理的方式会比较和缓,不会大张旗鼓地要他当面承认错误什么的,捡起来就可以了。如果没有看到是谁扔的,我就会自己做出示范,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还有的孩子,我一提醒,明明不是他扔的,也会主动捡起来。这时,我就会对其提出表扬。
  但集体外出参加活动时,一旦发现有同学乱扔东西,或者跟同学吵架,又或者因为某件事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则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并且强制执行,绝对不顾及颜面。
  赵老师的经验
  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可爱的小毛病”,对于他们的这些小毛病,有些老师或家长有时会爱屋及乌地全包容了,但这种做法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他们会认为,因为自己优秀,所以有着特殊的待遇,这样的想法一旦生根发芽,他们将不会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将来走上社会,缺陷必将暴露无遗。
  我们一定要及时指正孩子们身上出现的各种小毛病,有时需要苦口婆心,有时需要点到即止,有时则需要严厉批评……这些都需要大人根据当时的情况,智慧地处理。
  面对逃避——智取比惩罚有效
  孩子小,钻空子是常有的事。到了新班级,认识了新老师,会有个跟老师交锋的阶段,这时老师就要以智慧和他们交锋,他们信服老师了,自然就能和老师配合了。当学生知道老师是为他好时,双方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老师说得严厉了,他们也能接受,知道那是为他们好。
  做值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大多数孩子并不明白自己是集体当中的一分子,并不认为做集体的公益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孩子喜欢做值日,是因为值日好了老师会表扬,并没意识到集体中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做值日这件事上,我先不管学生有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就是要让他们做;对于不做的,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轮到自己做值日了,却放学后赶紧收拾书包逃跑,这是有的。其实值日生不需要做什么复杂的劳动,就是扫地、擦桌子,最花时间的就是拖地,但那也耽误不了几分钟。可他们不愿意干,总想着“不如玩一会儿呢”。如果对他说:“你不应该这样,该做值日就得做。”作用并不大,下次他还这样。他在家习惯了不扫地,也就不习惯打扫教室。甚至曾经有个学生说:“我就不应该做值日。我没往地上扔纸,也没破坏教室卫生,凭什么让我做?”
  你说这个学生说得没道理吗?也有道理啊,他确实没扔东西,没把教室弄脏。对这样的学生,要用智慧。我也不惩罚他补做值日,我就跟他说:“不做值日也可以啊!这教室是人家打扫的,人家打扫的地方你不许去踩,你进教室就沿着来时的路来,出教室还沿着这条路出去。你要是踩了别的地方,你就得打扫卫生。因为这是公共地盘,你不付出劳动你就别踩。除了进出教室,你就在你的座位上坐着。”
  话既然说了,就得照做。我还让同学监督他。只要他踩出了界,就有同学提醒他:嘿,注意你的脚。
  三天以后,这个学生心里不是滋味了,主动要求:“我还是做值日吧。”
  做值日是小事,但要让学生在做值日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是这个群体当中的一分子,不能脱离群体,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个人的利益和要求是与群体的利益在联系一起的;个人有相应的权利,就必须有相应的义务。在教室里,你要和大家一样,有义务维持教室里的卫生。一个人成年以后,作为公民来说也是这样,有相应的权利就有相应的义务,不可能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赵老师的经验
  面对孩子找茬,跟大人交锋,我们千万不要讽刺挖苦,有损人格的伤害人的话更不要讲。年轻的老师、家长往往爱说狠话,一件小事能扯出一串事来,一串事又激化了双方矛盾。我常跟他们说:
  第一,不能发火。你不能把自己的水平降到孩子的水平,你是成年人,应该站得比孩子高,眼光比孩子远。对于孩子逆反的性格和价值观,你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改变。
  第二,谈问题的时候,不要谈其他不相关的事情,要就事论事。哪件事情错了,为什么错了,分析透了就到此为止,不要死揪着不放。
  第三,适当采取强化方式。强化方式分为正反两方面:表扬和适当的惩戒。拿做值日这件事来说,你有权利上学,那你就来上学,但没权利踩别人打扫过的地方,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坐在位子上上学。
  类似于值日这样的事情,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要上升到法律角度,不要上升到人格问题,不要说大道理,只要“智”取就可以。慢慢的,在环境当中潜移默化,学生就建立起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他就会明白,我得到了权利,就要承担义务。
  面对说谎——戳穿比简单批评有效
  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学生忘写作业吧。你问他,他就一拍脑门:“哎哟,我忘了。”学生忘记写作业,一个原因是跟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老师不强求他写作业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自己会了,就不用再写了。
  到了超常班,老师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尤其在第一年,特别注意纠正他们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当然,有的学生是真的写了,确实忘记带到学校了。
  但有的是撒谎。遇到这样的学生,我的方法是,陪着他一起回家拿作业。
  班里有个学生脑瓜特别灵,一天早上,只有他的作业没交。他已经连续几次没按时交作业了,并且总能为自己找借口。
  我问他:“作业怎么没交?”
  他倒是镇定:“老师,我忘带了。都是我妈,昨天晚上没给我放到书包里。”
  他倒是挺会找借口,赖上妈妈了。
  出现这种情况,我就得分析情况,看他以前是不是有没交作业的记录,是不是经常撒谎,然后根据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方式。
  为了给他一个机会,我继续询问:“你已经连续几次没交作业了,这次真的做了?”
  “我做了。”
  怕我不信,他还补上一句“真的”。他会编出一套他妈妈怎么怎么忘记把他的作业本放进书包里的说辞。
  类似的事情反复重演,我不得不严肃地说:“那好,回家取去。”
  他又来了借口:“我没钥匙。”
  我不顾及他的借口:“给你妈妈打个电话,找她拿钥匙。我陪你一起回家取。”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回家取作业?一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二是有的孩子会回到家后赶紧补作业,补完再回学校。所以,只要我有空,就会陪着学生回家取作业。
  接着,我就陪着那个孩子回家拿作业。中途我们去他妈妈单位拿钥匙,拿了钥匙,他一路上还跟我分辩:“我就是做作业了。”
  一直到了家门口,还嘴硬,说他的作业做了。结果,门一开,孩子绷不住了:“老师,我没做作业。老师,我错了。”
  “那好,没做作业,现在就补上。”
  赵老师的经验
  孩子没写作业,本身是习惯问题,但再编借口撒谎骗老师,就不能容忍了。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一定要揭穿他的谎言,不能让他感觉占到了便宜,以为撒个谎,以后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甚至是,以后遇到别的事也可以撒个谎解决。类似的事情,只要揭穿他一次,下次就会实话实说了,因为他知道这样行不通,不但躲不过去,还得接受惩罚。
  事实上,孩子找借口,只是想要为自己找一个辩护的方式而已,在他们心里未必清楚这样的做法是撒谎。追究作业究竟写没写,这也是培养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质的一个方法。让他知道,撒谎这种事,瞒得了初一,瞒不了十五,所以做人一定要诚实。不然,以后还得背着撒谎的包袱,给师生们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样,孩子就知道写作业是自己的责任,他也能悟出,虽然学习上自己比较厉害,可是其他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别人的智力并不比自己低,撒谎是骗不了别人的,大家都清楚有哪些人没写作业。
  没写作业是小事,不会造成多大伤害,但小事也不能轻易放过。到了社会上,参加工作了,完不成工作任务,推脱自己有事,犯了错误找个理由代过,慢慢地,一次一次积累起来,就会付出很大代价。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非常信任自己手下一位充满智慧的大臣。这位大臣的口头禅是:“很好,这是件好事。”
  有一天,国王在擦拭宝剑时,不小心将自己左手的小指头给割断了。智慧的大臣赶到皇宫,见到国王正在包扎鲜血淋漓的左手,口头禅又来了:“很好,这是件好事。”国王的伤口正疼得厉害,闻言顿时下令将大臣关入大牢。智慧大臣仍然说:“很好,这是件好事。”
  几个月后,国王到森林狩猎,着迷于追逐一只羚羊,无意间竟然穿越了国界,进入了食人族的地盘。食人族将国王及随行的大臣全部抓起来。见到国王服饰华丽,巫师决定用国王来献祭。正要举行祭礼时,巫师发现国王左手少了一根手指。根据食人族的规矩,肢体不健全的人是不能用来献给祖先的。酋长大怒,将国王逐了出去。而那些跟随的大臣,一个也没有活着回来。
  九死一生的国王回到宫中,想起智慧大臣的话,连忙将他从牢中释放出来。国王深感在他割断小手指时,智慧大臣所说的话颇有道理,并为了这几个月的冤屈向大臣道歉。智慧大臣还是那句话:“很好,这是件好事。”
  国王说:“你说我少了指头是件好事,我相信。但是我关你这么久,让你受这么多苦,难道对你也是件好事?”智慧大臣笑着点点头:“当然是件好事!如果我不在牢里,一定会陪你去狩猎,那么今天我就回不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事当中,有坏的因子,坏事当中,有好的契机。就像故事中的那位智慧的大臣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一切都会苦尽甘来。

阅读(0) | 留言(0)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