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前段时间感冒,发烧,又有一段时间没去幼儿园了,今天星期一,我在前线上班,听她妈说,今天送去上幼儿园了,不知道今天表现会如何?下面是我从网上找的一段关于入园的文章,望学习:
关于入园(托)的几个认知误区
尽管已经多次撰文谈及这方面的话题,看到最近越来越多的妈妈在关注孩子入园,更有一些妈妈信任地跟我交流困惑,忍不住想再就这个话题唠叨几句,就从观察到的相关认识误区谈起吧,不过主要是关于入托(小小班)的哦,因为我发现很多妈妈送幼儿园是从托班上起的。
一、“听说这个幼儿园不教孩子什么东西啊”
带桐桐在外面玩的时候,跟别的家长聊起来,当得知桐桐已经上了托班或小班时,就往往会被追问“你们上哪个幼儿园啊?”我告诉他幼儿园的名字后,有的家长就会接着说“听说这个幼儿园教不了多少东西啊”,一副很可惜的样子,仿佛在说:你们怎么把孩子送到一个这么傻的幼儿园,不是白花钱么?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不知道该跟他们说些什么。交钱去幼儿园(托儿所)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东西,而且最好是学知识性的东西,这种认识真是太有市场了。事实上这是一个比较偏颇的观点,因为送孩子入托、入园,首要的目的还真不是让他们学知识的,幼儿园(托儿所)作为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其主要目的还是让他们学会集体生活、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兴趣、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当然,作为一个致力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机构,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不能缺少智育的,但这种智育的形式,跟小学却有着极大差别,小学生的主要义务是学习,幼儿园的孩子却不一样,对于他们来说,最主要的学习形式还是通过游戏来实现智力的发展,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学儿歌、背唐诗、阅读甚至识字,但这都不是主要的任务,不过是为了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做点准备而已。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点有点痛心的事情,就是这次回老家的时候,发现家乡的幼儿教育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孩子入园后就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还要用小手写字,甚至回家还要做作业,进行考试,看的我有点心酸,多大的孩子啊,他们的小手骨还没有发育完好,就要冒着影响手骨发育的风险完成写字的任务,虽然他们到了中班就会做20以内的加减乘除了,我还是无法为他们高兴起来,因为他们原本属于游戏的幼儿园生活,被过早地打上了小学的烙印。
所以,从这个认知出发,很想再次提醒大家一下:千万不要认为能教孩子读书识字的幼儿园才是最好的,特别是对送孩子入托班或者小小班的家长来说,更不能用能教孩子多少东西来衡量一个幼儿园的质量,相反,看到那些以教孩子读书识字为主的幼儿园,还应敬而远之。
二、“小家伙到现在都不会自己大小便,也不会自己吃饭,看来是没法入园了”
发现很多妈妈都很头疼地谈到这个话题,事实上,桐桐入园之初,我也有同样的顾虑,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在杞人忧天,孩子到了幼儿园,老师(特别是托班或小小班)自然会培养他们大小便、吃饭、洗手洗脸之类的生活技能的,而且孩子习得这些技能的速度远远超过在家里自然发展的速度,在没有学会这些技能之前,老师一般还会喂孩子吃饭,至于大小便,老师更是有他们的办法,很少会让孩子弄脏裤子,桐桐幼儿园的老师,就是定时组织小朋友大小便的,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大小便的规律,对于那些不会提裤子的孩子,或者冬天穿的太厚的情况下,老师也会帮忙的。所以,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只要把他们送进去,老师就有办法,他们也会慢慢学会“自己来”。
三、“只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入园焦虑是可以避免的”
入园焦虑恐怕是妈妈最为担心的问题了,想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没有几个妈妈能够泰然处之,于是,如何做好入园准备,减缓孩子的入园焦虑就成了妈妈们不厌其烦的功课,恨不得把所有听到的办法都尝试一下,并由衷地祈祷,自己的孩子入园后不会发生哭闹现象…..
每每看到家长们如此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就忍不住想跟他们说:提前做好减缓入园焦虑的功课是值得肯定的,但千万不要期望值太高,认为只要做了尽量多的准备,孩子入园后就会波澜不惊-----这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可能会发生在极少数孩子身上,却不会成为常格,即使孩子入园的前两天不哭,第三天也可能会出现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入园准备就不必要,因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把孩子丢进幼儿园,孩子的分离焦虑可能来得更为持久和强烈!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是不是如何消灭入园焦虑,而是如何缓和入园焦虑,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要知道,如果家长不能坦然地看待这个问题,即使做了再多形式化的工作,孩子也能从家长那里感染到焦虑和压力,说到这里又想起好友秀秀提到的一个案例,就是她认识的一个孩子,都入园半年了,早晨去幼儿园时还哭哭啼啼的,送她的奶奶也总是心疼的一路落泪,看到奶奶这个表现,我的心里就想,这样下去,孩子的焦虑不再持续一段时间才怪呢,当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的时候,爱孙心切的奶奶没有给孩子理性的疏导,而是用落泪的行动把送园演变成送孩子进监狱一样让人心疼的行为,孩子能不感到其中的可怕么?